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积极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1-01-06王迪熙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

□ 王迪熙

先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民之道,更是迈向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个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基。没有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双循环”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何况面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不“断链”、战略性原材料不“断供”、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档”,切实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必须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提高供给质量,夯实制造强国根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才能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进而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依然是支撑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的中国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开始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还远未结束,扩大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依然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工业经济依然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依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为此,必须消除传统理论和思想误区,高度重视和坚决防止产业发展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现象,重新审视制造业发展在整个工业化(包括后工业化)时期的重要性,继续下大力积极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要把发展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把先进制造业抓上去,鼓励企业创新转型,鼓励中小微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配套链,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夯实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基。

宁波要与杭州实现错位发展,唱好“双城记”,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是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积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由宁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决定的。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拥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优质企业梯队和一批影响力较大、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品牌,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24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工业增加值达5046 亿元,居全省第1 位、全国城市第9 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45 家,居全国城市第1 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等一批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总数达 71 家,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R&D 占GDP 比重提高至 2.85%。可以说,目前,宁波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实力和环境条件已基本具备,为此要不失时机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以服务制造强国建设为己任,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为了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宁波产业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未来升级方向,推进和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战略需求,按照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为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作出应有贡献。

|发展思路目标

发挥宁波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和发展空间广阔等比较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要素优化配置和领军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心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打造若干个万亿、千亿级的先进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好的产品和品牌以及安全自主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提高产业全球话语权、定价权和产品国内增值率,巩固和提高宁波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把宁波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探索宁波路径、贡献宁波力量。

|战略重点任务

一是突破“卡脖子”补齐短板。瞄准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突出的“卡脖子”的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实施联合攻关,积累经验和夯实基础,努力做精做细做深,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努力在世界制造业高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当务之急,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政策体系,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登峰计划”“前沿引领技术 2035”“重大场景应用计划”,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力争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聚焦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动态更新重点领域技术需求,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全域产业治理,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兴与传统“双轮驱动”,加快发展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是突出关键领域构建体系。围绕与本地区产业链密切关联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目标,加快完善多方参与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促进技术支持政策与市场支持政策衔接,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贯通从创意到产品的完整创新链条。高度重视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加快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形成现有支柱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向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三是围绕核心技术实现协同。围绕宁波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控制力的提升,通过产业政策大整合大集约,加快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优质要素培育,促进各要素合理配置、高效互动,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扶持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协同促进宁波制造优质高效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稳步增加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加工比重,并实现主要由本市企业或国内协作企业提供与加工组装相配套的大部分核心部件,不断提高产业链控制与主导能力。

四是发挥平台带动促进融合。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继续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促进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让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业发展普遍形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拓宽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的应用。加快培育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探索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定制、系统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规则控制、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高端咨询、检验检测、融资租赁、品牌服务、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平台型公司,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对策举措

(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和高能级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提升制造业质量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筑牢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国、各地培育发展新动能和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对此,宁波也要有所作为,积极瞄准突破口,将区域活跃的创新链、完整的产业链、充裕的资金链“三链融合”,助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技术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应用技术突破和共性技术、产品研发等。同时,突破传统科研机构体制模式,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创新技术成果收益分享机制,推动更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快构建完善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要综合利用各类保障举措持续加大投入,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努力构建完善有力促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市场运行环境、服务保障体系和文化舆论氛围等。

一是重塑制造业发展导向激励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推进全民科普宣传,大力营造尊重知识技能、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动力。发挥各级政府引导激励作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创新补贴、贷款支持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引导企业确立技术创新方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损失。加快建立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各类风险基金。积极争取开展激励创新的税制试点,不断完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税收措施;同时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财税扶持政策。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擎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积极推行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全面建立以科研成果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模式和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真正拥有经费使用支配的自主权,切实减少和避免把宝贵的精力过多地花在填表、评比等琐碎事务上,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研发。同时,要着力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军民之间、校企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创新等有效互动,发挥创新最大合力。

三是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打破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隐形壁垒,保障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享受同等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支持,推动政府引导性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创新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发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作用,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激励机制,建立体制内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新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规划,积极招引和吸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素质,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注重制造业前沿领军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加快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同时加强区域软实力建设,切实加强人才在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供给,为企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是实施科技资源共享行动,推动政府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统筹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大脑”,布局打造一批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实验验证、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大市场升级,推动科技成果供需高效对接。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双创”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强化创业辅导、企业融资、产品设计等专业服务供给。

(三)实施制造业重点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当前宁波制造业价值链在不同生产环节分布呈现“拱形曲线”,主要还是通过生产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业获得的增加值相对较少,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尚处于较低端的位置,尽管在部分产业领域开始出现向“微笑曲线”左端的产业链上游攀升的端倪,但要完全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然任重而道远。要聚焦宁波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提升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单项冠军培育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制造业重点能力提升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提升区域制造产业价值链层级,夯实制造强市的根基。

一是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技术提升扶持计划。选准重点支持产业技术方向,创新重大技术发展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和模式,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组织作用,探索实施“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产业技术提升组织模式。

二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积极依托强院强校强所强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三是全面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建设培育计划。把重点企业发展作为政府政策支持的着力点,不断壮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队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等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四是加大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关”“渠道关”“激励关”等难点痛点问题,加强对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深入实施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系列工程,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构建创新联合体和创新产业链。实施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版权首版次、部件首批次支持力度,落实政府采购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

猜你喜欢

制造业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