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国学经典培养裕固族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1-01-08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学校周彩娥

天津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裕固族农牧区国学

■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学校 周彩娥

裕固族农牧区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薄弱。由于裕固族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家中的长辈比较重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交流时以裕固族语言为主,学生从小没有接触过这些古典经文,所以裕固族农牧区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面及其狭窄,兴趣不浓,难度较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彻底打破裕固族农牧区学生落后的思想,尽可能减少学生厌学的概率,逐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结合实际适当增设国学课程,将国学经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校园文化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语文教师要注重渗透国学的重要性,通过范读、表演、故事等方式,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裕固族农牧区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提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利用国学经典培养裕固族农牧区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国学引进课堂,重视校本教研

国学经典文化引进课堂是势在必行的,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针对裕固族农牧区学生的实际水平,应建立常态化的国学教学模式,从基础学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对应的国学资料。重视校本教研,设计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使学生产生诵读国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诵读国学,从而实现认知力、表达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在诵读《弟子规》的时候,教师可以转变一种方式,将里面的句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与孝敬父母结合起来,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为学生播放教育宣传片,告诉他们不要比吃喝穿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如“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与学生的日常规范联系到一起,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融合“裕固族十二生肖”“春节六拜”“国学诵读”“唐诗新唱”等内容,展示出裕固族农牧区的特色,让中华文化“活”起来。

二、鼓励多方协作,强化游戏体验

国学的知识比较深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强化裕固族农牧区学生的体验,发挥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品格。鼓励多方协作,可借助校园、家长、彩虹花晨读CCtalk 平台等多方资源,为国学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引导裕固族农牧区学生诵读国学礼仪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古代的服装,诵读的时候配上舒缓的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诵读效果更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练习拱手礼,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做得比较标准,为校园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博物馆是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

在学习儒家文化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不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去查看相关的儒家影像资料,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以国学文化为核心,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参观学习后,让学生制作一份国学知识与参观感想相融合的手抄报。将学生们的一件件诗画合璧、图文并茂的作品粘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或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展示。“国学生活化,诵读个性化”的理念成为裕固族农牧村学生的自觉行为。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裕固族农牧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有序推进,因材施教。

三、注入现代元素,接受文化熏陶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国学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注入现代元素,从多个角度展示国学的魅力,让裕固族农牧区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熏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视听技术为学生展示国学,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满足农牧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摆正思想发展的方向。教师通过希沃一体机给学生播放国学经典动画,让学生一边观看动画,一边思考问题。还可以在一体机上进行点读,当读错时会出现警告,为学生学习国学创造了条件,使国学传授不受时空限制,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

背诵古诗时,由于古诗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教师可以引入“古诗卡拉OK”,即在手机、电脑上下载相应的软件或者关注公众号,将古诗以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演唱古诗,加深了印象,吸收了现代元素,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学生在课后也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古诗卡拉OK”的游戏,在家庭轻松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要鼓励农牧区学生学以致用,将国学经典融入现代生活中,培养综合素养。

四、创设主题内容,提升审美能力

在国学诵读阶段,学生一般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充分掌握诵读的时间和诵读的进程,但在国学诵读开展初期,诵读的主要方式即诵读的主题由教师掌握,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薄弱环节选择针对性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之后提升审美能力,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例如,故事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将以乡村风情为主题的古诗进行有效的整合,胡令能(唐)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白居易(唐)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袁牧(清)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杨万里(宋)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几首古诗虽是不同朝代,但均是描写乡村风情,共同构成国学经典的文本体系,使学生对于乡村美景的感知力得以更好地塑造,也能感受语言运用的方式和技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可以更好地培养审美意识。例如,通过对莲花的赏析,体会莲花的外表美和精神美,以莲花为核心的国学文本形成莲花的具象,使美的画面跃然纸上。通过创设主题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裕固族农牧地区学生来说,受到环境的限制,他们对于不同景物形成直观印象的途径和方式受限,而国学经典主题内容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进行扩展,使学生由发现迅速进入其中体验与鉴赏、评价的阶段,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因此,对于裕固族农牧区学生来说,国学经典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形成知识的补偿,树立美学观念,强化审美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得以改善。

五、搭建展示平台,彰显成果魅力

国学之美,体现在国学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中,更体现在学生对国学的那份赤诚之爱。在裕固族农牧区学生喜欢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教师也应组织不同形式的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彰显诵读的水平与魅力。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和裕固族学生年龄特点把国学经典中单一的“读”变成了“诵、演”。而“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

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多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主动感知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契机,在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会讲故事”“我会演故事”“我会唱故事”的系列活动,活跃文化课堂,厚植文化内涵。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裕固族农牧区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学生收获到知识和快乐。推广国学经典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立足当前,勇于创新,发挥国学的教育价值,让每个裕固族农牧区学生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猜你喜欢

裕固族农牧区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