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香巴拉深处》的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

2021-01-07郭雨丽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藏族纪录片文化

□ 郭雨丽

2018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立项的大型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香巴拉深处》在CCTV-4频道首播。该部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东风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共同组织拍摄,拍摄历时270多天,在四季的流转更替中全面描摹了四川藏族地区的自然人文、人情世态和时代风貌①。《香巴拉深处》一经播出,就收到来自电视、网络受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其豆瓣评分依旧高达8.8。

一、技术加成,雕刻精美秘境

画面和声音是构成一部纪录片的基础元素,只有精致细腻的画面和声音,才能呈现出一部磅礴大气的纪录片。《香巴拉深处》在拍摄、剪辑等制作过程中均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来展现自然之美,将技术与内容有机融合。片头呈现、画面调度、音效配合上均体现着创作者极致的美学追求。

《香巴拉深处》的片头采用了CG动画的形式,极具现代感。以青稞散落为始,逐一展现经幡翻转、花鹿轻跃、经卷绕梁、莲花错落、策马奔腾、斑斓坛城、格萨尔王等独具藏族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随后通过格萨尔王手拈兰花和花瓣的掉落,承接到一个神秘图腾,随即打开一个绝美秘境,密林莽莽,白雪皑皑。最后,在雪山的包围下,一片金叶浮于湖面之上,颇具“一叶一菩提”的奥义。时长两分钟的片头包含的信息量巨大,因为其中所出现的所有元素都与纪录片中不同的故事对应,用心之巧妙,呈现之流畅使人意犹未尽。

此外,为了展现四川藏族地区的自然之美,摄制组不惧艰辛,深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州的城镇村寨,并涉足318、317川藏沿线②,采用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塑造出画面的质感和细节;同时,通过无人机拍摄和远程控制拍摄等方式,使秘境的旖旎景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予观众极致的视觉冲击。

制作团队不仅追求视觉上的尽善尽美,还特地邀请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西蒙·朱利安尼(Simone Giuliani)为《香巴拉深处》配乐。声音和画面和谐统一的有机结合塑造了《香巴拉深处》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着四川藏族地区的神秘幽远之境和灵动奔放之美,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声画体验。

二、客观克制,回归本真生活

《香巴拉深处》共分为《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5集,每集时长45分钟。从纪录片的总体叙事结构来看,这5集主题的编排匠心独具,前两集聚焦于香巴拉自有特有的景色以及人文传统,第3集便开始引入“探索者”的角色,聚焦于香巴拉的人情事态和时代风貌。这样的分集设置使《香巴拉深处》得到了更为全面且层次分明的诠释。

《香巴拉深处》的每一集由4—6个小故事构成,以此实现对分集主题的深化表达。《香巴拉深处》摒弃了以往该种类型纪录片的记录方式,如单一地罗列藏族地区的壮美风光或者局限在对某个个体人物的记录以歌颂人的精神。该片秉持“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叙事观,即“把日常生活当成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审美表现对象,强调从日常生活出发,回到日常生活,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人,这就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日常生活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人性存在的领域,回到日常生活也就意味着回到人性的领域”③。《香巴拉深处》每个故事的拍摄都要花费约一周时间,摄制团队会深入被记录者的生活之中,与其共同生活,客观真实地记录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例如,第1集《乐园》在展现格桑多吉一家与牦牛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时,并未通过具有冲突或情绪爆点的情节来呈现,而是通过记录老人用古老的方式提取酥油、男人剪下牦牛毛后女人们梳理羊毛和羊绒等日常生活中琐碎、平淡的画面向观众娓娓道来。

这样的记录方式中没有专门设置戏剧化的冲突,也没有使用大量的解说词来串联故事、引导观众,而是通过在故事中穿插采访问答的方式将话语权交给了被拍摄者,其表达的内容不带有倾向性和误导性,更加凸显了内容的真实性。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客观地展示了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的处理方式与美国学者罗·C.艾伦的观点不谋而合:“纪录片创作者放弃对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的控制才让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真实性’和‘可信性’。”④

三、国际视角,拓宽交流疆界

故事化的叙事中最富有灵魂的因素是故事的主体,即人。《香巴拉深处》在记录与讲述故事时以小人物为切入视角,除此之外,小人物的选取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地藏民,而且把视角放在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外来者”身上。国际视角的引入,一方面是对大时代背景下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则展现了藏族地区的包容,勾连起了“他者”和“我者”、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例如,在第4集《相遇》中,捷克人马克斯为藏族女子卓玛留在了塔公草原,穿上了藏袍,与妻子一同开了旅行客栈。马克斯和卓玛为新生的幼子取名为卡雷尔·益西·尼萨泽尔:“卡雷尔”取自马克斯的爷爷,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查尔斯”;“益西”是由藏区的一个喇嘛取的,在藏文中的意思是“愿望”;“尼萨泽尔”则是马克斯的姓氏。一个名字很好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美国人布莱恩一家在四川开了一家户外体验旅游公司,每天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布莱恩在片中的采访回答了“你们为什么这么爱中国人?”这一问题,他说:“我不认为我们总是要看种族关系,我们觉得四川是个非常开放的省份。对我们来说,我更珍惜的是和他们的友谊和建立的关系。”这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之间情感的开放共融。

《香巴拉深处》的国际视角引入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交融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彰显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气度和真诚开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纪录片中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拓宽了中国的交流疆界。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俊认为,《香巴拉深处》主题鲜明,立意深刻,画面精美,对四川藏族地区生活的描述非常接地气。“这部纪录片讲好了中国故事,对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⑤

四、文化底色,建构藏区形象

人文地理纪录片除了展现景观、人文,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展现地域文化,建构地域文化形象⑥。地域文化植根于地域,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所沉淀下的生存方式与智慧。因此,在《香巴拉深处》克制真实的记录背后,是浓郁且深厚的藏族地区文化这一底色。

具体来说,香巴拉文化是人对自然满怀敬畏之心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第1集《乐园》中的第一个故事是阿坝藏族自治州州村民与梅花鹿的相处,梅花鹿总是啃食村庄的庄稼。对于村民而言,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是溶于血液中的。正如70岁的交巴措说:“梅花鹿是不能猎杀的,因为他们的主人是多恩神山,猎杀它们会给家庭带来灾难。”最后,村民合力共建了一个直径3米多的大围栏,虽然每次干活都得翻越这个围栏,但这是既能保全粮食又不伤害鹿群的两全之法。

第2集《传承》记录了佛教坛城的制作过程。坛城是僧众用彩砂砌造的他们心中的佛国世界,精心制作完成后,僧人和信众一起诵经护持。然而在七天之后,僧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坛城毁掉。“他们认为,坛城的生与灭象征着世事的变幻莫测,一切都来源于自然,一切又归于自然。”这样超脱的处世哲学渗透到了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启发了观众应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执念。

香巴拉文化是对优秀传统的坚持与传承。第2集《传承》记录了藏族小伙巴尔机跟随洛桑当增学习藏香制作的故事。藏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保留藏香原有的香味和药性,应选择最传统的水磨研磨法,因为现代机器的高温会破坏草药原有的香味。78岁的洛桑当增说:“用藏族人的话说,我离另一个世界不远了,我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再断层。”这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传统的传承与呵护;反过来,传承与呵护也从另一个层面丰富和守护了藏族文化。

五、结语

《香巴拉深处》这部壮丽的藏族地区纪录片不仅使用了成熟先进的拍摄技术来展现秘境之美,同时在叙事方式上尽可能地回归纪录片的本真,采用日常化叙事,将视角聚焦到小人物。其中,引入国际视角是该纪录片的创新点之一,为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提供了参考。同时,每一个小故事中都蕴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故事中各个细节的展现,建构了藏族地区的形象。总之,《香巴拉深处》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

注释:

①朱青.大型纪录片《香巴拉深处》预计明年央视播出[EB/OL].红网,2016-10-18.http://ent.rednet.cn/c/2016/10/18/4110956.htm.

②最全川藏首次展现纪录片《香巴拉深处》将登陆央视 [EB/OL].新华网,2017-03-14.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7-03/14/c_1120621801.htm.

③董文桃.论日常生活叙事[J].江汉论坛,2007(11):135-138.

④罗·C.艾伦,李迅.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J].世界电影,1991(03):201.

⑤四川文化名家评说《香巴拉深处》[N].四川日报,2018-01-29(007).

⑥傅栋.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藏族纪录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