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导向的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2021-01-08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王晓宏

天津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题目数学知识同学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王晓宏

能力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提问引领学生对知识展开深入思考,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能力导向型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很多,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本文针对如何创设能力导向型数学课堂,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要在能力导向型数学课堂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好奇心,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传统的数学教学多为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无法牢固掌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前为学生建立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和练习,将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透彻,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询问学生平时有没有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台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在冬天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的温度会低于0度,并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些低于0度的地方,温度是怎么表示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回想起这些零下温度前面有个减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回答顺利引入负数的概念。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些带有标价的超市商品图片,告诉学生这些是正数。这种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设置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熟悉感,通过具体的场景理解数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后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生活问题时,学生也能灵活使用学到的知识加以解答。通过这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学生的数学能力将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丰富练习方式,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要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设计多元化的数学练习,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数学练习方式大都较为机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单纯地对学到的各种知识和公式进行套用,缺乏自己的思考,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确保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对这些知识进行更好的创新,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

开放性问题一般会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在布置练习任务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将所有的解题思路都讨论出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设计一道关于距离的应用题时,假设A、B两位同学的家分别距离学校12KM和10KM,那么A和B的家距离多远,这种题目的开放性在于,学生需要考虑A和B的家是在同向还是反向,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学会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此外,教师在设计课外的练习题目时,也要注意题目的多样化,由于教材后面的练习题目都是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考察,因此题目设计方面较为单一,这种练习方式不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中考所设计的数学考题中,每道题目都包含了两个以上的知识点,为了确保学生在考试时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在平时设计练习题时,就要将平时学过的知识都融入题目中,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长期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也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回顾旧知识,将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透彻。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要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有效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检验,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其数学综合能力也通过实践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教学任务,请各个小组在课后搜集生活中与平行线有关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和特点,这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思维,对教学任务展开探究,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将能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搜集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我们每天走的人行横道就是平行线,并自主总结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结论。

平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对知识的思考大多脱离实际,生活中也不注重观察和发现数学现象,因此教师开展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确保学生在平时留心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知识,并对此展开充分的思考。学生在将生活与实际联系起来时,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放学以后找一找自己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几何图形,并动手用这些材料制作模型,在制作好后,将模型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探究不同组合在不同方位会出现怎样的视图。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视图的特点,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

四、联系生活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在能力导向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教学分开,在脱离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思维与发散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实际上,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用到了数学知识。教师平时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也要积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思考,确保学生的实践思维得到有效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展开探索。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与图像”时,要确保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假设班里的A同学从家里出发,去找B同学玩,在路上遇到了C同学,与C同学交谈后,继续去找B同学,玩了一阵子后,A同学返回家里学习。教师在这一段设定中,将时间设为X,A同学到B同学家的距离为Y,两位同学的家在一条直线上,接着以此画出一幅函数图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熟悉感,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讲述的函数知识。在教师画出函数图像后,再根据这段情景设置教学问题。

问题一,A同学遇到C同学时,距离家有多远?A同学在出门多长时间后遇到了C?问题二,A与C交谈了多久?问题三,A与C分开后,又走了多远的距离到达了B家?花费了多长时间?问题四,A在B家里玩了多长时间?问题五,A与B家相距多远?A到B家平均速度为多少?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将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热情,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并顺利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以及一次函数相关问题的解答更加熟练。

猜你喜欢

题目数学知识同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追根求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