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1-01-07田懋泓卢惠伦蓝显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3期
关键词:鸣音胃镜例数

田懋泓,卢惠伦,蓝显明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的一种急性消化系统危急病症,主要指胃部、食管、十二指肠以及胰胆的病变出血,临床症状表现为黑便、呕血、发热等[1]。该疾病具有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失血量过多后将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传统药物治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逐渐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尤其对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3]。本文将对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5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医治的7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其设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例、16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36±3.47)岁;出血原因:13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2例为消化性溃疡,12例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实验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2例、15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8.58±3.36)岁;出血原因:14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2例为消化性溃疡,11例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本研究,对比基本信息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对比。

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②年龄18岁及以上;③了解研究内容且在协议书签字。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②存在器质性病变;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⑤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氧气吸入治疗,确保呼吸道通畅。使用相关止血药物补充血容量,避免出现失血性休克。给予患者抑酸治疗,若存在血管出血实施生长抑制药物治疗。

给予实验组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准备好治疗中所需要的器械和药品,急诊胃镜检查前做好备血措施,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常规、心电图以及凝血全套。急诊胃镜下,按照患者不同的出血部位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具体止血方法:对于存在血管喷血的患者,可通过高频电凝或这钛合夹进行止血。对于局部或者弥漫性渗血患者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对出血部位进行喷洒治疗。对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通过套扎治疗或者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对于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通过组织胶注射治疗。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积极采取抗休克治疗。若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引起严重失血性贫血,采取纠正贫血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包括止血时间、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②统计两组患者再出血情况,再出血标准:止血成功五天后二次发生黑便、呕血症状,经胃管内抽出血型胃液,胃镜检查提示活动性出血。③评价止血效果:无效:治疗三天后,仍未成功止血;有效:治疗3d内,成功止血;显效:治疗24h内,成功止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对比

由调查结果得知,实验组止血时间、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止血时间(d) 输血量(ml) 肠鸣音恢复时间(d)实验组 37 1.13±0.32 211.95±22.84 1.85±0.42对照组 37 3.03±0.24 469.46±24.68 4.35±0.63 t 28.893 46.581 20.084 P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对比

由调查结果得知,对照组和实验组止血总有效率分别为78.38%、94.5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对比[n(%)]

2.3 两组患者再出血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5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两组再出血率对比实验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普遍起病较急,病情较重,及时有效的止血时治疗过程中的关键[4]。以往传统治疗主要使用药物进行止血,虽然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是效果不理想。并且通常是在出血情况稳定后再实施胃镜检查,所以极大幅度降低了发现的出血灶的几率[5]。同时大量患者是在内科治疗失败后仍然存在活动性出血,再转入外科治疗,患者在此过程中出血较多,治疗时间延长,不仅增加身心痛苦,提高经济负担,而且对后续治疗和康复进程造成极大影响[6]。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逐渐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该方式能够快速的发现出血灶,并且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失血量,是对传统治疗手段不足之处有效的弥补,进而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减少医疗费用[7]。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实验组组止血时间、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能够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快速的止血,减少输血量,加快肠鸣音恢复速度。同时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止血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可见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并且降低再出血风险。急诊胃镜能够在直视的情况下全面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快速准确找到出血灶,根据出血部位状态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避免了治疗的笼统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止血效果[8]。

综上所述,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能够缩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降低再出血风险,止血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猜你喜欢

鸣音胃镜例数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