APP下载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

2021-01-09吴爱菊

科教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消解重构

吴爱菊

摘要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后喻文化时代,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传道者的多元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滞后、教学内容要求的多元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在后喻文化时代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及对标“六要”标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进行重构。

关键词 后喻文化 教师权威 消解 重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22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WU Aiju

(College of Marxism,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way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Margaret Mead divided the whole human culture into three basic types: pre-metaphorical culture and 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and 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In the 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era, when facing new educational objects, the preacher’s diversifi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in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and lag behind. The key to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ll is that teachers must reconstruct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carrying forward the social fashion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the six standards.

Keywords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teacher authority; digestion; refactoring

1后喻文化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特点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把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所谓前喻文化,指的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的是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指的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显而易见,后喻文化的文化传递方式与前喻刚好相反,是由晚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在前喻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速度慢,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年长一代没什么区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显示出与父辈不同的鲜明特点,后喻文化时代特征突显。

第一,“市场经济原住民”,务实性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和体制转轨期,受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驱动等属性的影响,他们务实性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强烈。第二,自主意识强,崇尚个性、追求个性,是富有“个性的一代”。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喜欢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事情,不希望长辈插手和管控。第三,“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影响深,被称为“网络新一代”。他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使用、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比长辈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拘泥传统,渴望展示自己并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向年长者学习,年长者也要向青年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信任帮助。”[2]

2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四个因素: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3]由此,教师权威包括四个方面,即传统权威、法定权威、感召权威、专业权威。其中,传统权威、法定权威来源于社会和国家教育制度上的规定;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则源于教师个人的因素,是教师的内在权威,也是学生認定的实际权威。在后喻文化时代,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面临消解的挑战。

2.1传道者的多元化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

教师的传统权威源于我国“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观念,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是“道”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因此,教师与“道”一起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这种传统语境中,教师权威的获得是基于工具逻辑而不是教师个人。人们对教师的尊重,不是敬重教师本身,而是尊重教师身上所秉持的“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只要有“道”,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在后喻文化时代,网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中,人人都是移动的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道”的拥有者和传递者不再局限于教师,人人都可以成为“道”的解释者和传播者。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日渐消解。

2.2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法定权威

教师的法定权威源于国家为了保证教师教育权力的实施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法定权威是国家赋予的、社会建构的,是维护教学秩序以达成教育目的的保障,是不容置疑和不容侵犯的。

在后喻文化时代,基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特点的变化,“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的原则和理念,倡导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本意是呼唤主题教育的回归,是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当作教条被推行。人们将教育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正面教育”上,动辄将惩戒和人格尊重对立起来,只要有教师一旦对有严重过错的学生进行惩罚或者批评教育,则会引发师生矛盾、家校矛盾,甚至会出现私下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而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面对舆论压力时为了息事宁人而对教师进行处罚,轻则被处分、降级重则甚至被辞退、被开除。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家所赋予的、社会所建构的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权力和管理权力,也消解了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2.3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滞后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威望,这种威望使得学生愿意服从教师所提出的道德规范。教师的感召权威既是社会制度的规定,更由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来决定。

在后喻文化时代,面对个性化、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感召权威要起作用,必须让学生认可授课教师,学生只有认可了授课教师,才有可能认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率先垂范,同时具有亲和力,注重以理服人更注重以情感人。但现实中很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强制的灌输方式,只有单向灌输,没有双向互动学生在冷冰冰的课堂感受不到“温度”,没有获得感,自然不会被感化。

2.4教学内容要求的多元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权威

教师的专业权威源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谁先占有知识、谁占有丰富的知识,谁就坐享知识殿堂宝座,有着绝对的专业优势。

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更要进行价值观引导。然而,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学生可以快速地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讲的学生基本知道,不知道的立即通过“百度”也能知道,教师的专业知识价值大大贬值,专业权威明显消解,课堂“低头族”的出现已是常态。

3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而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后喻文化时代,必须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使学生成长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

教师具有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所以,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第一,相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教育法》等,维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权益,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应该明确高校教师的惩戒权,提升权力影响力。第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升教师的地位,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树立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这要求各级政府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加强尊师教育,建立教师国家荣誉表彰制度,加大教师表彰力度,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教师,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让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3.2对标“六要”标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成为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课教师。这“六个要”也成为后喻文化时代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根本遵循和路径选择。

第一,以强政治、新思维、广视野增强专业权威。

强政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思政课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价值的引领,引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扣好人生的扣子。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自己要信仰坚定,只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方向,才能以理想去唤醒理想。

新思维,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改革创的自主性,积极吸纳科学教育理念,新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批判探究能力。

广视野,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高校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如果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开拓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在常讲常新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以深情怀、严自律、正人格塑造感召权威。

深情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还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遇,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最后,向学生学习。后喻文化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多还快。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要求学生向其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向学生学习,形成教学相长。

严自律,坚守底线,积极传递正能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正人格,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4]师者为師亦为范,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

基金项目:2019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ML009)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 www.xinhuanet.com//2019-04/30/c_1124436427.htm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4]习近平.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2.html

猜你喜欢

消解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