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智生活适应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021-01-08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黄晓琴

天津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培智智障生活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黄晓琴

一、关注生命,是培智生活适应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石

一直以来,培智学校的教师带着爱心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至于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甚少关心。“有效教学”一词的广泛使用,使培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怎样开展关注生命个体的教学?

在培智课堂,我们应当在达到“有效”目标之外,寻找并确立“关注生命个体”的核心标准,应对这一核心标准进行重新定位,以求凸显教学的真正价值。有效教学围绕的核心是学生的基本特性,一切离开人的基本特性,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和活力。智障学生因智力缺损程度不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都有所差异,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坚持在教学实际中为每个特殊的个体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肯定人的价值,认可“人人有需求、有兴趣爱好、有性格特点、有闪光点”的观点;不断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其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与需求,让其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笔者学校为例:每周星期五下午的“快乐星期五”走班课,让每位智障学生走进与自身的能力、水平相当的课堂,比如轮滑、非洲鼓、绘本、旱地冰壶西点制作等课程,关注个性的成长。

二、回归生活,是培智生活适应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

当前培智学校面对的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无有意注意或是极难有有意注意、学习能力弱,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部分内容,“使智力残疾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培智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智障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着眼于学生生存的需要,以日常的生活体验为抓手,以生活技能的训练为手段,以帮助学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为终极目标,辅以听、说、读、写等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展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的教学,是关注智障学生的价值特殊性的教学,其价值意义深远。

三、立足生存,是培智生活适应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科的独特价值应是学科有效教学的轴心。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修订,提出“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的培养目标,确立“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生活适应学科,是“生活+适应”,既要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还要适应生活。其学科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孩子“活着、活好、活出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的点滴关联,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或是创设生活情境,保证课堂有趣味、有启发,保证学生有收获,适合学生发展,让枯燥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内在需求,使智障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中思考、生活中成长,发展他们的多元思维,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生活。以快乐生活第十一册生活适应第四单元“过马路”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室内创设十字路口(引流岛、斑马线、各种信号灯)场景,通过学生与家长一同过马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能在行人信号指示灯变成绿灯后过马路,从而掌握过马路的生活技能。

(二)课堂教学个性化

1.教学目标层次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一碗水端平,大家接受统一的教育,对于培智课堂亦是如此。2016年培智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台,培智教育工作者开始思索实施分层、个别化教学,根据个体差异,在课程伊始,开展教学前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独立、指示下、协助下”等分层目标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层,在课后根据教学后测,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在下一节课继续教学,“小步子,多循环”,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2.教学方法多样化。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上课容易疲劳,精神易分散。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是改造或改组”的教育思想,倡导通教师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中学。对于培智学校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学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动手操作、多媒体学习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同时对个体实施个别化教育,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实际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3.课堂评价激励化。“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待每一个生命,把微笑、感谢与赞美当作职业本能。课堂上,使用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赞美语“你真棒!”“你真行!”“我喜欢你”“再来一次”,或者高高举起的大拇指等,使智障学生因为“爱的暖流”而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

4.教学环境实践化。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培智教育而言,空间布置的生活化、教室及校园场景的熟悉程度将对他们多感官的认知学习、适应并融入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教学环境实践化,关怀生命的人文性。如:结合具体物件与文字,在物件上贴词语。保证在教室清洁时,孩子能看到拖把的“拖把”二字、抹布的“抹布”等,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把文字与生活时时关联,加强文字学习。又如:培智教室可以设计区角活动区域,有教学区、阅读区、卫生区等,在阅读区设计简单可爱的卡通标识“我会看”“我会读”等,卫生区洗手池设计“我会洗”等卡通洗手步骤,这些教学环境的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生成。

四、和谐发展,是培智生活适应课程教学的目标

和谐发展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障孩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分子,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致力于通过创设社会融合氛围、融合环境、融合内容等,让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以笔者学校为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为智障学生开展了与普通儿童、社区居民一同参与的融合活动,比如与周边学校的融合活动“我是朗读者”“绘本表演”“我是你的眼”读书活动;与周边社区的“残键同行奔小康”趣味运动会等的开展,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融合带来的欢乐、友爱、合作与接纳,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是心与心的交汇和融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智障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培智生活适应课堂教学中凸现关注生命、回归生活、立足生存、和谐发展的教育关怀,才能使生活适应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猜你喜欢

培智智障生活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