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计算机专业教学角度浅谈中职信息化资源建设

2021-01-08周家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计算机资源

周家权

[摘           要]  中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问题。从计算机教学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相关症结展开思考与探析,旨在为信息化建设和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1-0132-02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信息化水平因多因素制约而差距悬殊

现阶段,一些中职学校因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等因素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部分仍停留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初级阶段。东西部地域差异、城乡经济差距、政策扶持力度等更加剧了不同职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均衡;部分设备因为软件平台的配套不到位而直接影响性能和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前瞻性布局,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信息化普及推广过程中,因缺乏统一标准,数据互用性差,甚至出现“抵制”信息化等情况。

(二)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量轻质”的现象

部分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草率冒进,缺乏统一协调,有些部门各取所需、各自为政,甚至为了完成分派任务而做“面子工程”;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质量的做法导致部分资源与计算机教学实践相脱离,甚至部分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资源,甚至造成部分师生认为“信息化不过如此”的负面影响。

(三)管理机制落后,计算机教学资源的实效性和共享性较弱

部分信息化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缺乏完善的规范标准(如引进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机制等),导致细节把控不严,有些教学资源重理论而轻实践,部分实用性不强甚至存在错误的资源也无法得到修正或二次开发,大大削弱了教学资源的实效性。由于同类院校存在学科排名或竞争关系,信息资源优势就成了競争的有力工具,教学资源库只能“各享其成”而不愿彼此分享。计算机教师基本上只能在本校的信息库中搜索教学资源,他们通常无法将自己整理开发的优秀资源上传到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交互性不强。

(四)技术薄弱成为制约计算机信息化资源建设发展的瓶颈

人才是各行业竞争发展的核心,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征,信息化资源建设不仅需要教学能力突出的计算机优秀教师,还需要懂得教学资源加工、精通软硬设备管理的各类技术人才;受技术难度、职称评聘、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计算机教师不愿从事网络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技术管理岗位因无人可用只好通过外聘、借用甚至业务外包的现象,人才技术紧缺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瓶颈。

二、中职计算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和前瞻性布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软件应用支持平台等前期投入,特别要注重主干网和接入网的整体设计布局,实现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信息化建设既要立足学校现实,又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和前瞻性布局的原则。首先,要成立由相关领导、专家、计算机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其次,专业团队要本着“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突出效益、分步实施、统一管理”的原则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最后,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应全程监督、反复论证、及时修正,让信息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既要符合教师教学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中职学生的学习课程相对较多,能够随意支配的时间有限,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是中职教育教学研究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目的,可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开发,把相关教学内容以单元化、模块化的形态展现,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打包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分配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精神。

(三)创设计算机教学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模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又具有反作用。[1]计算机信息化内容的革新必将有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反之,适应教学需要的模式创新对资源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信息资源和教学模式这对矛盾,将决定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成败。

计算机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共享性等特点。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VR、AR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其更多地融入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优质示范课、新媒体新技术融合教学比赛等形式,挖掘推广应用成果,发挥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驱动导学”作用,促进教师悦纳乐用信息技术。

(四)多渠道打造优秀的计算机教学技术团队,发挥团队合力

信息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除了资金,至关重要的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并牵住“人才”这个关乎全局的牛鼻子。相比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师生规模相对较小,信息化专业人才更加紧缺。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意愿并能胜任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并不充裕,打造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懂技术理论又能实战教学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观念转变要从领导层抓起,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班子对信息化建设将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切实尊重人才、尊重技能、知人善任,从而改变过去存在的“表面重视”“过程忽视”的状况;保障资金投入和加强教师培训,吸引选拔更多懂技能、会管理、有格局的人才到信息建设管理的岗位上来,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构成组织的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2]要想提升学校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还必须发挥技术团队对全体教师的引导作用,新的知识技术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转变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观摩、竞赛等方式引导专业教师从“教者”转为“学者”,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学校通过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资源评选和考核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教学案例、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推动教学成果的落地與转化,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管理,促进计算机教学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目标,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应用平台是实现资源快速整合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统一的数据库应用管理平台。中职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突出效益,重点实现资源管理平台的统一、数据库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的统一,切实解决教学、教研、管理、用户等系统的数据对接,学校通过成立专管机构,对采购审核、入库建设、资源管理等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处室、教研组长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库进行动态跟踪与监测,防止因管理缺失而导致资源库变成了“杂物间”。另一方面可从更高层次构建区域内职业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中职教育近些年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各类选修课程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现有教学资源与师资更加捉襟见肘。任何一个学校都难以从单独建立的角度去满足与日俱增的教育教学资源需求,依靠传统投入方式不仅资源消耗巨大,还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中职学校有自己相对的学科优势与资源,建议同类兄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更高层次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加强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整合,依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离”的原则,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诸多问题,只有转变观念,整合多方力量,不断克服资金、人才、技术等不利因素,统筹兼顾,才能推动中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朝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媛.吴冠中江南水乡系列的内容与形式[J].美与时代(中),2020(2).

[2]陈军.王者新惑 运管启示录[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计算机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资源回收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