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体验相融,促思维深度生长

2021-01-08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赵明霞

天津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苏教版圆锥内角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赵明霞

一、媒体引说,促观点分享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获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体验,在交流中能获得观点的认同。教师要依托媒体构建平等、民主、信任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言说的空间,让他们说一说,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增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他们的共鸣。课堂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通过多元对话,让课堂有了生成的意义,有了创造性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各自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能积极地融入学习中。

学生的表达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面,教师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要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引领他们逐层深入地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渐进。如在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内容时,教师呈现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是底为8cm、高为6cm,另一个是前者的缩小版,底为4cm、高为3cm,并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写出比例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鼓励他们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有8:6=4:3,有4:3=8:6,有8:4=3:2,也有4:8=3:6,等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了解比例的外项与内项,让他们思考:“能否将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8:6=4:3该如何写?如果写成乘积的形式,该如何写?”教师提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表达,从而能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要借助问题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能增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原理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表达,但这样的对话只是初级形式,教师要创新对话的方式,借助媒体技术创设对话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如在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内容时,教师呈现出一支铅笔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这是一个什么形状、圆柱体的体积该如何计算。教师再拿出刨尖的铅笔,让学生说说刨后的铅笔是什么形状、它与圆柱之间有何关联、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借助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对话,让学生有了思维的参与,才能让他们的表达更真实、更深入。

二、媒体引听,促深度理解

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让他们从中把握发言的要点,能抓住关键之处去理解、分析,养成善倾听、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要借助多媒体呈现出有趣的内容吸引他们去倾听,如果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无须耗时去维持秩序。教师的讲解要声情并茂,能唤醒学生的探索热情,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如在讲解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内容时,教师以多媒体呈现谜语:“四个兄弟一样长,两两相对围成框,阅兵队形常用到,方方正正美名扬。”让他们打一平面图形。在学生猜出是正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它有哪些好朋友、分别有什么特征。教师以媒体导入促进他们的情感投入,吸引学生产生倾听的兴趣。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分类,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有学生按有没有直角进行分组,也有学生按边数分组,也有学生按角的个数分组,学生在分组中认识了四边形,为下面四边形特征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设计一些判断题,让他们能先听后辨,能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诸如,在小数后面添零或去零,但其大小保持不变。教师通过口头表述,再让学生判断,让他们经历倾听、分析、理解的过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答案。教师要培养学生个体的计算能力,我们往往注重他们笔算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他们口算、估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听算的练习,丰富计算教学的形式,也能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枯燥的数学知识令他们对数学学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常将数学知识融于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听口令做活动,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算式,让学生报出余数,也可以报出余数,让学生说出算式。

三、媒体引做,促技能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还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引领他们去做一做,并获得深度的体验,深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构建学本课堂,要变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借助媒体呈现,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他们留有探学的空间,让他们参与操作活动,形成自己的体验。如在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沙堆、陀螺、漏斗等物品的图片,调动学生探索圆锥体积公式的兴趣。为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联系,将学生分为几组,给学生几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以及一些细沙,他们先往圆锥里装沙子,再倒入圆柱体测容量,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规律。教师以媒体引思,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做一做,自己通过实验来发现规律,从而能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增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动作与思维联系紧密,教师要依据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参与操作,直接感受数学知识。教师要借助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一做、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都是一样的呢?”有的学生很肯定,有的学生还没有把握,大家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他们思考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学生会想到“量一量”“算一算”的方式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在测量、计算后进行汇报,虽然“量”的过程会有误差,教师呈现出几个三角形,并以几何画板精确地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将他们加起来,此时大家发现结果都是180度。教师追问学生:“180度的角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角?我们有什么方法能使三角形的三个角合并在一起对其进行验证呢?”学生用拼、折的方法将其拼成一个平角,学生也可以将“角”撕下来,用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师要将操作的空间交还给他们,让他们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方式操作,既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操作技能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媒体的呈现与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通过人机之间的互动,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和谐。

猜你喜欢

苏教版圆锥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三角形分割问题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