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艺术(美术)课程思政教学初探

2021-01-03张振国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美术艺术

张振国

中职学校担负着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其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德育的重要支柱,是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前提。中职艺术课程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起德美互促、合力育人、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就宝安职校艺术(美术)课程以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教学相长的育人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要求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形成教学合力,引导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认同(当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立志成才、立德成人。

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其课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2020版)》规定:“要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8月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课程思政,高度体现着国家意志;艺术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

二、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德、美内涵

美育以艺术课程为载体,具有特定的教育任务和涵盖特定的教育内容,与德、智、体、劳形成一体。它通过思政元素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教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形成正确“三观”和良好品质,是德育的外显表现。德育是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主流意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的内隐思考,以智、体、美、劳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它主要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德育活动等方式浸润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德育和美育的结晶体。美育和德育的共同逻辑基础,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務。

三、发掘艺课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艺术(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美术的视觉直观性、审美愉悦性、情感丰富性、人文底蕴深厚性的特点,积极发掘美术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备好课程“责任田”的“莳苗秧头肥”。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基础。雕塑鉴赏时,学生在了解雕塑造型的圆雕表现形式时,以潘鹤作品为例,《艰苦岁月》通过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洞箫横吹,小红军依偎凝听入神表情刻画,让人感受到革命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拓荒牛》以劲健牛牯奋力把旧观念树头连根拔起的形象寓意,成为象征改革开放的雕塑经典。鉴赏通过联想发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红色基因等思政元素,深化学生对国家共同理想的认识。

(二)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最具本质意义的“爱国”思政体现;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使艺术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召力。比如学习透视是用线条和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知识点。赏析明代仇英水墨画《抗倭图长卷》以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表现方法,生动形象描绘了明代水军与倭寇同一空间拼死激战场景所散发的保家卫国情怀;鉴赏马远《踏歌行》运用山水和人物的比例关系勾勒的奇山灵水和田垄农夫,理解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肖像形神统一基础上,处理的众多人物主次分明、构图稳定关系,突出伟人宣告祖国崛起的历史性一刻,使人过目难忘。这些充满深沉家国情怀的作品,激发着读者的爱国热情。

(三)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是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精神力量。徐悲鸿《奔马》《八骏图》中,得心应手运用直线、弧线、曲线、折线和泼墨,刻画了骏马矫健、奋进的神韵和气质;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追叙平原郡太守父子坚决抵御安禄山叛乱、取义成仁之事,全篇一气呵成,行、草浑成一体,苍凉悲壮;毛泽东书法《清平乐·六盘山》《满江红·和郭沫若》等诗词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直抒胸臆,予人以乐观浪漫、积极向上的思政精神感受。

(四)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是思政追求的终极目标。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以梅、兰、菊、竹、荷花等植物为题,寄寓对高尚品德的歌颂。元代王冕系列画作中的《墨梅图》,画面清新脱俗,题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自己高标孤洁的志趣;郑板桥《竹兰图》,勾勒溪涧顽石旁生长的竹兰形象,并题款“几支修竹几支兰,不畏春寒不怕秋殘”;齐白石《盆草和荔枝》以兰花之品能结出丰硕果实为寓意,展示了画家虚怀若谷、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修养。

(五)文化认同和自信

文化认同源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才能产生民族和国家自豪感。例如,教学“传统建筑”,理解建筑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和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的传统建筑门类丰富,有宫廷建筑如故宫、防御性建筑如长城、园林建筑 、民居建筑等。这些建筑艺术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民族文化和自信,这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基础。另外,通过鉴赏比对,学生从反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宗教内容的建筑作品中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理解和借鉴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增进学生思政的文化自觉。

四、建构艺术(美术)课程思政的三维课堂

艺术(美术)课程要发挥课堂思政教育功能,就必须建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和课程思政网络平台,形成思政无缝链接的三维课堂格局。

(一)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艺术(美术)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是美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

1.融合相关学科,拓展思政广度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形成跨学科整合,形成探究空间以拓展思政广度。在“中国美术赏析”教学,教师可以把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美术的领域”章节、第二单元“美术表现”,与第三单元“中国美术赏析”组合一起,并融合“语文”相关的历代诗词文章,“历史”的相关史事、知识拓展,思政课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章节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学科内容整合和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思政资源。

学生通过赏析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绘画、宗教绘画、山水画文人画、书法形态和风格、传统雕塑、传统建筑等,自主开展以“爱国画家及作品赏析”“中国文人画中的真善美”“工笔画的工匠精神”“传统建筑的渊源和发展”等专题探究的学习任务,并进行小组和全班分享活动,认识中国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视的历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经由不同路径学习探究,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形成对美术文化的崇敬,加深了对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思政概念的理解,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品质和能力。

2.设置思政主题项目,挖掘思政深度

教学在项目设计中架构好基本核心问题,即先确定课程思政的内核;在其指引下,通过艺术鉴赏发掘思政元素完成项目。例如赏析徐悲鸿系列作品,教师建构“家国情怀徐悲鸿”为题的项目,并制定项目目标步骤:(1)了解徐悲鸿生平,历史分析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2)徐早期习作人体素描的知识点及表现了画家何种心态;(3)徐的国画创作题材特点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徐的油画作品和时代的联系;(5)以整体概念审视、理解徐悲鸿一以贯之的情怀。

学生通过项目程式化学习,以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信息意识,了解徐悲鸿生平、习画和创作过程,进行探究性实践;以倾听、讨论、团队合作,了解、比对徐悲鸿的素描、國画和油画作品的题材、特点、艺术性和思想性,进行社会性实践;以认知、审美、理解,审视徐悲鸿的系列作品进行审美性实践。

学生分析《无题》《千里驹》《前进》等作品中,画家运用墨色、线描等艺术元素,描绘马匹力度和动感、神韵和气质,表达了时代的情绪和精神;通过《奔马图》题款及《前进》题款:“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深化了作品思政主题;还分析了巨幅国画作品《九方皋》《愚公移山》表现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此外,画家历史题材油画《田横五百士》所刻画壮士视死如归、淡定从容的氛围;《徯我后》百姓久旱之望云霓一般盼望能脱离水深火热困境,活现思政正能量。最后项目得出结论:徐悲鸿作品深刻完整表现了画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项目使学生树立了主流意识的思政观点和审美立场,形成最基础最重要的审美判断素养。这也是美术思政育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二)课程思政实践平台

中职艺术(美术)课程拓展模块,是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第二课堂。

1.实训突出思政主题

在宝安艺术城、潮汕风俗文化博物馆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书画墙、室内雕塑等的原创或更新,都由教师指导、学生踊跃参与,构思创作都突出了思政主题。如宝安艺术城书画墙主题是“科技腾飞、得宝而安”,学生原创大型彩墨画16幅;今年校园板报主题“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师生创作了近百幅书画作品。这些艺术实践讴歌了党的领导,体现了思想性、主题性、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2.作品合璧鉴赏的思政教育活动

2011年6月1日,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举行了《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对接庆祝活动。前年开始,学校利用多功能课室,多次举办合璧卷的鉴赏思政活动。通过赏析经典,学生认识中国书画整体艺术风格,感悟中国书画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和民族精神,理解中国书画是台海两岸中华同胞共同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深化了学生热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3.组建专业学习社区

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愿组成若干个书画鉴赏、创作、书法、篆刻等研习学习社区,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精神,它包含先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想象和追求;研习中国传统中独特的图式符号系统、含义、隐喻,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自觉提高思政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思政网络平台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不断改变着文化和文化观念。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数字化文化精神支点,课程思政网络平台不可或缺。在中国书画鉴赏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引进数字教辅材料,如《诗画江南》系列、《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典书画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和创作观念等,通过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方法鉴赏,归纳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设置表现性知识点和思政教学目标,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课程思政网络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书画独特程式的认同和喜爱。

以思政教育为主体的艺术课程思政三维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综合特征,结合对诗词、文学、历史的学习,理解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传统、其他美术门类的关联性以及蕴含的深刻思政元素,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充分发挥了美育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思政美术艺术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术篇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