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2021-01-08

天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造物工艺思想

高 平

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

《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如在军事谋略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方面,则体现在“天时、地宜、人力”;而在手工艺行业中,即今天所说的设计领域,则表现在“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了。

《考工记·序官》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这一系统、完善的设计思想将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出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思想要素。《考工记》中记载了大量的案例,充分论证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创造精品的重要因素。

二、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考工记》的开篇部分对整部著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在讲造物的起源时说道:“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作也。”[3]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就有“创物”一说,指的是知者(智者)并非亲自动手去操作,而是通过“设计”。因此,“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并非指圣人亲自创作了作品,而是各项事务都是由圣人做好了规划和设计,再由工人通过操作去制作出来。创新思想是特别强调创造性思维的,智者具有创新思想方能创造出新的事物,再以能工巧匠加以传承和发展。只懂得技术、技艺的工人,或者说拥有精湛手艺的工匠,不能称之为智者,因为他们缺少设计的灵魂——创新。工匠们通常停留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创物”两个字充分体现了古代智者对生活品质的理想追求,道出“创新”器物方为设计的灵魂。正如翟墨先生所说:“设计之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即创造真的日用物品产品、善的生态智态环境、美的视觉传达符号,以利于人类的悠然同存。简称创生悠存主义。”[4]可见,“创物”“创新”“创造”“创意”的核心就在于“创”字,其是设计的本质。

三、《考工记》中的创新设计思想

(一)遵循自然规律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说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5]“天有时”指的就是事物都具有时间的特性。设计师在“创物”时要遵循时间性,同样,评价设计作品也要将其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环境之中来分析、评论。如今天我们常说的传统的图案、传统的风格等。什么是“传统”?当我们翻看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作品,就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之中去评论。所有今天优秀的“创新”作品,都会成为明天的传统。《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6]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类的意志而改变的。因此,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掌握规律变化并合理应用,从而创造出精品器物。

“地有气”是指以大地的自然属性为根本,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创造出不同的器物。《考工记》中举出植物水果及动物的例子证明自然界存在地气之利,其曰:“橘逾淮而北为枳,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7]自然界的植物生长受地气影响,而人造的器物和设计的作品也是受地气影响,文中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8]可见,不同地方所制造的器物与地气有关,不同地方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便是设计的基本准则,这一设计思想显得尤其宝贵并体现在《考工记》的每一个章节之中。例如在《弓人为弓》这一篇里面,记载了弓箭的设计与制作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其原因便是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变化不同。例如冬天适合制作弓干,夏天适合制作弓绳等。一把好的弓因材料和工艺的不同而选择在最佳的条件下去完成。自然界中的相关设计与管理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特别是现代的水库建设、桥梁建设等。《考工记》中讲道,世界上任何两座大山之间,一定是有河流的。因此,所有河道的设计必定要遵循水往低处流这一自然规律,体现了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

遵循自然规律的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对自然界的模仿上,即“仿生设计”。古代的编钟、磬等各种乐器的设计,通常会为了配合整体的装饰而描绘自然界的奇禽异兽的造型图案,甚至包括人类自己的造型。如“恒无力而轻,其声清阳而远闻。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阳而远闻,于磬宜”[9]。古人遵循自然规律的设计思想,对自然界的模仿行为的根源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如果说单纯对自然界造型的模仿是较为表面的,那另一种类型的仿生设计则突破了外形而去追求自然规律。例如在“天圆地方”的意识下,《舆人为车》这一章节中便说不同部位的设计要“仿生”。“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10]轸作为古车架下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方形木块,虽小但用处大,其形状便是极为简单的正方形,车箱的设计却不会使用正方形,而是设计为长方形。二者与车盖的造型相对,形成了天与地的关系。所以车轮的辐条象征着太阳和月亮。而车盖之弓为二十八根,对应的正是二十八星宿。

(二)探寻物质美,追求精巧工艺

创造出精品必须依靠精致的材料以及与之对应的施工工艺,这样,“材美”与“工巧”便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材料是造物的基础,选择的技术是制作精品的保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为光有精美的材料或光有精湛的技术都无法打造精品,而要二者兼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有较大的规模。其分工明确细致、工种合理,在手工生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当时的工艺创作材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现成材料,不管是肌理还是材质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选择材料时是以“美”作为标准之一。

而精巧的工艺,即《考工记》中所说的“工巧”,是“合以为良”设计思想的核心所在。不管物品的功能有多么完美,都是以主观意识下的创意和精湛的加工工艺来实现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巧”,如“能工巧匠”“ 心灵手巧”“巧夺天工”等。这个“巧”与投机取巧的“巧”不同,它不是肤浅的巧,而是具有更加深刻意义的“巧妙”“大巧若拙”之“巧”。可见,光有“美材”或只有“工巧”都无法设计和制作出“良品”。

(三)“合以为良”的核心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关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决定产品质量的观点,进一步讲清楚了四者之间的先后关系、逻辑关系。古代创造精品,对天时和地气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依赖的,可以说是“看天吃饭”。拥有了天时、地气、材美之外,还需要重视掌握了高超技能人才的主动性。这已经成为贯穿《考工记》的设计思想和造物理念。如关于“弓人为弓”,书中说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 巧者和之。”[11]在合适的时节选择合适的材料后,以工之巧去实施工艺,一把好的弓从材料到工艺也就达到精湛的水平,可见具有良好的条件、材料和精湛的工艺是完美之“弓”的基本条件。“合以为良”的核心主要体现在“良”上,天时、地气是来自大自然的因素,人类无法左右之,但却可以通过科学的认识而去利用它。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取决于人们自己的主观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设计能否成为“良品”。“合以为良”的设计思想主张人与天地之间、自然与文化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特理特性与性格之间、自然与人工之间、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使设计融入大自然。

四、“一器而工聚”的造物理念

先秦时期,车辆的设计和制作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耗费时间和财力的设计项目之一。同时车辆也是重要的生产产品,根据使用用途可以分为“兵车”(军用车辆)、“田车”(打猎用的车子)和“乘车”(乘用车)。车辆是古代最重要的物品,《考工记》中把其归类到攻木之工,对其的叙述占整部著作的五分之一。其篇幅之所以大,主要原因在于车辆的设计与制作是“一器而工聚”设计管理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其所涉及的材料、设计图纸、工序等是最多的。正如《考工记》中说的:“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12]从方案的设计和制造的工艺上来看,车辆的构造非常复杂,集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最终才能生产出完整的车辆。可见整个造物过程中,从简入繁、集多工种于一体的管理思想渐渐地形成。

而《考工记》中“察车之道”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车轮的设计在整车制作中的重要性。考察一辆车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应从车轮开始,因为车轮是用于行驶载物的重要部分。文中指出“朴属”“微至”,就是指整车之间各个零件之间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方能发挥车辆的最佳功能,设计思想体现的是“实用性”和“可靠性”。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考工记》中便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对设计思想、造物理念、工艺经验做了如此具体的阐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13]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从实用性出发,确定了不同用途车辆设计的尺寸标准。

五、结语

《考工记》系统、完整地总结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在人和自然规律之间建立起和谐共生的情感关系。“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优秀设计产生时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设计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设计思想以及高超的工艺相结合,方能达到“器美”。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设计之间和谐共生,也体现在“一器而工聚”的先进造物理念和“察车之道”的人机工程学上。设计和制造出具有实用性、可靠性、“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器物,是对《考工记》设计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猜你喜欢

造物工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思想与“剑”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