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老年人口生活状态与社会心态的多维度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21-01-06易龙飞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受访者流动群体

□ 易龙飞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流动老年人口的规模在2016 年末已接近1800 万人,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3%。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也是我国最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地。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来探讨这一数量庞大且正在日益增长群体的基本特征、生活状况、社会心态与社会融入等问题,能为我们在人口大流动时代强化流动老年人口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流动老年人口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于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兼具“流动”和“老年”双重身份,有学者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讨论其社会融入问题,也有学者从老龄研究的角度探讨其养老问题,但是将“流动”和“老年”两个属性相结合而把流动老年人口作为一个单独群体加以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见。因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外学术界较早地关注到老年人群退休后的迁移行为,并借助于生命周期理论或迁移行为发展模型等分析工具对这一行为进行阐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在国内学界,有学者基于实证调研发现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呈现出低龄、家庭式迁移、经济状况较好等特征;也有学者利用大样本数据对该群体的全貌进行画像,发现流动老年人口整体的教育水平偏低、约四成的人愿意在城市定居、60-64岁群体中有超过四成的人仍在就业等。与此同时学界研究发现,照顾晚辈、务工就业、追求异地养老服务和休闲旅游等是目前流动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生活适应状况较差、社会融入程度较低,是典型的社会脆弱群体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跨省流动的老年人口来说,通过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强化其社会资本及城市认同感至关重要。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流动老年人口在城市的生活状况与基本特征,为我们认识这一群体提供了重要基础,但相对而言缺乏系统性与全景式的分析。

|流动老年人口生活状态与社会心态的多维度分析

本文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例,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个人特征、生活状况、健康与社会保障情况、社会参与、社会心态等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剖析流动老年人口群体所呈现出的特征,力图为其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实证依据。考虑到务工、经商等原因,本文将在现居住地居住超过一个月的非本地户籍的55 岁及以上群体界定为流动老年人口,经筛选后共获得有效样本1198 个。

(一)个人基本特征

从教育背景来看,流动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比41.7%,初中学历者占比32%,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比18.4%,大专以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比7.9%。从流动原因来看,占比较高的依次为务工(42.7%)、照顾自家小孩(21.6%)、跟随家属流动(14.4%)、经商(13.4%)、异地养老(3.1%)等。从流动范围来看,跨省流动者占78.5%,省内跨市者占17.3%,市内跨县者占4.2%。从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月收入在3000 元及以下者占15.1%,3000-6000 元 者 占30.4%,6000-10000 元者 占29.2%,10000-20000 元 者 占14.6%,20000 元以上者占10.7%,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0379 元。从就业状况来看,有54.8%的流动老年人口仍在参加工作,其中固定就业者占51.7%、自营劳动者占30.6%、非固定就业者占11.7%,月工资(纯收入)的平均值为3875元。相比之下,我国东部地区全体流动人口月工资的平均值为4966 元,显示出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二)生活困难状况

全面掌握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在迁入地生活的总体情况,是我们为其提供精准性帮扶措施的前提。从统计结果来看,59.7%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太低,55.8%的受访者认为买房困难,31.1%的受访者认为生意不好做,26.2%的受访者认为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14.5%的受访者认为会受到本地人的歧视,12.5%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不习惯,8.2%的受访者认为子女上学困难。由此可见,在迁入地工作收入较低、购房困难等成为了现阶段流动老年群体生活困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健康与社会保障状况

从主观自评健康程度来看,有6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健康,认为基本健康者占27.5%,认为自己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者占8.1%。而从客观健康状况评估来看,最近一年之内曾经患病或负伤的受访者占57.3%。此外,从数据分析来看,流动老年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总体比例达到了92.8%,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为56.8%,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23.8%,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和8.2%。此外,受访流动老年人口中办理过个人社会保障卡的比例为51%。

(四)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状况

社会交际网络是某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社会资本情况的直接体现。数据显示,有41.4%的受访者很少在业余时间与其他人交往,有24.6%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的交往对象为同乡群体,另有21.7%的受访者表示主要与本地人交往。这些数据表现出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在迁入地的社会交际网络整体上较为匮乏和单一,基于地缘关系的同乡交往是这一群体在迁入地的主要社交形式。

(五)定居意愿

定居意愿能够反映出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及心理融入情况,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优化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数据显示,有48.7%的受访流动老年人口愿意在符合落户条件的前提下把户口迁入本地,而明确表示不愿意迁入户口的比例为33.7%。与此同时,有82.5%的受访者愿意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留在本地生活。因此,为包括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在本地就业生活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应当成为迁入地政府制定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社会参与状况

对于流动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状况的探讨不仅涉及到其在迁入地社会关系网络的培育,从长远看也关系到社会的融合和社会赋权。从最近一年来参与本地相关社会活动的情况来看,流动老年人口群体的社会参与度普遍不高。例如,曾经参加过本地党团组织活动者占5.8%,参加过工会活动者占4.2%,参加过志愿者协会活动者占5.9%,参加过同学会活动者占6%,参加过老乡会活动者占9.9%。但与此同时,有21.6%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一年来曾经主动参与过捐款、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等。而最近一年来曾经参与过所在单位(村社)事务管理或提出过工作建议的仅占7.9%,曾经向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过情况或提出过工作建议的仅占3.5%,曾经通过互联网渠道参与国家事务及社会事件讨论的仅占2%,这表明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不足。

(七)社会心态状况

数据显示,有96.7% 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目前所居住的城市,有93.4%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关注目前所在城市的变化,有92.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积极融入到本地社会中,有90.6%的受访者认为本地人乐于接受自己成为本地社会的新成员,有73.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已经成为本地人。然而,也有20.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受到来自于本地人的歧视。总体来看,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对于迁入地社会的认同程度较高,来自于迁入地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阂也相对较少,其更有利于实现流动老年人口群体的心理融入。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加大就业帮扶,为流动老年人口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环境

长三角地区有超过半数的流动老年人口在迁入地选择务工和经商,大大高于全国流动老年人口的平均值,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流动老年人口依然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地政府应当实施更加积极的老龄化政策,加强人口变迁的中长期趋势预判,鼓励广大流动老年人口群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不断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在务工和经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此,一方面,政府就业管理服务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应当在为流动老年人口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技能培训上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于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就业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工资报酬、劳动合同、就业环境、人身安全等方面权益的保护,为这一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就业支持。

(二)拓展参与渠道,为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培育社会资本

随着流动老年人口离开原有的生活场域,其社会关系网络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分析来看,这一群体在迁入地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普遍不多,尤其是与同乡群体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日常交往较为缺乏。同时,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参与本地社区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不足,无法在多元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中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健全、渠道不通畅,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完善相应的激励举措和政策安排;另一方面也与流动老年人口群体本身的认知水平、参与意识、社会地位有关,因而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到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共同营造一个鼓励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促进社会认同,为流动老年人口身份转变提供政策支持

增强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心理融入感,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和社会团结的水平,也是为其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关键。从数据来看,多数流动老年人口群体表示愿意在迁入地继续生活并乐意主动融入到当地社会中,但少部分流动老年人口群体也感受到了来自于当地社会的歧视,而且并不认同自己是当地社会中的一员。因此,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于当地社会认同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首先,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上,要逐步向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倾斜,在迁入地长期居住的群体应逐步实现其与本地老年人口同等的服务待遇;其次,在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备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上,要综合考虑流动老年群体的异地养老需求,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最后,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上,要倡导社会公众关心关爱这一社会弱势群体,不断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

猜你喜欢

受访者流动群体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流动的光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