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艺理论下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文化场域构建

2021-01-09胡茜萍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艺场域手工艺

胡茜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各地优秀的民间手工艺人正成为文旅产业宝贵的资源。非遗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多地呈现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融合,真正实现传统手工艺振兴,关键在于对“散落于民间、生发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弘扬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手工文化的研究。

2017年3月国务院出台《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1]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传统手工艺创造了众多商业机会和产业经济,非遗保护工程和文化扶持政策推动传统手工艺项目成为文旅项目重要的文化资产,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传承已经融入时下生活。但仍有传统手工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未获得支持,一方面源于缺乏对手工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手工艺产品与当下生活距离仍较远。手工艺和非遗的生产应用,不能从生活需求出发,就不能很好地延续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必须依赖生活滋养和消费驱动,必须生产出满足生活需求的手工艺产品。

1 从民艺视角认识中国手工艺以及非遗现状

1.1 民艺及民艺理论

民艺理论是当下具有普适性的手工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最先由日本民艺家柳宗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民艺理论已经成为手工艺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思想。

民艺定义为“民众的工艺”[2],表明了手工艺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基本概念。其核心内容体系包括:

(1)手工艺必须是用来制造满足生活需要的器物,小部分手工艺品属于艺术或工艺美术的范畴,通常是博物馆、收藏界购买。

(2)民艺品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实用性,大部分繁复华丽的手工艺品常常难以流传下来,实用性的手工艺品才会得到传承。

(3)民艺品必须是可以大量生产和创造的,表明了手工艺品使用的普遍性,手工技艺及其产业的普及性。

(4)手工艺品必须是民众负担得起的,手工艺人在创造和生产手艺品的时候必须强化价格成本的控制,繁复的工艺美术品及其技艺难以传播。

(5)手艺人必须职业化,这既是社会分工,也是专业素养、产业化的需要。没有手工艺人职业群体,何来手工文化发扬光大。

1.2 民艺视角下的手工艺现状

民艺理论的研究和践行,对于传统手工艺振兴,把传统手工艺及非遗技艺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经济板块,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当下中国手工艺经济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2.1 手艺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实用 手工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之用,这也是非遗技艺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生产性的困境。远离当下生活的传统手艺,不只是作为一种非遗技艺文化加以保护,应该纳入活化博物馆保护,不能用非市场手段强制延续。

生活所需的“用”即代表市场需求。手工艺产品缺乏生活化和实用性,就不会存在于市场。当下大多数手工艺人沿用传统的技艺、材料和器物形制、审美规制,与当下使用、场景、氛围非常不匹配,在市场和新消费中走一条极其逼仄的道路。使用与工业化产品完全不同的手艺品,是日常生活品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体现,但是,如果手艺品仅仅体现手工技巧,将会逐步沦落为摆设。购买手艺品的消费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件手艺品,手艺人的劳动、手艺的温度、材料和技艺的用心便会一直伴随着购买者。

1.2.2 手艺品没有在商业体系内流通和扩大再生产 手工艺人要面对手工与机械生产的矛盾。“负担得起”在经济学中包含了定价策略机制、市场规模预测,也是消费经济学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商业逻辑[3]。在大多数手艺人和消费者观念里,手工艺品是不应该大量生产的。这一价值观从各自的立场分析并没有错,手艺人希望产出好的作品让自己获得尊重和值得赞誉的名声,消费者希望买到的是稀有的产品以彰显使用的独特和尊贵。

传统手工艺的振兴,绝对不是光靠技艺的突破。恰恰是手工艺大规模、大范围地被使用和制造出更多的产品进入当下消费体系,在保留手工技艺的同时,通过手艺品的大量销售提高手艺人的收入及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手工技艺与文化的传续。手艺品的大量制造对材料与工具使用的便捷性、技艺及生产的组织管理、器物的实用性等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手工技艺的进一步要求,当下各门类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提供超越传统手艺群体的新的技术手段和策略,也使得手艺品大量被制造更容易实现和推广。

1.2.3 手艺人对手艺产业文化内涵的理解缺失脱节 手艺即生活。在现代社会学体系下,对手工艺人进行分类标签的形式,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手艺工作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计材料、人工的工艺美术品或器物是历代贵族或皇家所需,但是缺乏广泛性,难以普及。这种极致手艺本身不具有普适价值,所制作器物也不具有普适性市场和交易,必然导致远离大众、远离生活,其被保留或流传万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当下手艺人大都将手工艺作为生意的一种手段,缺乏对手艺本身的理解。单纯以谋生为目的的手工艺很难做到对手艺和产品的尊重,也是对职业选择的不尊重。手工艺人必须将手工技艺、材料、工具、劳作等融合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将生活的态度与手艺的文化精髓融为一体。

2 推进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民艺实践路径

缘起于柳宗悦先生的民艺理论系统性学术描述和实践表达,在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形势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当下社会生活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和趋势,从民艺进化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手工艺振兴的根源和着力点依旧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进而发现和完善手工艺振兴的民艺实践路径。

2.1 认知器物演变,把握手工艺发展脉络

手工艺离不开器物及其形制,生活差异和变化必然导致器物形制和审美差别。手工艺振兴基础不在技巧而在生活需求。手工艺在历史传承中通常与特定的器物有关,在新时代背景及新零售经济形势下,人们的审美及对器物的选择必然发生变化。

器以载道,当下手工艺品必须符合和承载当下的文化、生活方式,而不能一味地承续古人的制式、仪轨。柳宗悦倡导手工产品必须是美的。人们对美的概念和标准不断地变化,手工品在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尺度。审美是物化的,手工的审美是经由器物传达。不仅是视觉,还包括手工的气质感、温度感以及融合其中的生活态度,特殊情形下还会传达出自然、阳光、空气和味道。手工品的审美不仅是色彩、造型、线条等视觉层面的,这些文化属性的内容都在随时代和人群的变化不断更新。“美”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消费的综合流变,这些都会留存在器物之上。

制作器物,审美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对于传统手工艺振兴来讲,要引导手工匠人关注当下“美”的存在,创造与当下“美”的消费相匹配的手工品。

2.2 创新实用手艺品,服务日常生活

手工品必须为大多数民众使用。在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实践过程中,这一民艺观念和规则必须得到遵从。

“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来源于生活”等经典艺术理论,在传统工艺振兴过程中更加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各种工艺的出现或是为了生活日用,或是为了解决日用之需。“用”就意味着为生活服务,生活的器物应该是有着结实的质地、良好的造型、恰到好处的尺寸。具备如此特性的手工制作产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振兴的目标。

点翠、花丝镶嵌、妆花缎等追求工艺材料的华丽精致固然精美,往往是依赖政策保护和扶持得以流传,其历史人文的价值远远高于传世承续的价值。在传统手工艺振兴实践过程中,应该强调手工器物的实用性、功能性、生活性,并尽可能地发挥手工技艺的优势,把器物造得有用、好用[4]。

2.3 活化手工技艺,融入地域文化

在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要求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必须紧密依赖在地社会、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大部分手工艺的产生都与自然环境、物质条件、民风民俗有极大的关联性,基本上是与在地性生活密不可分,特别是那些与特定环境条件和生活习俗有关的手工艺门类。

手工艺振兴关联到整个手工制作生态,制作器物必须根据材料进行,不同的器物使用不同的材料。材料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工艺生产出来的器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物质文化史中,器物与手工的分布,一直是与材料的地理分布并行,大多数手工、器物被冠以地域或材料的名称[5],承载了在地性精良的手工文化。如广彩,就是指在广州地区出口的手工彩绘日用陶瓷工艺;苏作家具,就是指苏州地区红木工艺制作的明清家具。如何最佳地使用这种特定材料和技艺对于制造出上好器物是很关键的,也是在手工艺传承过程中最难以延续的部分。很多手工及其器物恰恰因为在地性材料的独特和优质,才得以成就高级、优良和难以替代的器物。这既是材料的自然力量,也反映了手工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比如紫砂,离开了宜兴及其特定的矿区,产出的紫砂器物差异巨大;香云纱离开顺德原产薯莨和境内河泥,品质根本不能保证。传统手工艺振兴必须正确地认知、选择和利用材料的在地性,与在地文化及手工脉络紧密融合。

2.4 手工艺人的生活化和身份职业化

中国的手工产业体系里,曾经有着和日本一样的“职人”制度[6],一方面确保了民生所需的基本生产规模和产能,一方面对于皇家重要器物的定制生产予以特别安排和限定。目前手工艺的生活状态和职业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形态:

(1)专门从事手工制作,并以此为生,这一类人原来都为祖传或师传,也包括艺文家、设计师、生活美学践行者等出于爱好和情怀投身此中。

(2)经营手工或文化类企业、营业性机构等,这一类是拥有一定的资产和自主商业品牌的企业主或持有人。

(3)在手工企业或其他生产企业从事手工的产业工人,也包括在乡村、山寨、市集、家庭非固定工作场所临时工作状态的手工工人。

(4)附属于手工、非遗、设计、文化、考古、博物等门类教育、研究和学术机构的从事器物、实物、文物复制等辅助性手工制作的技师。

(5)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艺,并以此为生活爱好,有其他生活来源的非职业手工艺人,他们的大部分手工品被用来交换或赠礼,而不会被交易。

在中国现有人才体系下,编制专门针对手工艺人的职业技能体系,建立适合手工技能认定的职业评估系统,让手工艺人对劳动技能保护、劳动环境、劳动待遇、社会荣誉等有比较明确的认知和归属感。根据手工艺的自身特点,推动以师傅带徒弟的培育方式和测试认证为主,现代教学与考试为辅的师承体系,强化实际操作经验,对器物、材料、工具、技艺和熟练程度的把握。制定符合手工技艺和劳动特点的手工技术等级制度。建立以职业分类代替现有行业分类的手工艺人协会、联盟、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确保手工者社会权益、劳动权益等得到与其他在职体系人员平权。

在经济运行层面上,对手工制作劳动者群体,推进平等对待的社会化管理,主要包括:

(1)允许手工制作劳动者以个人身份或个人工作室状态设立具有独立经营资格的主体,对其在经营场所、注册资金、出口、设立临时经营场地或分支机构、卫生条件及许可等事务予以特殊对待和便利。

(2)参照街头艺人表演许可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手工艺人获得类似的手工制作表演机会。

(3)对于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管理,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经营性增值税管理给予一定的便捷处理;在税率方面绝大部分的手工制作品类可以参照文化艺术品的税负执行,以降低手工艺人的税收负担。

3 构建手工艺的文化场域和产业生态

3.1 实践民艺理论,构建手工艺文化场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7]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集中商品竞争的场所,这种竞争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而符号商品的价值依赖于有关的消费者社会对它的归类,商品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一种符号商品被判定为比其竞争对象拥有更多的价值,并可将之强加于社会。

这一概念应用于理解手工艺人族群在社会经济中的产业角色和文化地位,有利于手工艺振兴政策与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安排,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场域理论对于手工艺人在当下经济与文化情境之下的生活与生产状态的推进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以社会学手段实现手工艺文化的场域效应,强化手工艺人参与当前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力量和话语权;以人类学的策略改善手工艺人的生存条件及其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贡献,建立手工艺在现状经济社会的重要角色和文化维度[8]。国务院颁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及其一系列文件和行政行为,构成了手工艺文化场域中最强势的力量,成为手工艺文化场域最重要的政策纽带,替代了市场力量,把手工艺与消费者联结起来。其他与手工艺有关的多种市场资源、要素形成了这一场域的基本架构。民艺理论对于手工艺文化场域提供了最合理和科学的认知系统和分析工具,理清民艺生产要素对手工艺产业结构的关键节点。通过场域与文化的双重作用,把手工艺的文化要素和产品要素融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强化手工文化在多种社会经济力量中的重要地位。

3.2 完善手工艺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手工艺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既与宏观政策、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大众消费水平有关,也跟经济运行条件、社会管理手段等有关。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战略的局势下,构建手工制作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非常关键和迫切。手工艺产业生态体系繁杂,这种手工产业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元、承续有序的良好生态和场域势力。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核心要点就是在新时代下,建立符合当代生活、生产、文化特性的产业构成,它们共同支撑当前中国手工产业生态体系,这一生态包括文化、技艺、供应链、商业经营、社会服务等五大系统[9]。

3.2.1 文化生态体系 手工艺文化生态体系的建设要点包括:尊重和维护手工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经济发展系统;手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从原生性手工文化理念被完美体现和传达;不同的手工门类及其器物的背后承载了不同的生活、历史、人文、审美文化等。这些都应该在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得以体现,形成与具体门类手工艺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化文化体系和知识结构。这对于传统手工艺振兴实践而言,是必然之路。

3.2.2 技艺体系 技艺是手工艺产业生态的核心,也是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基础。离开了技艺,手工将不复存在,作为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策略包括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应用、发展等4个部分,还包括与基本生活有关的手工门类,以及精巧极致的特殊手工门类。在当下机械及科技结合的手工艺也应成为手工技艺体系与生态不可分割的内容。手工技艺的梳理、迭代及产业化对于手工艺振兴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3.2.3 供应链体系 现代手工艺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供应链系统及其运行管理,它涉及多个手工艺有关的材料(包括特定、特殊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选料)、辅材及配件、工具与设备等,最重要的是多个手工艺之间的配合和流程化服务,这种供应链不应该是分散的、偏僻的,而应当是建立具有完整服务规范的体系,能够提供手工制作非常快捷和便利活动手工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

3.2.4 商业体系 手工艺的商业体系是手工艺振兴和持续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障。没有商业机制和市场运行,手工艺将寸步难行。包括:手工产品营销变现的线上线下全链销售支持系统,帮助手工艺人获得劳动报酬,以维系整个手工产业扩大再生产;推进手工艺的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手工艺相关门类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很容易很公平地购买到所需的产品、材料等。

3.2.5 社会服务 基于行政、政策与法规体系的策略,必然转换成为普适性的社会服务手段。这种转换不是削弱,行政力量恰恰会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政策社会效应,提升手工艺振兴公共力量的成效。手工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内容,必然离不开基础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以保障手工艺人及其劳动是在一个充满和谐和幸福的社会环境之中。

4 结语

通过研究、解读民艺观的学术构成,结合当下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国家战略,应当充分认识到,唯有把传统手工艺与当下的生活实践、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相融合,立足于当下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满足生活所需,尽可能地制作具有实用性手工艺品,手工艺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唯有产业化,手工艺才可以适应和融入大众消费经济,才可以透过购买力转换推进手工艺的持续良性发展。文化场域在当下必然要求与社会场域、经济场域、生活场域实现连接,这既是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路径,也是其目标。构建成熟的手工艺文化场域是传统手工艺振兴的目的,也是确保实现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基本实践。

猜你喜欢

民艺场域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爱民艺的小集市开张啦!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我们为什么关注民艺??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