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肠碱法脱苦工艺优化及其对苦肠品质的影响

2021-01-06郇延军刁欣悦

食品与机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苏打小苏打胆汁酸

刘 丽 郇延军 刁欣悦 马 菲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苦肠俗称肠皮,是猪小肠洗净刮掉内层油脂、黏膜,取其最外层而得到的具有韧性的一层皮,是猪小肠加工肠衣、肝素钠的副产品,营养丰富,口感劲道,回味苦,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一般用作炒菜、制作苦肠卷等,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苦肠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功能性蛋白[1],在人体皮肤中,可与水结合,能够保水保湿,使皮肤富有弹性,有利于上皮角细胞的增生修复,延缓皮肤的衰老[2-4],因此,胶原蛋白作为促进组织愈合的伤口敷料[5]、可降解或可食性胶原膜[6]、保健食品等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及美容产品等领域[7-8]。苦肠脂肪含量较低,因此在食用时感觉不太肥腻,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饮食愈发重视,也越来越青睐低脂食品,苦肠的低脂肪含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及巨大的市场潜力。

苦肠中产生苦味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猪小肠在消化吸收时所产生的消化液中含有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产生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体,能促进脂肪消化,其主要的苦味成分是胆汁酸[9]。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后约有95%被肠壁重新吸收,进行胆汁酸的肝肠循环[10-11]。由于胆汁酸无法完全被吸收,导致猪小肠中含有残留的胆汁而使猪小肠苦味明显,严重影响猪小肠及其加工产品的食用口感。

目前关于食物苦味的脱除方法有:酶法[12]、包埋法[13-14]、微生物发酵法[15-17]、超声法[18]、吸附法[19]等。胆汁中产生苦味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难溶于水,难以用水洗净。目前对于苦肠中苦味物质的脱除方法,国内外并未见相关报道。针对苦肠中的苦味成分胆汁酸的化学结构特征,研究拟从分子水平进行探讨,利用小苏打、苏打与胆汁酸发生反应以及胶原蛋白在碱性条件下的溶胀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 响应面分析探索小苏打和苏打添加量、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对苦肠脱苦效果的影响,旨在优化得出适宜于生产推广的苦肠碱法脱苦最优工艺条件,以期为苦肠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指导生产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苦肠:南通天龙畜产品有限公司;

小苏打、苏打:食品级,吉林省杞参食品有限公司;

猪总胆汁酸试剂盒:武汉纯度生物公司。

1.2 主要仪器设备

恒温水浴锅:HH-S型,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离心机:SIGMA2-16K型,德国西格玛公司;

酶标仪:BioTek Synergyh1型,美国Biotek公司;

智能生化培养箱:SPX型,南京金恒实验仪器厂;

均质器:VOSHIN-600R型,无锡沃信仪器有限公司;

扫描电子显微镜:su1510型,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制备 挑选苦肠原料,剔除可见的脂肪、黏沫等杂质,用水清洗至水澄清,沥干水分,切成1~2 cm的小段,准确称取20 g苦肠,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小苏打或苏打揉搓混匀,在一定温度下脱苦处理一定时间后,用清水按照肠水比(m苦肠∶V水)1∶5 (g/mL)的比例进行揉搓,冲洗5次,以去除多余的小苏打或苏打,沥干后即得待测的苦肠样品。

1.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1) 小苏打添加量:分别取小苏打添加量为1%,2%,3%,4%,5%,6%,在作用时间50 min,作用温度20 ℃ 的条件下进行脱苦处理,以胆汁酸脱除率和苦味值为评价指标,研究小苏打添加量对脱苦效果的影响。

苏打添加量:分别取苏打添加量为0.1%,0.2%,0.3%,0.4%,0.5%,0.6%,在作用时间50 min,作用温度20 ℃的条件下进行脱苦处理,以胆汁酸脱除率和苦味值为评价指标,研究苏打添加量对脱苦效果的影响。

(2) 小苏打作用时间:在小苏打添加量为5%,作用温度为20 ℃的条件下,分别作用10,20,30,40,50,60 min,以胆汁酸脱除率和苦味值为评价指标,研究小苏打作用时间对脱苦效果的影响。

(3) 小苏打作用温度:选择作用温度10,20,30,40,50,60 ℃,小苏打添加量为5%,作用时间为50 min,以胆汁酸脱苦率和苦味值为评价指标,研究小苏打作用温度对脱苦效果的影响。

1.3.3 响应面分析试验 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添加量、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为自变量,以胆汁酸脱除率和苦味值为响应值,对苦肠的脱苦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实验。

1.3.4 相关指标的测定

(1) 胆汁酸含量:采用ELISE酶联免疫法[20]。测得胆汁酸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标准曲线方程为Y=0.089 6X+0.011 9,R2=0.999。

图1 标准曲线图Figure 1 Standard curve

胆汁酸脱苦率计算公式为:

(1)

式中:

D——脱苦率,%;

C0——苦肠中胆汁酸含量,μmol/g;

C1——脱苦后苦肠中胆汁酸含量,μmol/g。

(2) 感官评定:挑选10名(5男5女)经过培训的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严格根据表1感官评定标准进行脱苦前后苦肠的感官评价,以100分记。

表1 感官评定标准表Table1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

(3) 微观结构:参照Birna等[21]的方法。

1.3.5 数据分析 每个试验设3个平行,结果取平均值。采用Design-expert 8.0.6统计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采用OriginPro 8.5软件进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添加量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 由图2、3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当增加小苏打、苏打的添加量时,会使得脱苦率发生改变,并呈增大的趋势,但是添加小苏打、苏打达到一定的值时,脱苦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小苏打、苏打添加量的增多,脱苦率呈下降趋势。感官评定表明,当小苏打添加量为4%、苏打添加量为0.2%时,苦肠苦味较淡;继续增加小苏打、苏打添加量,苦肠的苦味逐渐增加。随着小苏打、苏打的添加,酸碱发生反应,使得脱苦率下降,苦味值降低,当碱添加过多,可能由于胶原蛋白变性形成凝胶,抑制了分子流动速率,反应速度下降,导致脱苦率下降,苦味值上升。综合考虑脱苦率和感官评定结果,选择小苏打的添加量为3%~5%进行后续研究。

图2 小苏打添加量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Figure 2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baking soda on debittering rate and bitterness value

图3 苏打添加量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Figure 3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soda on debittering rate and bitterness value

2.1.2 作用时间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 由图4可知,小苏打对苦肠中胆汁酸的脱除率随碱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变。胆汁酸的脱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当作用时间达到一定值时,胆汁酸的脱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趋于稳定。感官评定表明,当小苏打作用时间达到40 min时,品尝脱苦后的苦肠口感上已无明显苦味。作用时间过短,碱与胆汁酸无法充分反应,达到最佳的脱苦效果,当反应充分后,继续增加时间,其反应不再进行,脱苦率、感官评定也趋于稳定。综合考虑脱苦率和感官评定结果,确定以30~50 min作为脱苦作用时间进行后续研究。

图4 小苏打作用时间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Figure 4 Effect of baking soda action time on debittering rate and bitterness value

2.1.3 作用温度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 由图5可知,当作用温度低时,苦肠中胆汁酸的脱除率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温度大于一定值后,脱除率出现下降的趋势。感官评定表明,当小苏打作用温度达到40 ℃时,品尝脱苦后的苦肠苦味较淡,但随着作用温度的增加,苦肠的苦味逐渐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逐渐增大,脱苦率逐渐增大,温度继续升高,蛋白质受热发生变性,螺旋结构逐渐打开成链,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交联度增加,形成网络结构,抑制了反应的进行[22]。综合考虑脱苦率和感官评定结果,确定以30~50 ℃的作用温度进行后续研究。

图5 小苏打作用温度对脱苦率和苦味值的影响Figure 5 Effect of baking soda temperature on debittering rate and bitterness value

2.2 响应面优化分析

2.2.1 苦肠脱苦工艺参数优化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脱苦率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设计因素水平如表2所示,试验设计及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

表2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表Table 2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2.2.2 模型方差分析 通过软件分析得到脱苦率的回归方程为:

Y1=40.23-1.29A+2.52B-0.057C+0.77AB-2.13AC-1.13BC-4.81A2-3.74B2-3.98C2。

(2)

苦味值的回归方程为:

Y2=17.56+1.74A-13.37B-0.94C-1.31AB+3.67AC-2.10BC+7.18A2+9.57B2+11.51C2。

(3)

由表4、5可知,脱苦率、苦味值2个模型P值均小于0.01,故该试验方案采用的二次多项模型有着极高的显著性;各模型失拟项P值分别为0.861 3和0.052 9,表明其结果不显著,有较好的模型拟合度;各模型的R2均接近1,表明试验数据与模型有良好的拟合度[23],可以用回归方程表达真实值进行分析[24]。

表4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以脱苦率为响应值)†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Debittering rate as response value)

2.2.3 响应曲面分析

(1) 脱苦率响应面分析:由图6可知,添加量、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对脱苦率影响较为明显,交互项AB、AC、BC对脱苦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

图6 三因素对脱苦率影响的响应曲面Figure 6 Effect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of debittering rate

(2) 感官评定响应面分析:由图7可知,添加量、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对苦味值影响较为明显,交互项AC、BC对苦味值的影响极显著(P<0.01),交互项BC对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0.05)。

图7 三因素对感官评定影响的响应曲面Figure 7 Effect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of sensory evaluation

2.2.4 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验证 综合脱苦率和苦味值参考指标,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确定最终的脱苦参数为:小苏打添加量3.91%,作用时间40.2 min,作用温度45 ℃。考虑到实际生产,将参数修整为小苏打添加量4%,作用时间40 min,作用温度40 ℃。采用上述参数进行3次验证实验,其平均脱苦率为40.47%,感官评定为14.03。进而证明响应面优化模型预测值较为可靠。

表5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以感官评定为响应值)†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Sensory evaluation as response value)

2.3 脱苦处理对苦肠成分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苦肠经碱法脱苦处理,水分含量由80.74%上升到84.19%,蛋白质、胶原蛋白、脂肪含量略有下降,因此苦肠的碱法脱苦对苦肠成分的影响不大。

表6 脱苦前后苦肠成分的变化Table 6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bitter intestines before and after debittering %

2.4 脱苦处理对苦肠微观结构的影响

由图8可知,未处理的苦肠纤维紧密严实,表面平整光滑,没有裂缝和空洞。经小苏打脱苦处理后肌原纤维出现变化,纤维之间空洞变大,肌束膜溶解,肌纤维出现了断裂,空间和结构变得疏松,肌束变得更加混乱[25]。

图8 脱苦处理对苦肠微观结构的影响

3 结论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苏打和苏打对苦肠脱苦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小苏打对苦肠的最佳脱苦工艺条件为:小苏打添加量4%,作用时间40 min,作用温度40 ℃,此条件下苦肠脱苦率达40.47%,苦味值由89.16降低到14.03。经过优选的脱苦工艺处理后,苦肠中胆汁酸含量显著降低,口感上无明显苦味,对营养成分的破坏性小,可以被消费者接受,弥补了苦肠脱苦方法的空白。试验进行了苦肠碱法脱苦的研究,未能探索在脱苦过程中苦肠加工物性的变化,后续研究将探讨碱法处理对苦肠加工物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苏打小苏打胆汁酸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苏打魔鬼手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巧灭蜡烛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这个世界大概有这样一种感情
这个世界大概有这样一种感情
使用小苏打消除异味
小苏打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