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后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

2021-01-06周莉莉朱振华张晓艳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9期
关键词:弥漫性血常规肺泡

周莉莉,朱振华,张晓艳(通信作者*)

(1.长治医学院 研究生处,山西 长治 046000;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3岁。2016年主因“颜面部潮红数年”就诊于山西大医院,行多次血常规提示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象提示增生明显活跃,红细胞压积增高(具体纸质报告未提供),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院外间断口服“羟基脲”治疗。2020年4月自行停用羟基脲。

2020年5 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伴寒战、咽痛、口腔溃疡,自行口服“阿司匹林”,效果差,多于下午、晚上发热。6月6日就诊于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3.8×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145×109/L,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先后给予“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奥司他韦”治疗,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3℃-38℃之间,伴右膝关节肿痛,6月20日考虑“结核”可能,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天,患者出现恶心、干呕,遂停药。6月26日因再次发热,体温大于38℃收住我院呼吸科。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2019年2月于山西大医院行“右肾错构瘤破裂介入术”,术后第二天出现“肺栓塞”,口服“利伐沙班”,复查肺动脉CTA未见栓塞于2019年8月停药。患者无有害及放射物接触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8.5℃;脉搏8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1/70mmHg;SpO293%,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穿刺部位可见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完善辅助检查,结果如下,血常规:白细胞23.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7%,淋巴细胞百分比9.3%,单核细胞百分比87.4%,血红蛋白55.7g/L,血小板 26.5×109/L,涂片镜检提示见原始及幼稚细胞。血清叶酸118.0pmol/L,铁蛋白1421.0μg/L。血清降钙素原0.12ng/L,C反应蛋白50.46mg/L。女性肿瘤标记物基本正常;新冠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阴性。胸部CT提示:(1)双肺散在间质性炎症;(2)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征象;(3)肝脏低密度灶。给予经验性莫西沙星联合更昔洛韦抗感染、输血等治疗。

6月28 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干咳,血气分析(无创呼吸机吸入氧浓度33%)示:PH 7.45,氧分压48mmHg,二氧化碳分压33 mmHg。转入重症医学科,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输血,改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5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9%,淋巴细胞百分比8.0%,单核细胞百分比89.8%,血红蛋白52.2g/L,血小板 28.1×109/L;血清降钙素原0.49ng/L,C反应蛋白45.14mg/L。行外周血涂片回报示:有核细胞极度增多,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占88%,该类细胞大小不等,部分形态不规整,浆色兰,部分含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核形态不规整凹陷、扭曲、折叠,染色质细,核仁尚清;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血小板少见;POX:2%弱阳性,98%阴性。考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可能大,因患者病情危重,出血风险大,未行骨髓活检明确分型。6月29日胸片示:双肺间质性肺炎;局限性肺气肿。7月2日10时从患者气道内吸出较多鲜红色分泌物,行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23.80秒,血浆D-二聚体测定7732.00ng/m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66.32u/Ml,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62g/L。7月2日14时,患者口鼻部分泌大量鲜红色液体,并发弥漫性肺泡出血,病危出院。

2 讨论

PV是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MPN),其特征是红细胞过度增殖,有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或可出现皮肤瘙痒、高血压、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并具有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内在风险。在Tefferi A等的研究发现,PV发展为AML的概率为1.5%~6.8%[1]。其向白血病转化的高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61岁;(2)白细胞计数 >15×109/L,以及异常核型[2]。患者的预后不佳,总体生存率(OS)为2.6~7.0个月[3]。但是PV向AML转化到底是疾病的自然进展过程,还是与接受的治疗药物有关,目前尚不清楚。

JAK2V617F和JAK2exon12突变可分别在95%和3%的PV患者中检测到[4],临床诊断上建议将JAK2V617F检测作为绝大多数PV患者的确诊依据[5]。Xie M[6]等发现,获得性JAK2V617F突变并不依赖于年龄,而是在60岁后呈指数增长。JAK2V617F突变与年龄的关系和PV向白血病转化年龄的高风险因素相吻合,但JAK2V617F突变是否是PV向AML自然转化的原因尚未明确。Spivak JL[7]等研究表明自发性白血病转化通常发生在PV转化为骨髓纤维化(PMF)后,而羟基脲(HU)诱导的PV白血病通常发生在JAK2 V617F阴性的HSC中。目前围绕HU药物和白血病的问题仍存在争议。尽管有研究报道HU有诱导PV患者转化为白血病可能[8],但英国血液学会建议认为一部分PV患者会自然发展为AML和PMF,与其他治疗PV的方法或药物相比,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单独使用HU会加剧这种风险[5]。本例患者4年前诊断PV,但未行骨髓活检明确有无基因突变,院外间断口服HU治疗,本次入院患者因病情危重未行进一步检测明确基因及免疫学分型,且患者HU用药不规律,无法明确病情演变原因。

不同亚型的急性白血病均可出现凝血障碍[9]。凝血障碍的存在与潜在的致命性血栓、出血事件有关。高D-二聚体水平预示着血栓形成可能。对于AML患者来说,PT延长与出血性死亡的高风险相关[10]。DIC可并发于白血病患者,尤其是APL。本例患者病情重,且进展迅速,虽未能行骨髓活检明确AML分型,但结合外周血涂片结果考虑患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可能大。患者因呼吸衰竭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从气道内吸出鲜红色分泌物,患者血常规提示重度贫血,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IC诊断明确。后期患者口鼻部分泌大量鲜红色液体,考虑并发弥漫性肺泡出血。

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多与毛细血管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少数可由凝血障碍、DIC、恶性血液肿瘤引起[12,13]。DAH可表现为咯血、贫血、弥漫性放射性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12,14]。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因临床特征及CT及常不典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DAH的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病理学显示肺毛细血管炎、弥漫性肺泡损伤和非特异性病变[14]。

现对本案例进行回顾,患者入院时无咳嗽、咯血症状,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间质性炎症,转入ICU时出现干咳及呼吸困难,胸片示双肺间质性炎症,局限性肺气肿。患者既往无严重的肺部疾病及心脏疾病,肺部感染症状不明显,考虑呼吸衰竭与弥漫性肺泡出血相关,且后期可从患者气道内吸出较多鲜红色分泌物,晚期患者口鼻部分泌大量鲜红色液体,支持弥漫性肺泡出血诊断,但因患者病情危重,无法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明确病情。临床上因DAH病因复杂,对DAH认识不足,可能延误了诊断和干预的最佳时机。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贫血较为多见,贫血症状加重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常伴有血小板异常。但当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衰竭、凝血功能异常、贫血加重且与出血量不相匹配时应警惕DAH的发生,早期行全血细胞计数并动态观察,了解病情动态发展,必要时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以助于临床诊治及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弥漫性血常规肺泡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血常规解读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肺泡灌洗液G和GM试验对早期诊断AECOPD患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