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规律

2021-01-08邹思婷肖章轩罗世春范郁山高炜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池腧穴视神经

赖 鹏,熊 坚,邹思婷,肖章轩,罗世春,范郁山,高炜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各种因素导致疾病后遗症期出现的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态学改变,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体征之一,临床常伴有视盘苍白、变淡或蜡黄、视力降低、视野狭小甚至失明等表现。视神经萎缩在儿童视力障碍因素中排名第2位,严重威胁人们生存质量[1]。本病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2],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其病程缠绵,难以治愈[3]。目前,西医治疗视神经萎缩以缓解消除病因、营养神经为主,尚无疗效确切的手段。近年来,有较多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众多学者对相关文献的循证分析也证实了针灸的疗效和优势[4-5]。本研究对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报道进行收集、整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总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方法 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词为“视神经萎缩”OR“针灸”AND“针刺”;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 年11 月。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271 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共得到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相关文献124篇,剔除重复发表和非临床研究的文献7篇,最终纳入117篇文献。

1.2文献纳入标准 临床报道文献,观察病例明确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干预方法主要为针刺、温针和电针等,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应用;刺激点是腧穴、耳穴和生物全息区等。

1.3文献排除标准 非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文献;临床个案、验案;理论探讨文献;无统计学处理的文献;动物实验类文献;非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如艾灸、激光针和冲击波等;非腧穴刺激点治疗的文献,如皮肤针等。

1.4数据规范与数据库建立 数据的规范处理:腧穴用词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6];据原文献区分阿是穴与经验穴,保留经验穴并将原文献信息纳入分析;保留眼针、耳针、头针和腹针等疗法并将部位作为腧穴部位统计;对文献涉及具体辨证分型处方与随机对照实验(干预均为针灸),作为1 篇多方文献提取处方,共得216首处方。

1.5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Excel 2013收集分类整理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 2013、SPSS 17.0 与SPSS Modeler 14.1 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一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点后2位。

2 结 果

2.1腧穴频次分析 分析纳入研究的216 首处方中,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共涉及腧穴136 个,累计频次为1 898 次;频数10 次以上的穴位(即排名前31)累计频次1 621 次,占总频次的85.40%。表明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腧穴选用范围较广,但高频腧穴较集中;选用频次前5 位腧穴从高到低依次为睛明、风池、球后、太阳和承泣。见表1。

表1 选穴运用频次分析 (≥10次)

2.2穴位所属经脉频次分析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涉及十四经(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穴位73 个,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位选取频数较高;又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运用频次(395 次)最高,而足少阳胆经选用经穴数量(13 穴)最多。腧穴选取以阳经经脉为主,共计953次;阴经经脉选用较少,共计278次。见表2。

表2 选穴所属经脉分析

续表2

2.3穴位所在部位频次分析 对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用的73 个经穴按取穴部位进行分类频次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颈部,其次为下肢内侧、下肢外侧、腰背部、上肢外侧、胸腹部、上肢内侧。见表3。

表3 选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

2.4特定穴频次分析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特定穴位选用较为集中,选用最多的特定穴类别为交会穴,其次为五输穴、原穴、背腧穴和络穴;排除重复(如足三里穴同为交会穴、下合穴)后,73 个经穴中特定穴共51个,占比69.86%。见表4。

表4 特定穴分类分析

续表4

2.5选穴配伍聚类分析 运用SPSS 17.0 软件对频数≥10 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冰柱图以10 聚类目,树状图按15 距离,可得到8 个有效聚类群集:肾俞-肝俞-太溪,承泣-上明-睛明,太冲-光明-阳白-四神聪-养老-曲池,合谷-四白-球后,膈俞-血海,太阳-百会-风池-视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基本反映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主穴与配穴集群。见图1、图2。

图1 频数≥5腧穴聚类冰柱图

图2 频数≥10腧穴聚类树状图

2.6选穴配伍关联分析 运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频数≥10 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关联分析网状图,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50%,最大前项为5,对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根据Apriori 算法,一共产生2 330 条规则,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3,腧穴之间连线越粗,表示腧穴关联度越强。置信度为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而支持度表示前项与后项在数据库处方中同时出现的概率,如太冲-风池出现条件下,百会出现的概率为93.33%,支持太冲-风池-百会同时出现在处方中的概率为11.90%。腧穴关联分析置信度与支持度前10 位见表5、表6、表7。根据网状图结果表明,风池→太阳、百会→风池、睛明+风池→球后、四白+光明→睛明、球后+睛明+风池→太阳、阳白+太冲+光明→睛明等组合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中关联较强,处于核心地位,表明大多数医家治疗本病应用了该关联配伍。

图3 穴位关联分析网状图

表5 常用两种穴位组合关联规则

表6 常用三种穴位组合关联规则

表7 常用四种穴位组合关联规则

3 讨 论

视神经萎缩以视觉障碍缺失为主,属中医学“青盲”的范畴,本病病位在眼,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风、火、痰、虚、郁,致肝气血阴阳失调、眼内脉络不通、玄府闭塞、目珠中气血津液瘀阻;目中脉络不行,津液瘀积,又可致目系失养失用、目珠失充失通。目前针灸在治疗弱视、青光眼、近视、干眼症、老花等眼科疾病方面有着确切疗效[7-9]。临床观察表明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缓解视神经的缺氧情况、促进视神经视网膜的血流灌注,从而有利于视功能恢复;还能明显影响视神经患者的视觉电生理,尤其是调节PVEP 的P100 波的潜伏时间和振幅,增强视觉通路的传导,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目的[10-11]。针灸还可能是通过“残余视觉激活”机制提高眼的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患眼的视功能[12-13]。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用腧穴主要为风池、太阳、睛明、球后和承泣穴。风池穴为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穴,活络通经明目;晴明在目区,为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与小肠经、胃经、阴跷脉、阳跷脉多经交会穴,可调理多经气血,疏导阴阳跷脉,达到调整脏腑阴阳、濡养眼目的作用。球后、太阳为经外奇穴,皆为局部选穴,可通调局部经络气血。承泣为足阳明胃经经穴,且临近眼区,针刺此穴有调理气血之效。在经脉选用上,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常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起止循行均联络于目,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针刺选取腧穴主要集中在头面部与颈项部,体现了局部取穴为主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可得到8个有效聚类群集:肾俞-肝俞-太溪,承泣-上明-睛明,太冲-光明-阳白-四神聪-养老-曲池,合谷-四白-球后,膈俞-血海,太阳-百会-风池-视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基本反映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主穴与配穴集群。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风池→太阳、百会→风池、睛明+风池→球后、四白+光明→睛明、球后+睛明+风池→太阳、阳白+太冲+光明→睛明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中关联较强,处于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数字挖掘技术对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了一定的取经用穴规律:选取的主要腧穴为风池、睛明、太阳、球后和承泣,重视头颈部穴位应用,体现出以局部取穴为主结合经络辨证取穴的规律;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体现了循经取穴与多取阳经经脉规律;重视特定穴应用且通过关联与聚类分析挖掘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主配穴处方规律。上述结论以期对视神经萎缩的针灸临床实践与经验传承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风池腧穴视神经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