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一例

2021-01-08宋海燕王丽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浅表角化炎症性

杨 曦 宋海燕 王 彦 王丽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济南,250013

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是种特殊类型的汗孔角化类型,认为是播散性汗孔角化的炎症性阶段,临床较为少见。诊断需结合病史、播散性皮疹以及典型的汗孔角化病例表现,我们此次报道一例炎症性播散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全身褐色环形斑块2年,加重伴瘙痒2个月。患者2年前面部、躯干、四肢出现褐色环形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较多新发红色环形斑块,瘙痒剧烈,曾于外院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既往体健,无肿瘤病史,无糖尿病病史,无用药史,无日光暴露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散布红色、褐色环形斑块,边缘隆起,部分皮损中央消退,为正常皮肤。Auspitz征(-)。以四肢为重(图1a~1d)。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图1 1a:面部褐色环形斑片;1b:右上肢及前胸环形红斑;1c:背部环形红斑;1d:左下肢环形红斑

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角化过度,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方棘层散在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真皮见团块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见少量嗜酸粒细胞,胶原纤维未见嗜碱性病变(图2)。

图2 表皮角化不全,角化过度,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方棘层散在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真皮见团块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见少量嗜酸粒细胞(HE, ×100)

诊断: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给予阿维A 30 mg/d口服治疗,皮损好转,部分消退,目前随访中。

讨论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慢性遗传性皮肤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无家族遗传史的散发病例。遗传因素、日光暴露及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均参与疾病的发生。汗孔角化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边缘隆起、呈环状的角化性丘疹或斑块,组织学特征性改变是排列紧密的角化不全细胞柱(圆锥样板层、鸡眼样板层)。汗孔角化病有多种不同的临床变异,经典分型包括:Mibelli型、浅表播散型(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porokeratosis,DSP)、光化性浅表播散型(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线状型、点状型、掌跖播散型,另有十余种较少见的类型。因汗孔角化的临床分型复杂,各种类型可同时存在表现为混合型汗孔角化症。

1992年Kanzaki等[1]首次报道了3例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患者数年后突发剧烈瘙痒的红色皮疹,数月后又自行消退,遗留伴有角化过度的棕褐色环状损害的特殊病例,并命名为“发疹性瘙痒性丘疹型汗孔角化症”(eruptive pruritic papule porokeratosis,EPPP)。1995年Tanaka[2]报道一例类似病例,并将其命名为“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inflammatory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porokeratosis)。此后又有多位学者发表不同人种中类似病例报道。分析此类病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均表现为无症状的DSP多年后出现炎症性皮损的爆发,伴有瘙痒,可自行消退,遗留褐色的角化过度环形斑片,组织病理见典型的角化不全柱,以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可有嗜酸粒细胞。所以可以认为EPPP与炎症性DSP为同一疾病。Sboimer[3]提出将有急性发病、皮疹播散性特点的病例统一归为“播散性发疹性汗孔角化”(eruptive disseminated porokeratosis,EDP),将其分为四类:副肿瘤性EDP、免疫抑制性EDP、感染性EDP及其他类型。但因Sboimer定义的EDP为急性发作,皮疹播散的病例,并未明确急性发病前有无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的皮损,亦或其他类型汗孔角化症。我们此次报道的病例,发病前已有两年DSP病史,无日光暴露史,新发皮疹位于躯干及四肢,并非局限于曝光部位,排除了DSAP。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此病例,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的诊断更为贴切。

炎症性DSP既往报道的病例有合并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用药史等[2],国内外均有病例报道证实该病的发病与肿瘤有关,Takata[2]和Choi[4]各报道了一种遗传非息肉性结直肠癌与DSP相关。Kono[5]报道了一例与肝细胞癌相关,Lee[6]报道了一例与胆管癌相关。徐可佳[7]报道一例与肺癌相关的病例。夏萍[8]报道一例与前列腺癌相关病例。鉴于该病与肿瘤的相关性,我们的病例既往虽无肿瘤病史,亦应密切随访中,注意排查发生肿瘤的可能。

我们此次报道的病例为64岁男性,急性发病病史2个月,瘙痒明显,既往体健,本次急性发作无明显诱因。既往报道该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色环形皮损,皮损表现为瘙痒的红斑、丘疹,位于躯干、四肢,少量病例报道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2,4]。本病皮疹爆发期需要同点滴型银屑病、kyrle病、环状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因本患临床有典型的环形皮疹,病理检查可见汗孔角化症典型的角化不全柱,可与其他皮肤病相鉴别。结合皮损长期存在,急性爆发伴瘙痒的病史,与其他汗孔角化表型相鉴别,因此最后诊断炎症性DSP。

Kanzaki等[1]认为该病炎症反应同扁平疣的自然消退过程类似,为免疫系统针对异常克隆的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组织中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但此后的病例报道中也有只有淋巴细胞浸润,无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病例。Tanaka等[2]报道的病例取炎症性皮损病理检查提示了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免疫组化检查示CD4+T细胞、CD8+T细胞、CD1a+朗格汉斯细胞混合浸润。此后Kanekura等[9]认为T细胞,特别是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似乎在自发性消退中起关键作用。

关于炎症性DSP的治疗,目前并无共识,部分学者认为瘙痒性皮疹可自行消退,可不处理,仅给予患者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患者瘙痒症状即可,但从既往报道的病例来看,多数患者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并有部分学者报道了皮损不可自行消退的病例[9]。系统治疗有口服糖皮质激素或阿维A等治疗有效的报道,外用可选用维A酸软膏、5-氟尿嘧啶软膏及双氯芬酸钠凝胶[10]。对于典型的褐色环形汗孔角化皮损可予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去除。本例患者给予口服阿维A 30 mg/d治疗,已有部分炎症性皮疹开始消退,目前随访中。

猜你喜欢

浅表角化炎症性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