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培养路径探究——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21-01-03肖定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教学点校企

肖定菊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1520)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只有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校企之间“双向”赋能。

1 基本概况

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渝教发〔2019〕10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我院高度重视并严格按要求完成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建设单位(B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9-2020年扩招新生553名。在面向全省电子信息类企业在岗人员的第三批单独招生中,录取企业职工375名,分布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4个品牌优势专业和市场紧缺人才专业。结合合作培养单位个性化要求和生源特点,采取了“校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

校企协同育人,即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产教对接、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谁培养”和“怎么培养”两个层面上。校企合作育人的核心就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将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整合在一起,采取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走上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企业、行业或者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模式。校企协同育人的结合点是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育人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校企共同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参与教学及培训,共同研发课题。

3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校企合作一般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对接区域支柱产业,选取有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较好、有合作意愿且未来有高职毕业生招聘需求的企业,与其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及授牌、签订合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是从学生选择的实习企业来看,数据显示却不容乐观,比如管理学院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是学院与阿里巴巴开展深度合作的一种尝试,每年的双11、双12,企业都会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员,但愿意留在该实践基地的实习生很少,基本都是自主选择企业,实践基地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失去原有的建设意义。从企业角度来说,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意愿也不太强烈,因为企业业务繁忙,如果还要腾出一定的人财物来带实习生,势必精力有限,况且实习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是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大多数企业甚至不愿接收实习生,觉得这是在浪费企业资源,所以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没有做到理想的状态。

4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领域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校企协同育人如何从表面走向深入、从形式走向内容、从被动走向主动,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校企协同育人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4.1 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

校企双方没有共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机构或管理部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机构来牵头组织此项工作,企业也没有直接对接的负责人,没有固定的交流场所与互动合作平台,尤其缺乏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合作章程、必要的校企合作资金等。校企协同育人仅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合同上,其他深入合作的工作无制度去规范,无人去管理。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还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保障,税收优惠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4.2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育人局限于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合作内容比较简单、不够深入,形式也比较单一,校企双方开展全面合作的案例还不多。

4.3 校企合作缺乏内驱力

很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少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会主动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明显不足。

5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5.1 深化校企协同,形成“双元驱动、共建共育”保障机制

学院高度重视扩招工作,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党委书记、院长作为领导小组,牵头狠抓扩招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方案等方面全方位把关,有序推进面向扩招生源的教学组织与安排工作。制定了《扩招生源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精心打造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扩招生源学情分析与调研,组织实施分层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吸引行业企业专家或能手任教,聘请行业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企业(园区)建立教学点,建立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标准,由合作培养单位提供教学场地及相应的设施与设备。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在岗人员《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细则》《弹性学制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将在岗人员学习情况纳入企业对职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5.2 实施“校企双元、模式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根据扩招生源基本上都是在职学习的特点,探索实施基于“校企双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作单位、行业类别,成立“京东集团专班”“红旗专班”“华迪卓越软件专班”。聘请企业人员担任企业专班班主任,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协调班级教学及实习管理、检查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等;与企业共同制定“专班”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内容相结合,并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根据学生在职学习,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实施“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5.3 深化校企“双主体”,探索政校企“三主体”

高职质量扩招的实现途径之一是探索校企“双主体”形式。高职扩招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实施校企协同,一是成立高职扩招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由政、校、企的主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负责扩招招生、教学、就业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及保障;二是深化学校与京东、红旗集团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体系;三是加强联系,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最大支持,建立地方政府、乡镇企业“三主体”育人体系。

依托教学点,实现“招生、培训、继续教育”一体化。企业员工主要为京东集团在职员工共计283人。集中在北部新区、巴南区、渝中区、南岸区、永川区等5个地区,学校专门成立了京东集团学区,负责这类扩招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所就读专业所在分院统一管理,“学区”下设北部新区教学点、巴南教学点、渝中教学点等5个教学点,方便企业这类扩招学生可就近实施集中教学。

综上所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深化校企协同,形成“双元驱动、共建共育”保障机制,实施“校企双元、模式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双主体”,探索政校企“三主体”,初步解决了“百万扩招”背景下校企协同联合培养,依托企业教学点,实现“招生、培训、继续教育”一体化,依托地方政府,探索“招生、招工、就业”一体化等突出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扩招人才培养具有较新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教学点校企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