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

2021-01-05关宁 郭红 李雪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大赛

关宁 郭红 李雪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外语界的权威教学赛事“教学之星”大赛开始采用团队赛制,由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与教学设计,这种做法与课例研究中的团队合作模式相契合,因此在教师团队备赛时,进行教学设计和真实课堂录像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课例研究,这对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备赛过程中的课例研究也涉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四个要素,因而备赛也促成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教学之星”大赛;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关宁(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郭红(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李雪(1982-),女,黑龙江巴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教学之星’大赛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ZGWYJYJJ10B05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WWC171);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Y2020031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JB1320134)。

一、引言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始创于2013年,作为国内高校外语教育界规模与影响力较大的权威教学赛事,大赛因其赛题的前沿性、评价的科学性及赛制的专业性,每年吸引全国几百所高校的上千名教师报名参赛。自2019年起,大赛在本科英语组比赛中开始推出团队赛制,比赛要求3至5名教师共同组队参赛,以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完成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之星”大赛的这些特点促成了针对参赛单元课程的课例研究,也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教学之星”大赛促进教学与教师团队发展的特点,将其与课例研究和PLC研究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备赛资源,思考提升真实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路径。

二、基于“教学之星”大赛的课例研究

1. 课例研究。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授业研究”,是一种基于课例(research lesson)、教师团队合作研讨与反思的教育研究形式。课例研究通常包括设定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授课与课堂观察、课后数据收集与研讨、反思与改进等几个可循环的步骤,课例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教师团队合作。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例如一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并不断“磨课”,这就是一种课例研究。张虹等的研究表明,目前很少有课例研究专门聚焦高校外语课堂教学和外语教师,而教育部自2018年提出的“金课”概念和“两性一度”的标准又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针对高校外语课堂教与学的课例研究理应受到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张虹等(2020)有关课例研究的述评中指出,在对2009-2019年的相关中英文期刊(英文文献选取10种SSCI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中文文献选取CSSCI期刊的相关文章)检索过程中发现,与课例研究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共计63篇。在此时间段之后截止到本文写作的时间(2021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发现相关的中文文章又增加了7篇,其中《中国外语》在2020年5月和11月两个月份共发表5篇相关文章,其中4篇聚焦高校英语教师的课例研究,3篇有关高校英语课例研究的实证案例(见伊蕊、邱瑾、林岩)。

2. 基于“教学之星”大赛的课例研究实践。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自创办以来,选题始终围绕外语教育改革政策和前沿的教学理论展开,如2020年为“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2021年为“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同样是顺应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深挖体现国家意志的教材内涵,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如前所述,大赛自2019年开始实施团队赛制,助力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与所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其余4位英语教师结成参赛团队,参与了2021年度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大学英语组的比赛,目前已晋级全国半决赛。在笔者所在团队共同备赛的过程中,也同时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以下将对本次课例研究实践情况做一介绍。

根据前面所介绍的课例研究步骤,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备赛中的研究问题十分明确,即本次大赛主题“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但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目标,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单元之中。参赛团队本次选择了《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第1册第7单元 “Tech, a blessing or a curse?”作为教学内容,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产出导向法(POA)为指导思想,将本单元总的产出任务设定为做有关科技发展利弊的演讲稿。单元教学总目标除了语言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包括育人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又提醒学生反思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这就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一抽象主题落到了实处。第二步进行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这里可以根据团队中教师个体的专长来分配任务,本团队成员中笔者和另一位教师均加入了由北京外國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指导的POA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VPLC-POA),系统地学习了POA的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所以教学方案主体部分由笔者和这位教师完成。余下三位成员分别为学院院长、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为整个大赛准备过程提供专业性指导,有关校情、学情、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介绍就由他们完成。第三步是授课与课堂观察,此次笔者负责授课的任务,选取的一个课时内容是有关科技之美的。首先评价学生课前演讲稿的典型样本,指出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不足,激发对本课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四个活动进行促成,最后学生自我评价并总结汇报自己本课所学到的内容,教师给予反馈并总结课堂内容。团队中其余成员观课,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进行第四步的数据收集与研讨,收集的数据包括团队成员的观课记录与反馈,以及对学生做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团队再针对这些数据进行交流研讨,发现问题。最后一个步骤是反思与改进,团队成员共同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改进教学设计,再进行下一个轮次的教学,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录像再拿去参与教学比赛,团队的晋概率也有所提高。

三、基于“教学之星”大赛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

通过以上对课例研究和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介绍可以看到,参与这项赛事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这一团队经过彼此磨合,也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PLC。根据文秋芳(2017)提出的PLC理论框架,建设PLC要重点考虑四个要素:成员,目标,中介(手段),机制。这里仍然以笔者所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参与2021年“教学之星”大赛的PLC为例,解释这四个要素的内涵。

PLC的成员既要包括管理者也要包括普通参与者,其中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普通参与者则要展现出积极性和差异性两个特点。一个PLC的领导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其专业的引领作用是PLC能夠建设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普通参与者的积极态度则决定了PLC能走多远。差异性则体现在教学经验、职称、学历等方面,只有当成员之间存在差异时,相互学习才成为可能,彼此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也能促进团队的创新发展。本次参赛的PLC中管理者为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具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能力,这一核心人物是参赛PLC能够建立的重要保障,副院长与教研室主任也同样能够提供参赛资源和专业指导,三位领导者的职称均为教授,两位普通参与者则是具有多年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经验、处于职业上升期的青年讲师,团队成员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PLC的目标分为长短期两类,为PLC的发展指明方向。笔者所在的参赛PLC成员的短期目标是在“教学之星”大赛中取得好成绩,长期目标是提高PLC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建立高水平教师团队,助力人才强国战略,因为受益人群不只是参赛的5位教师,一个成功的PLC范例类似于一个打磨好的课例,可以为教研室、学院、学校乃至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启示。当然,目标不应该过大,显性的具体目标更容易落到实处,例如,团队可以模仿文秋芳教授的VPLC-POA的做法,将学习和应用POA理论作为团队目标,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为团队参赛和日常教学中打造“金课堂”提供理论依据。

中介指的是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或称为“抓手”。对于参赛PLC来说,“教学之星”大赛本身及相关的音视频等文件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在发布赛题的同时,大赛组委会也为参赛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赛资源,其中包括往年比赛视频、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还有针对大赛主题的研修课程,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及素材。总之目标决定着中介的选择,因为我院参赛PLC的长期目标是要提升每一位成员的教研能力,笔者与同事在VPLC-POA中接受的培训也同样发挥着中介作用。

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和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PLC内部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如准备大赛的分工及完成时间的要求等,成员之间要严格督促彼此执行制度,建立赏罚机制,确保共同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参赛PLC成员之间的同事关系也要求在开展活动时有一定的氛围创设,情感层面的互动是团队聚力的粘合剂,所以创设互助、互信、平等的氛围对于共同体深入开展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之星”大赛的赛制决定了参赛团队要通力合作,团队进行的课例研究通过反复的“磨课”可以为参赛教学作品的质量提供保障,提高获奖概率,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课例可以为打造“金课”和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备赛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英语教师PLC,这对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虹,何宇恒,朱惠莲.国内外课例研究述评(2009-2019)——现状与展望[J].中国外语,2020(5):55-62.

[2]王蔷.课例研究——植根于课堂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J].中国外语,2020(11):55-61.

[3]文秋芳.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3):1-9.

[4]关宁,闫佳馨.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金课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87-88.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大赛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最美证件照PK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