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湖龙井茶传承发展和品牌综合保护的探索

2021-01-04姜新兵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龙井茶龙井西湖

姜新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浙江杭州 310007)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历史名茶,在中国名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审美艺术和精神哲理,与西湖一起被称为杭州的 “金名片”。 西湖龙井干茶外观扁平、挺直、光滑、尖削,颜色嫩绿光润、绿中带黄,具有清香,冲泡后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甘爽,素以 “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的品质特征,深受世人青睐。

2005 年盛产西湖龙井茶的杭州被授予 “中国茶都” 的荣誉称号;2008 年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西湖龙井茶作为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正式入驻上海世博会;2011 年西湖龙井茶在作为西湖文化遗产六大要素之一纳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2014 年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 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组织评选产生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西湖龙井茶位列第一。

1 西湖龙井茶总体发展情况

1.1 西湖龙井茶面积的扩展

早在唐代《茶经》中就有杭州产茶的记载,其产茶区域分布于灵隐、天竺一带。 根据南宋时期编撰的临安三志记载,所产茶叶可分为 “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基本上位于现在西湖灵隐、天竺及葛岭一带。 《西湖游览志》(成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记载:“龙井之上为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但栽种范围一直较小,明代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记载:“龙井,不过十数亩。 外此有茶,似皆不及”。 随着名气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到了清乾隆年间的《龙井见闻录》记载:“凡近龙井者率冠以龙井,不必以岭以寺限也”,可见当时龙井茶的生产范围已扩展到西湖群山周围。 到了19 世纪末,大量工商资本进入龙井茶区,创办茶场,开荒种植,1935 年何伯雄在《西湖龙井茶业概况》一文中对龙井茶 “狮、龙、云、虎” 四个字号产区的49 个产地进行了统计,当时面积已达到198 公顷,总产量59.4 吨。 与此同时,在杭州以外的地区也有冠以 “龙井茶” 之名而生产龙井茶,1939 年吴觉农在《浙江茶业瞻望》一文中指出:“龙井茶虽冠以西湖之名,而其产区实包括杭州附近杭县、余杭、临安、富阳,乃至於潜、昌化及绍属各县”。

新中国建立初期,整个西湖龙井茶产区茶园面积为234 公顷,每公顷产量约360 千克[1]。 1965年4 月,浙江省茶叶工作会议指出:“龙井茶是一种名茶,有独特的品质规格要求,只限在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产区生产、收购”[2],所以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湖龙井茶产地范围仍仅限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湖乡(现西湖街道)的十几个自然村。 1985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杭州市委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西湖区第三产业的会议纪要》,做出了 “与龙井茶产地西湖乡同属一座山、一条溪,又有相应制作技术的十几个自然村,都可以生产西湖龙井茶”的决定。 1986 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同意划定以西湖乡为中心的名茶生产商品基地640 公顷,西湖龙井茶区扩大为西湖乡、龙坞镇、留下镇、转塘镇四个乡镇的15 个自然村[1]。 至2004 年,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西湖龙井茶基地和后备基地范围划区定界的公告》,两个保护区当时已实有面积1261.1公顷,西湖龙井茶的生产范围最终确定完成。

1.2 龙井茶和西湖龙井茶的变化

以前,龙井茶和西湖龙井茶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龙井茶的使用率、接受度和覆盖面反而更广泛一些。 龙井茶很长一段时间是按照“狮”“龙”“云”“虎” 四个字号进行分类,民国期间杭州一些较大的茶庄如翁隆盛、 方正大的高档龙井茶均按照 “狮”“龙”“云”“虎” 严格区分,以保持各字号特色,如方正大的茶叶品种中有特级狮峰、 狮峰龙井、龙字龙井、云字龙井、虎字龙井等不同品种,另外翁隆盛针对低档龙井虽然香气较好,但口味带粗,所以选用较嫩的旗枪进行拼配,则称龙字旗枪、云字芽茶、虎字云雀等以示区别。 后来因梅家坞区域产量上升,“梅” 字号从 “云” 字号单列,就有了 “狮”“龙”“云”“虎”“梅” 五个字号。 1953 年将龙井茶五字号合并为“狮峰”“梅坞”“西湖” 三个品类,1965 年,又将这三个品类统一调整为西湖龙井[2]。 同时因供需矛盾突出,鼓励非龙井茶产区仿制龙井茶,1960 年浙江省商业厅批复同意萧山的仿制龙井茶按西湖龙井 “龙” 字号价格收购(1965年停止),1980 年浙江省物价委员会、浙江省供销社发文决定将萧山湘湖旗枪及邻近所产品质相近的旗枪茶更名为浙江龙井,以满足市场需要[3]。 因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特殊时期,龙井茶原来的独特的小产区字号特征逐渐消失,原来的龙井茶产区生产的龙井茶则逐渐称为西湖龙井茶,与外地龙井茶相区别。

2001 年,由浙江省政府出面对龙井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8 号《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8 年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井茶》),将龙井茶的生产范围确定为浙江省18 个区县市、200 多个乡镇和3000 余个行政村,并分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原来的 “浙江龙井” 这一名称不再使用。 据相关业务部门统计,2015 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5 万吨[4],其中西湖龙井茶为471 吨;2019 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4 万吨,其中西湖龙井茶为502 吨,西湖龙井茶的产量约占全省龙井茶产量的2%左右。 目前,对于西湖龙井茶和龙井茶的产区界定、产品定位和品牌发展等方面已基本明确。

2 品牌综合保护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及属地管委会、区政府对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杭州市、区政府每年投入2000 万元资金对西湖龙井茶生产管理、品牌保护、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等进行扶持,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茶村的共同努力下,品牌保护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1 地方法规和商标保护

2001 年,杭州市《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颁布(2010 年修订),用法规的形式明确了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域范围和保护级别,成为国内首个茶叶类的地方法规。 条例规定 “西湖龙井茶基地,是指杭州市西湖区东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杨府庙、龙门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东岳、金鱼井的范围内,由市人民政府划定予以保护的茶地”,明确 “西湖龙井茶基地实行分级保护,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龙井茶基地(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村,北至新玉泉)为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 其余龙井茶基地为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二级保护区”。 分别由属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西湖区人民政府进行管理和保护,重点突出对基地面积的保护,其中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西湖龙井茶基地,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 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地确定无法避让需要征收外,一律不得占用;法规颁布20 年以来有效保障了西湖龙井茶基地面积的稳定性。2011 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对龙井茶园的传统景观、传统品种、种植方式等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也正在立法过程中。 杭州在西湖龙井茶的立法保护上,将有2 部地方性法规,在全国茶类属于唯一。

在1995 年刚实行证明商标时,丁安甫等[5]即建议以法律形式保护原产地和龙井茶的声誉,实行龙井茶注册证明商标来规范龙井茶的产销。 但当时由于涉及到较复杂的历史和区域问题,直至2008 年 “龙井茶Longjing Tea” (注册号:5612284,现注册人已变更为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 年“西湖龙井”(注册号:9129815,现注册人已变更为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 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其中西湖龙井茶还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证明商标的注册虽然比其他茶叶品牌略晚,但最终也实现了从品类到品牌的转变,目前两者各自均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品牌保护与管理的规定。

2.2 品质提升措施

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影响力主要得益于其优良的品质。 1982 年,商业部对全国82 个名茶进行评比,西湖龙井茶评分列全国十大名茶第一。 西湖龙井茶的品质与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种质资源、传统的加工工艺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等因素密不可分。 2010 年7 月杭州市政府专题召开会议,形成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种质资源保护和茶叶质量安全这两方面工作。 并且通过实施农药补贴、专业队防治、病虫害测报、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农资供应点设置、植保员补贴等措施[7]进行保障,不仅保障了农资供应和规范了购买渠道,降低了茶农茶树病虫害防治成本,增强了茶农病虫害管理的组织化程度,还组建了一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村级农技员队伍[8]。 在群体种保护方面,通过建立群体种保护区,对种植群体种的茶农实施菜饼有机肥补助,建立种质资源圃等多种方式以稳定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原真性。 另外建立了20 多个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中心,实施炒制技艺培训和炒茶技师等级考证制度,培养手工炒茶技师700 余名,每年开展炒茶大赛和炒茶集训,做好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传承。

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从2013 年起,筹资1000 余万元,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对茶园游步道、蓄水池进行了完善,建设完成茶园游步道22 条、抗旱蓄水池63 个、喷灌示范点1 个、茶园绿化隔离带5137 平方米。 通过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茶叶铅含量等污染指标大幅降低,经对2011~2017 年共566 份西湖龙井茶铅含量的监测,发现西湖龙井茶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低于1999~2008 年的平均数值,与1996~1998 年平均数值接近,西湖龙井茶铅含量水平已基本恢复到20 年前水平[9]。

2.3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西湖龙井茶种植、加工、品牌管理等方面已建立较多的标准。 1995 年就分别制定了西湖龙井的标 准 (DSBB33X02—95) 和 浙 江 龙 井 的 标 准(DSBB33X01—95)[10]。 2014~2016 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担了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根据西湖龙井美丽茶园农业标准综合体总体框架设计,按照覆盖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相关领域的原则,梳理了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操作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共计64 项标准,期间完成《美丽茶园创建规范》(DB 3301/T 1021—2013)、《西湖龙井茶园生物防治技术规范》(DB3301/T 1063—2015)等4 项新标准制定和发布,其中《西湖龙井茶》(GH/T 1115—2015)行业标准的发布更是解决了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制定企业标准的技术性困难[11],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龙井茶(西湖产区)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运用管理规范》(DB3301/T 1066—2016)和《杭州龙井茶栽培技术规范》(DB3301/T 1088—2018)等品牌管理和生产技术标准。

同时为进一步保持和巩固西湖龙井国家美丽茶园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果,2018 年由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等单位牵头制定的《狮峰龙井茶》(T/XHS 001—2018) 团体标准公布,成为浙江省内首个茶叶类团体标准,为打造高端西湖龙井茶,保护以狮峰龙井茶为代表的 “老字号”龙井茶品牌,提升文化内涵,彰显品牌价值,满足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2020年,由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预包装龙井茶》(T∕ZZB 1568—2020)发布实施,成为首个 “浙江制造” 茶叶产品标准,此标准指向明确,高度可量化,且兼顾消费者体验,对市场及消费者具有引领规制的作用。 目前西湖龙井茶生产、加工、管理等标准体系的建设已经较为系统。

2.4 持续的品牌宣传推介

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宣传以政府为主导,重点突出西湖龙井茶文化历史、质量管控等方面。 为加强西湖龙井茶的准确宣传,提高西湖龙井茶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西湖龙井茶宣传的社会公信力,杭州市政府从2010 年起建立了西湖龙井茶新闻发言人制度,每年有关西湖龙井春茶情况以及保护和宣传工作,如春茶开采时间等重要信息均由指定的相关新闻发言人统一发布。 同时每年还举办多种形式的西湖龙井茶事推介活动,如西湖龙井茶开茶节、炒茶王大赛、“全民饮茶日” 等,积极参加各种茶博会、茶展销、茶论坛等活动。 杭州作为西湖龙井的主产区,从2017 年开始,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进一步扩大了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影响力。

3 建议与展望

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比如在采摘、加工和精制方面,产业主体规范化程度,发展空间,以及市场信誉等方面尚需要多方完善。

3.1 重视西湖龙井茶的产品质量

提升西湖龙井茶的质量水平,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种质资源、传统工艺和质量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在自然环境方面,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对毁林种茶的打击。 在种质资源方面,做好群体种面积不减少,保持西湖龙井茶原真性和品质特征。在质量安全方面,继续强化实施西湖龙井茶统防统治工作实施,增加茶树诱虫板等绿色防控覆盖面,推广非化学农药、推广无人机飞防技术,加强茶叶抽检,守住西湖龙井茶产品质量安全生命线。在茶叶的采摘和加工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的人才培养应着重加强。

3.2 弘扬西湖龙井茶的文化内涵

制定较为系统完善的西湖龙井茶产业扶持引导政策,打造不同区域、 不同主体之间差异化品牌,鼓励茶叶企业扩大市场营销规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注重西湖龙井茶的文化内涵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发展和宣传西湖龙井茶文化,扩大西湖龙井茶宣传覆盖面,有条件的情况下在杭州市重要景点、 广场开展西湖龙井茶宣传或企业品牌广告,普及西湖龙井茶文化知识与技能。鼓励西湖龙井茶茶艺、茶会展、茶文化创意与传播等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与西湖龙井茶文化有关的书刊影像、歌曲视频、茶具器皿、营销策划等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扩大电商营销规模,拓展营销方式,科学定位西湖龙井茶市场,形成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和特异性,改进产品包装贮藏方式,精简产品分类体系,增加显著的消费者识别方式。

3.3 推进西湖龙井茶产地细分

西湖龙井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产区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从传承龙井茶的历史文脉、尊重历史和正本清源着手,恢复西湖龙井茶传统上 “狮”“龙”“云”“虎”“梅” 等字号,有利于保持 “老字号” 龙井茶独特的品质和特色,提高杭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西湖龙井茶产区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传统的 “狮龙云虎梅” 为基础,支持 “狮峰龙井茶” 证明商标的申报和注册,逐步走向产地、品质、企业品牌相结合的道路。

3.4 促进西湖龙井茶品牌营销发展

在西湖龙井茶的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西湖龙井茶区域公共品牌的重点应是传播其文化传播力、 普及西湖龙井茶品质特征和维护行业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西湖龙井茶的企业品牌格局塑造的方式应该是通过企业质量提升、品牌塑造和信用建设等方面来实现。 良好地处理西湖龙井茶营销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12],需要充分体现西湖龙井茶营销主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通过疏通引导、减少审批环节、营造公平环境,加强对西湖龙井茶市场环节的整治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作用等手段,促进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相得益彰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龙井茶龙井西湖
封面作品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杭州龙井茶园
龙井茶
龙井问茶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西湖龙井虾仁
当西湖遇上雪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