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1-01-08陈栋李东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体育风尚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立德理念

陈栋 李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一、引言

新时期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重要突破。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桥梁,实现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品质的载体,其课程设置关系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时期探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现新时期新的体育教育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强化兴趣激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新期望、新理念、新目标对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指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要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更新教育理念,立足时代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改革途径。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的体育课程概述

(一)体育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认识和追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体育课程的认识与观念体系[2]。二十一世纪初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理念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显现出不同新特征。体育课程理念从原先体力教育和运动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体育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四方面:①学校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理念,并从体育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②学校体育课程提出“终身体育”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融入时代特点,简化竞技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将民族体育和休闲体育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应用方面,教师从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共同学习探讨互动过程。③学校体育课程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弱化体育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④体育课程将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课程设计实施突出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对总的教学要达到相应标准的一个规划,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体育学习应该达到的标准。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为引领,增强体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培养体育运动习惯和兴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总目标框架下,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为小、初、高、大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根据实际学情划分出学年目标,水平目标再到单元或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化定位。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但是我国现行体育课程目标只有一个宏观概述,各阶段没有具体方面的衔接,也无维度划分,造成四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混乱,各阶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

(三)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支撑,实现国家体育教学政策方针导向主要途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实施过程必须依靠体育教学设计。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规划梳理,而且要规划出教什么,体现出怎么教。陈建绩[3]提出体育课程设计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提前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假设,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策略,且附上评价和修改方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设计在班级授课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体育课程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都进行了整体规划,旨在更好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具体方面,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立足整体学情,课程结构设计方面体育课程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降低了运动难度、简化了技战术,降低了负荷要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选择都服从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教学步骤设计方面划分为准备活动,基本技能教学和放松整理活动。这种体育课程设计最大特点是易开展,能最大范围将同一内容传授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群体。缺点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过程过于死板,缺乏竞技性、灵活性和兴趣性,造成体育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效果不理想。

(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既是教师教学自我反思过程,又是对学生特定时间内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课堂表现、体育健康知识储备等学习效果的检查过程。评什么、怎样评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堂积极性和未来体育发展。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紧密结合体育课程理念,立足“健康第一”理念。评价内容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的体能和技术评转变为评价内容包含体能、技能、体育知识理论、学习态度、健康行为及情意表现的全面评价。评价方式选择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由从前体育老师的整体点评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这样一个多样评价体系。评价理念方面由之前重体育技能、成绩评价转变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针对学生体育课堂中展现出的个体差异,体育课程评价提倡关注学生优点,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三、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社会需求是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的依托。为更好地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新时期国家学校体育工作在深入推进“健康第一”体育理念的同时,提出新的期待,需要体育课程在理念上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需要新的变化采取新的方略,打破常规教学法。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重要领地,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发展。

(一)紧贴时代需要更新体育课程理念

新时期,我们学校体育在坚持“健康第一”理念的同时,应该紧贴时代要求,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方向,贯彻落实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与行动指南。立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以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为维度构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凝练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将“立德树人”落到体育教学实处。从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体育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渗入核心素养理念。依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维培育理念,构建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的阵地,涵盖技能教学、教学竞赛、体育素养培育的分层次、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扎实推进全体学生“立德树人”培养。

(二)建立衔接紧密的分层体育课程目标

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宏观和宽泛的教育目标,并没有直接指导具体层次的学科(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4]。学校体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涵盖小学、初、高及大学衔接紧密、层次分明的培养体系,形成分层体育课程目标。其中,体育课程总目标总体定位培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素养的规划,学段和学年目标是从之前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转变成“知、能、行、健”四个维度来设置,明确各阶段在理论技能学习、体能锻炼、体育品德层面应达到的标准。单元和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成“知识技能学习、体能素质锻炼、体育精神养成目标”三个更加具体化的维度设置,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定量化,避免泛泛的目标表述方式。依照核心素养三维培育目标,构建制定分层次、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并推进各阶段培养。通过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指引各阶段实际教学,助力体育育人在增进健康、教授技术技能、培养体育精神等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三)建立整体布局合理的体育课程设计体系

在贯彻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通过整体布局分层体育课程目标的课程设计来实现,而实现整体布局分层体育课程目标需要有效深度课程设计做支撑。立足整体合理布局体育课程设计,从教学情境、交互关系、学习体验、教学反思入手,将“三维目标”培养分段嵌入课堂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促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不同的体育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素质,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理解,为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德育目标的确立,需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学生体育经验之间的结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多元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评价观念、评价方式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有新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来讲,评价是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评价可以通过精神层面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立足整体布局分层设计的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评价也要体现层次性,即学段评价和体育课评价的维度保持一致,从教学情境、交互关系、学习体验、教学反思入手,从“知、能、健、德”四个维度进行评价。[4]在保持原本自评、互评和老师总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维度转移到学生体育学习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健康行为、体育精神和运动品德上。

四、小结

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学校体育完善发展的需要,也是驱动实现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价值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推进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局限于理论方面的改革。新课改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将新理念融入课堂,通过优化体育课堂实践推进体育教育与时俱进,实现立德树人从理论变成实际。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立德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