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1-03罗俊萍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中职

罗俊萍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坚定文化自信心。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

笔者在任教的20级、21级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168份有限问卷,在“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的调查中:表示喜欢的有52人,一般的有98人,不喜欢的有12人,讨厌的有1人;在“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水平”的调查中:表示好的有14人,较好的有38人,一般的有98人,较差的14人;在“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困难主要来自于”的调查中:35人表示理解字词句子,39人表示把握思想感情,45人表示记忆背诵,49人表示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在“你对老师的上课方式”的调查中:33人表示很感兴趣,77人表示有一点兴趣,55人表示兴趣不浓,3人表示没有兴趣。上述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一)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落后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轻视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知识教学而忽视文化和情感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二是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太过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

(二)中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不高

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低下,对中华传统思想价值的认同感低,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学生因为语言障碍,觉得传统文化中的古文、古诗词难懂、难学,存在阅读障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抱有畏难心理;二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觉得中华传统思想价值中的有些内涵已经过时,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隔离,没有必要学习;三是受到不同文化形态的冲击,倾向娱乐消遣类快餐文化;四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大趋势下,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术就够了,不重视看似“无用”的人文学科。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与教学策略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因此,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应将传统语文教学优势和学生实际、职业素养、职业发展需求等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信念、文化践行力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一)文化认知:学生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认知是指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知识、文化感悟、文化判断,这是学生热爱某一文化的思想基础。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思想性、民族性,在多种文化形态中能够辨别真伪,在与外来文化对比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宝藏,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我们要努力发掘整合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并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这对于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重要作用。

1.家国情怀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爱国主义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中华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这深深影响着中华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民族大义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令人钦佩;《满江红》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浩然正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虽身处困境却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令人动容;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激励青年发愤图强,报效祖国。这些作品中投射出来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挫折、屈辱后仍能够顽强面对、奋力反抗,正是历史上众多的爱国者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家,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不倒,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江月与人生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感叹生命的无声流逝;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呐喊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展示了自己虽遭受委屈,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忍辱负重,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给予我们人生积极的启示。

3.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历史中流传下来具有深刻影响并被广泛认同的优秀道德遗产,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舍《我的母亲》中“母亲”以正直、勤劳、重情义的高尚品格影响了作者一生,而作者在文中也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内疚;韩愈《师说》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卓越胆识,这对于弘扬尊師重道的风气有重要促进作用;《绝品》启示做人要讲究守信、信义、坦诚,对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重要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感同身受、施惠于人。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为人处世之道,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魅力,进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文化认同: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

文化认同是学生在对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文化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这种情感是学生产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内心的体验,调动他们内心原有的文化记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活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内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古文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鸿门宴》时,考虑到该文篇目较长、人物形象突出、情节紧凑,我校学生男生居多,他们性格活泼、自我表现欲望强,为此,笔者和几位班干把《鸿门宴》改编成戏剧,并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表演,这就让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戏剧表演。在古诗词教学中仿效“中华诗词大会”的形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20道有关诗词常识的题目,然后把这些题目上传到超星学习通供学生学习。在诗词教学时举行“班级诗词大会”,让小组进行诗词闯关大赛,获胜的小组获得一定的奖励。在《一剪梅》《青玉案》的教学中,播放由该词改编的歌曲,学生学唱歌曲并进行班级歌曲擂台赛,这就让枯燥的诗词背诵变成有趣的歌曲竞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乐趣。

2.诵读内化喜爱之情

中国的古文、诗词讲求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的重要作用。李白《将进酒》想象奇特、情感充沛,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浪漫、汪洋恣肆。杜甫《登高》读来沉郁顿挫,动人心弦;而《客至》读来欢快清新、意犹未尽。豪放词读来跌宕起伏、富有气势;婉约词读来婉转柔媚,入人心扉。在诗词教学中要突出诵读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借助媒体手段,如在教学“古代诗词欣赏”时,借助喜马拉雅“为你读诗”软件,让学生在课后用软件录下自己的诵读音频,并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在上课时展示优秀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由于广东的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方言中保留了很多的上古读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言朗读,有助于让学生更贴近诗词最初的语音,读起来更有韵味和情感。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美、意境美,从而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3.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发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教师讲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切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可结合当地的地域和人文特征进行讲授,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校友职场感悟采访”通过采访优秀毕业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民歌民谣采风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广府地区歌谣、潮汕畲歌、客家童谣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通过收集、讨论、交流、展示民歌民谣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差异和地域文化,激发内心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感受到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寻访家族故事”通过寻访和编写家族中的动人故事,通过手机APP“找你家谱”绘制家谱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家族谱系的了解,通过家族故事的讲述理解家风是一种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可以增进家族成员的情谊,强化家族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温馨。

(三)文化信念:学生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信念是指学生在思想观点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生文化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坚持学习的毅力,让学生由外力推动学习转变成内在驱动学习。

1.长期坚持,形成练习机制

为了让学生能够长期坚持练习,我校选编了《中华优秀文化 经典诵读读本》,该书按时间顺序挑选了历代经典文学作品,并配套了相应的书法练习本,同时把这与学分挂钩,要求学生每个星期有2天的早晚读时间朗诵这些作品,每周要抄写一篇作品。这可以不断地督促学生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学习,通过外在的力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形成良好的习惯后,学生会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2.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提高自信心

我校每年举行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学生提高诵读技巧后能更好地感受经典文学作品魅力,同时能够把作品中的音韵美发挥出来。在“寻访家族故事”教学中让学生编写能体现自己家风的故事,把其中的优秀作品推荐参加“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和“中华梦·家风美”等演讲征文活动,或是推荐到杂志社。学生作品发表出来或是获奖后,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提高了自信心,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念。

3.巧用地域文化资源,拓宽教学场所

广州作为一座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文化名城,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的教学要素。在“寻访家族故事”时,笔者鼓励学生参观陈家祠,让学生了解宗祠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宗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满江红》的教学中,呼吁学生参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感受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舍生取义、捍卫家园的民族正气。

(四)文化践行力:学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文化践行力是学生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信念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能把它们作为行为标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影响身边的人。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实施文化践行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或练习中能够把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心,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承的职责。

1.参加校内活动,做优秀文化的推广人

借助学校每年举办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一二九朗诵比赛等平台,教师选择经典文化作品进行编排,指导学生进行文艺表演或是朗诵。如2019年迎新晚会上,我校语文组编排了文艺表演节目《开笔启智·礼润人生》和朗诵节目《中国少年说》。《开笔启智·礼润人生》节目教师从《弟子规》《礼记》《论语》中挑选出部分内容进行精心串联,让学生穿上传统汉服,在诵读环节配以现场书法展示、在礼仪动作表演环节配以中国鼓的敲击表演,让表演的学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当了文化的推广人。

2.依托专业实践活动,践行传统美德

学生弘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联系起来,把中华传统美德、思想观念融入自己的职业理念中并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校每个周末或是节假日组织轨道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广州地铁、客运站、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做志愿服务者。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对尊老爱幼、诚实友善、爱岗敬业等传统美德有更深入的体会,学生也因帮到他人内心油然而生自豪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的意愿更加强烈。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了文化自信心。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习,采取有效教学方式,以教材为契机,努力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