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关节周围炎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2021-01-06吴晓翔郑卫丛郭灏宇豆昌先常乾震

河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肩周炎肩关节有效率

吴晓翔 郑卫丛 郭灏宇 豆昌先 常乾震 吕 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上海 200437)

1875年,Duplay首次提出“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的概念[1],Codman在1934年总结提出“冻结肩”[2]。1945年,Neviaser将肩周炎命名为“粘连性关节囊炎”[3]。因肩关节活动受限似凝结,故称“肩凝症”,同时还有其他俗称如“五十肩”“漏肩风”等[4]。肩周炎发病率为2%~5%,55岁左右人群高发,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发病率高于右肩[5-6]。存在系统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出现肩周炎的风险更高[7-8]。肩周炎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生活不便成为首要问题,手术治疗有费用高、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临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中西医或综合保守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疗效和特色,但如何制订最佳治疗方式,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兹将保守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保守治疗

1.1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是最常用的止痛药物,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但疗效有限,无法防止疾病发展,且病情易复发。目前,文献报道尚无有力证据支持该类药物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有效性。虽有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肩周炎早期炎性阶段可能有缓解疼痛的效果,但样本量少,研究质量不佳,远期疗效不明,结果可信性差[9]。类固醇激素较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既能口服又能注射的优势。Buchbinder R等[10]研究发现,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明显缓解疼痛,但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效果不理想,且中、长期随访效果差。Widiastuti-Samekto M等[11]报道,关节内注射类固醇激素较口服途径效果更快。Olaf Lorbach等[12]通过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薛辉等[13]将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进行比较,发现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疗效更优。但类固醇激素治疗不宜长期使用,易造成肩关节骨头坏死、库欣综合征、神经纤维萎缩等[14]。

1.2 封闭疗法 封闭疗法治疗肩周炎主要包括局部痛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肩胛下肌腱上滑囊、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冈下肌肌腱上滑囊、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或通过麻醉药物进行臂丛神经阻滞[15]。注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类激素、麻醉药物,如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Harris J D等[16]研究认为,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韩建农等[17]在CT引导下对81例肩周炎患者(85个患肩)使用强氧化剂(臭氧)进行关节腔注射治疗,结果:即刻有效率97.5%,1个月后有效率87.65%,1年后有效率80.24%。Velio Bocci等[18]研究进一步证实,臭氧的强氧化性可氧化炎症因子,发挥抗炎作用;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刺激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物质,阻断痛觉信号,达到镇痛效果。另外,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不仅能更精准完成所需注射部位的穿刺定位,减少穿刺点,具有创伤性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而且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19]。

1.3 麻醉下手法松解 麻醉下手法松解的治疗原理是在静脉麻醉下,通过手法被动牵拉撕裂肩关节内韧带和关节囊,使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即刻得到明显改善[20]。Oren Tsvieli等[21]在麻醉下对肩周炎患者进行科德曼反常运动(Codman's paradox)手法松解,然后进行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结果:患者疼痛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但Jorma Kivimäki等[22]研究发现,麻醉下手法松解与常规物理治疗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Magnussen R A等[23]认为,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可引起包括关节腔积血并血肿、肩关节盂唇(SLAP)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等医源性损伤。因此,选择此治疗方法应谨慎操作,治疗前须排除患者有明显骨质疏松或盂肱关节不稳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

1.4 运动疗法 早期肩周炎患者常因疼痛和肌痉挛而减少肩关节活动,从而加重粘连和活动受限,因此功能锻炼对缓解肩周炎症状十分重要。临床常见的功能锻炼包括画圈法、爬墙法、前后摆动法、摸耳法等[24]。Sarah Walmsley等[25]认为,通过肩关节伸展练习可有效帮助肩周炎患者功能恢复,同时仍需积极的物理治疗或微创手术治疗。Ronald L D等[26]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疼痛范围内进行功能锻炼在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强化物理治疗和被动拉伸治疗,因此在疼痛范围内进行功能锻炼更有效。此外,高俊虎等[27]、黄子奇等[28]研究认为,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结合了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加上被动加压和肌肉收缩,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1.5 物理因子疗法 物理因子疗法包括电磁波冲击、电刺激、激光、超声波、高压氧等,缓解疼痛效果明显。Stevenson K等[29]认为,物理因子治疗有一定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作用,但效果存在争议。任佳悦等[30]研究发现,体外冲击穴位治疗肩周炎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降低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水平。Sae H K等[31]采用前瞻性研究发现,高强度激光治疗肩周炎在短期内缓解肩部疼痛效果明显,但无法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王旭春等[32]研究发现,冲击波配合激光磁场理疗治疗肩周炎可显著提高疗效,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因此,物理因子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疼痛,但在改善肩关节活动方面需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治疗

2.1.1 中药内服 中医学将肩周炎归为痹证范畴,《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通过辨证分型用药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为主。韩伟[33]将90例肩周炎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西医常规(吲哚美辛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推拿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药物组成:甘草、黄芪、威灵仙、防风、当归、桂枝、穿山龙、地龙、赤芍、制川乌、乌梢蛇、马钱子、鸡血藤)口服治疗。结果:2 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定量表(MMT)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MMT评分、ADL评分、疼痛VAS改善更明显(P<0.05)。郎永建[34]将122例肩周炎风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予康复锻炼治疗,包括活动度练习:仰卧肩内旋、仰卧肩后伸、仰卧肩前屈、手背后、爬墙、仰卧肩外旋、水平内收、水平外展及坐位或仰卧肩外展练习;肌力练习:前平举、侧平举及肩后伸。治疗组6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桂枝附子汤(药物组成:红花、川芎、桂枝、丹参、甘草、附子、草乌、川乌)口服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CM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刘思琪等[35]基于郭永红教授“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理论,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桂枝、黄芩、白芍、法半夏、人参、炙甘草、姜黄、威灵仙、葛根、大枣、生姜)结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取穴肩痛、肩三针(肩髃、肩前、肩贞)、外关、后溪、昆仑、阳陵泉、大杼、阿是穴,从经论治,和解少阳,兼顾太阳,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王乐乐等[36]认为,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类固醇激素效果不理想,且易引起患者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过性疼痛、 一过性肿胀等不良反应,中药内服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

2.1.2 中药外治 沈永勤[37]运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治疗原则,应用六味祛风活络膏(药物组成:姜黄、飞龙掌血根皮、威灵仙、乳香、没药、冰片)外敷治疗106例肩周炎气滞血瘀证。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周肩部疼痛VAS、Melle评分、肩部压痛评分、肩部肌肉萎缩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六味祛风活络膏外敷治疗肩周炎气滞血瘀证,能明显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肌肉萎缩症状,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安全性较高。袁小波等[38]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肩关节镜下松解术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养血柔筋汤(药物组成:续断、杜仲、怀牛膝、熟地黄、当归、白芍、牡丹皮、红花、川芎、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甘草)熏蒸及热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3 d、4周、3个月的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患肢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

2.2 针灸拔罐治疗 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指出对肩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针灸治疗,并提出“予以天容、秉风主之”的观点。桂绍红等[39]将20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针刺对侧肩周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5寸,胫骨前缘向外旁开3寸,从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之间进入)治疗,并嘱患者配合肩关节主动运动;对照组100例予玻璃酸钠注射液注射肩关节双点(盂肱关节与肩峰下滑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99.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分级较对照组轻(P<0.05),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石文英等[40]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30例予温针灸治疗(取肩贞、肩髃、肩髎穴),对照2组30例予瑜伽体位法治疗,治疗组30例予温针灸联合瑜伽体位法治疗。结果:3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3组治疗后均能显著提高肩关节功能分级(P<0.05),其中治疗组、对照2组均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1组总有效率70.0%,对照2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秦中枢等[41]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浮针加温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予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7次后治疗组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C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1个月疼痛VAS、CM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浮针加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有明显增效作用,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胡正喜等[42]将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肌筋膜激痛点(MTrP)进行浮针治疗,对照组50例予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明巍[43]将7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36例予平衡火罐联合雷火灸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CMS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C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3 砭石疗法 砭术曾因制作砭具的佳石匮乏而几乎失传。经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泗滨浮石具有独特的感应增温效应,将其制成砭具,运用砭石疗法的感、压、、擦、刺、划、叩、刮及温法等,通过分筋散结、梳理经筋达到治疗目的,并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为新砭石疗法[44]。郭长青等[45]将24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砭石组120例予新砭石疗法,用多功能砭板分别疏通颈肩部、肩背部、上肢经脉气血;电针组120例予电针疗法,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穴。结果:砭石组镇痛总有效率86.8%,电针组镇痛总有效率72.5%,砭石组镇痛优于电针组(P<0.05);砭石组肩部功能活动改善总有效率86.8%,电针组肩部功能活动改善总有效率79.8%,砭石组肩部功能活动改善疗效优于电针组(P<0.05)。通过比较新砭石疗法与电针疗法发现,新砭石疗法在即刻镇痛方面更有优势,但在肩部功能活动改善方面两者均不理想。王福荣等[46]将82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布洛芬抗炎镇痛及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热砭石温熨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VAS及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PGE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功能、向前侧屈曲活动、前屈曲力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1%(39/41),对照组总有效率80.5%(33/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4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介于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的一种闭合性松解术。李上封等[47]将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小针刀结合推拿治疗及爬墙训练,对照组60例予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及爬墙训练。结果:治疗组治愈44例(73.3%),显效8例(13.3%),好转8例(13.3%),总有效率100%;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6次,平均4 次。对照组治愈43例(71.67%),显效10例(16.67%),好转7例(11.67%),总有效率100%;治疗次数:最少1.5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平均2.6个疗程。2组疗效相当(P>0.05),但治疗组治疗次数较对照组少(P<0.05)。通过小针刀对局部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切割、剥离,达到疏通气血、解除肌痉挛、分离粘连组织作用。目前,临床使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大多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包括中药、药物注射、针灸、推拿等,以加强疗效[48]。白旸等[49]将25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5例予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125例予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0%,对照组总有效率69.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WHOQOL-BREF高于对照组(P<0.05)。程鑫等[50]将9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予小针刀结合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肩关节松动术及玻璃酸钠注射液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因小针刀疗法是在“盲视”下进行操作,不仅需要医者熟悉解剖知识,同时需要成熟的针刀手法技术,否则极易造成医源性损伤。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小针刀治疗,能准确避开血管、韧带,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1-52]。

2.5 功法练习 传统功法练习是治疗肩周炎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具有自然松整、缓慢均匀、意识内敛等特点,可以调和营卫,疏经通络,平衡阴阳[53]。姜秀莲等[54]对30例肩周炎患者教授四十二式太极拳运动治疗,所有患者4周后随访。结果:治愈率83.33%,总有效率100%,认为太极拳治疗肩周炎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代谢,达到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目的。谢烽[55]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物理因子结合太极拳运动疗法,对照组30例予用物理因子结合功能锻炼疗法。结果:2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疼痛VAS、肩关节功能活动分数、肌力评分、肩关节综合评分、各方向活动的主动肌积分肌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太极拳治疗肩周炎在改善疼痛、松解肌肉和缓解焦虑状态方面优于功能锻炼,且持续性效果更好,对预防复发更有帮助。张国栋等[56]认为,易筋经具有伸筋拔骨、调畅气机、濡养四肢关节功效。张宇等[57]对18例肩周炎患者教授张氏易筋经导引法。结果:习练后4周,患者肩部关节活动度较习练前明显改善(P<0.05)。表明肩周炎患者习练易筋经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角度均明显改善。陈维勇[58]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基础推拿。治疗组30例加用九鬼拔马刀式功法锻炼,对照组30例加用蝎子爬墙功能锻炼。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内旋功能位(反手摸背)、外展上举功能位(患手摸耳)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易筋经九鬼拔马刀锻炼在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内旋、上举方面优于蝎子爬墙功能锻炼。Chen M C等[59]发现,八段锦强调“意”“气”“形”协调统一锻炼,有柔筋健骨、行气活血功效。田章铖[60]将69例女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34例予单纯针刺(取穴:丰隆透飞扬,配穴:肩三针、条口透承山),综合组35例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习练改良八段锦。结果:2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1),且综合组改善更明显(P<0.05)。张怀志等[61]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练习八段锦,对照组45例予肩部功能锻炼。结果:治疗4、8、12周后,治疗组疼痛VAS、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MS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练习八段锦治疗肩周炎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结合针刺更能提高疗效,对女性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帮助。曾婷苑等[62]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耳穴贴压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五禽戏锻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关节活动度(ROM)评分及MMT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肩部刺痛、抬举受限、局部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杨佳昕等[63]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针灸治疗,屈伸、爬墙等患肢常规功能恢复锻炼];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五禽戏功法锻炼(虎、鹿、熊、猿、鸟5种形式合练或选几种形式单独练习)。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五禽戏作为传统导引养生的一种重要功法,既能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滑利关节(减轻肩关节粘连),还能提高免疫力,对肩周炎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有重要意义。

2.6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在满足患者肩关节疼痛缓解与功能恢复的同时,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的优势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和认可[64]。推拿手法包括法、一指禅推、揉、点、按、拿、扳、拔伸、摇、抖、搓、弹拨法,具有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吴振坤等[65]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两步四位”推拿疗法治疗(两步:先止痛后调整肩关节功能,四位:嘱患者采取4种体位),对照组30例予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陈伟峰[66]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针刺治疗,治疗组45例予一指禅手法推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指禅手法推拿治疗肩周炎,对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陈柯村等[67]将旋转牵伸类手法治疗肩周炎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验证了此类手法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疗效优于其他非药物疗法,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推拿手法与解剖结构的关系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十分重要。王勇[68]认为,推拿手法的作用方式需结合肩部肌肉、韧带的分布规律及肩部复合体的运动结构特点,有助于提高推拿治疗的针对性,缩短疗程。

3 综合疗法

将2种或2种以上的保守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治疗肩周炎,相辅相成,提高疗效。王燕伟[69]将5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28例予神经阻滞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神经阻滞联合推拿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相较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更能缩短治疗周期,提高疗效。党仟仟等[70]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纯推拿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汪英等[71]将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推拿治疗,治疗组50例予关刺配合电针、推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关刺配合电针、推拿治疗肩周炎在改善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推拿治疗。

4 不足及展望

肩周炎属自限性疾病,病程短则数月至1年,长则2~3年,在此期间不仅疼痛、活动受限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肩周炎目前首选保守治疗,药物口服或注射、功能锻炼、针灸、推拿、物理疗法等,各具治疗特色,但临床研究中的疗效评价标准尚不统一。在超声可视化、三维重建下进行更精确的药物注射、推拿手法治疗、中药外敷及疗效观察,冲击波、电刺激、光学照射等与经穴搭配,传统中医治疗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上工治未病”,健康宣教是预防医学的重要一环,对预防肩周炎的发生和复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广大群众提高健康生活、绿色饮食、劳逸结合的意识。不过,目前对于如何积极预防肩周炎的相关研究还不足。大多临床研究关注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肩关节功能的改善,缺乏对患者心理健康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等分析,同时针对肩周炎“自愈”倾向的特点对疗效的影响鲜有研究。目前,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成为趋势,临床研究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期为患者制订见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肩周炎肩关节有效率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很有效率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