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01-03谢小飞郭凤龙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城乡

谢小飞,郭凤龙

(1.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越发精细,城乡关系将由城乡混沌同一走向城乡分离对立,但这只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是走向城乡融合。当前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提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1]在此背景下梳理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揭示城乡关系的内在演变规律,更深层次地揭示资本全球化时代城乡发展的不公正性,打破西方各种城乡关系理论的话语垄断,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城市化时代的话语权和在场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背景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如何构建未来和谐城乡关系的设想的基础上产生的。早在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深刻批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描述了所有人都期待和向往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人们生活在乌托邦中,将会创建城乡共同体,彻底消灭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每个人都是平等地劳动,按需分配。尽管这一设想忽视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也反映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深刻意识到当时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导致的城乡矛盾,同时描绘了对无阶级差别、城乡一体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城乡对立日趋严重。在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城乡关系进行了实践和展望。圣西门基于法国的现实情况,在《论实业制度》中提出解决城乡矛盾的途径,以及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城乡分工和阶级对立的方法,那就是构建新的社会制度,即实业制度。傅立叶用“和谐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用组织“法郎吉”的试验方法建立新社会,在《新世界》一书中指出:“工业生产将不像现在这样都集中于人群所密集的城市中,而将遍布于全球的乡村和法郎吉。”[2]283他强调,要以工农结合的方式消灭城乡对立。欧文作为英国最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致拉纳克郡报告》中提出消灭私有制,用“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的方式解决生产私有化与消费社会化的矛盾,建立财产共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社会制度,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社制度的改革主张。尽管当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不具备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现实条件,但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先进思想成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爆发了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05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研究,发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厂手工业后,机器在城市的大规模推广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广泛和精细,吸引了更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于是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这样一来,大工厂城市的数量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4]406同时,工业革命迫使人口和资本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态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城乡和谐有序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消除旧式分工,实现劳动者在工业和农业、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自由分工,因而工业革命进程中,同时出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萌芽。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的根源,并进一步阐述,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和途径,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必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对未来城乡关系的展望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曾处于被压迫阶级的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地主阶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这些资料的生产工具、人口都集中于城市,农民的土地被资本家掠夺,导致许多小农经济破产,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进而使得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最终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关系论述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城乡关系的深入研究,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阐述了城乡关系的发展必然会经历城乡同一、城乡分离对立,最终走向城乡融合的过程。首先,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积累,工业为农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二者密不可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将打破城市独占生产要素的局面,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同时,城乡融合不仅是促进工农业和谐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作植物的肥料。”[5]684其次,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认为: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与人异化、人与商品异化、人的畸形发展等问题,人的发展将使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及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从事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不复存在,最终使得人们在城乡之间自由选择职业,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

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制度前提。“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范围内才能存在。”[4]556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社会分工越发精细,导致城乡对立的矛盾加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下,城乡对立更加激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由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生产资料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通过雇佣劳动者以及近乎疯狂剥削压迫劳动者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工农产业之间的生产力始终得不到解放,城市和乡村始终处于分离和对立的状态。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冲破这种束缚,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因为大工业和机器设备、交通工具、世界贸易发展的巨大规模使这一切越来越不可能为个别资本家所利用,……所以,私有财产一定要被废除。”[3]211因此,在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的条件下,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放生产力,促使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丰富的物质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必须以丰富的物质文化为前提,“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3]184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城乡对立依然会存在,这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表现。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有力的杠杆,其发展程度决定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进程,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求并有剩余时,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第一需要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阶段将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工农产业结合促使旧式分工消失,城乡之间的互动将突破地域和工作性质的限制而变得更加频繁,每个人只需花较短的时间就能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将大量闲暇的时间用以丰富精神生活,“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5]79因此,一方面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社会居民文化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必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则是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5]684,打破农村只能发展农业、城市只能发展工业的限制,增强工农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的自由流动,逐步改变城乡分离和对立的状态。总之,大力发展和合理分布生产力,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更好地实现城乡融合提供物质条件。

(三)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

工业革命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进行工业生产,农村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失逐渐沦为边缘衰败的象征,而城市逐渐发展为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成为了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为了消除城乡对立的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充分运用城市优势带动农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城乡的尖锐对立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兴起的历史进步性,认为城市“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将引起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作为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在这里生活成本更低、生产更加有利。城市所形成的巨大“向心力”使得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郊区和农村的农副产品等都集中到城市,最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城市越大,搬到这里就越有利,……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多……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6]301这不仅是城市自身建设的需要,对促进乡村持续发展的意义也极为重大。城市中巨大的人口集中以及流动,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使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交往次数更加频繁,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化价值观等深刻影响了农村,促使乡村的发展不断向城市看齐,推动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转变。二是,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下,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向农村农业的扩张本质上就是在先进工业文明的“掩盖”下对农村土地的掠夺和对农业劳动力的破坏,因此要消除城乡不公正、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必须采用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将土地集体国有化,“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处理等等,在农业中广泛采用”[5]176,促进农村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三是,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其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业必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器材和技术支持。“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产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7]686,打破工业和农业的地域限制,促进现代农业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为形成工农产业融合的局面提供条件。只有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为逐步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奠定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集中力量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因此,应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加以创造性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政府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对立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坚持利润至上,使得生产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以当时“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为例,一方面,城市对农村的疯狂剥削使得城市在政治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农村劳动力为了谋生被迫涌向城市,然而工业和人口在城市的过度集中,使得城市的空间无法承载如此大规模的集聚,加之英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使得城市卫生环境、社会治安等受到严重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在城市里因天花、麻疹、百日咳和猩红热而死的小孩子比农村中的多3倍,因脑水肿而死的多2倍,因痉挛死的多9倍。”[6]392毋庸置疑,英国这种放任自由的政策对城市的环境以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疯狂掠夺土地用于开办工厂,城市的这种无序扩张导致乡村发展极其缓慢,而且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农村始终陷于贫困和落后的泥潭。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英国的经验教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在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包括合理的工业选址、生产力布局,以及城市人口数量规划等。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影响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城市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人员的流动,造成城乡居民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改变生产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动到城市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这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途经。总之,只有切实做到对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才能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城乡对立本质上是旧式分工的产物,这种分工迫使人们固定地从事某种职业,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从而使人们成为“城市动物”或“乡村动物”;而且,人们被固定地从事某种职业又强化了这种奴役式的分工,使人很难摆脱始终从事单一枯燥的职业或工作的命运。正如恩格斯指出:“在旧式分工里,每一个人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3]24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是人们将自由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选择工作,从事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将是同一些人,从而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这就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们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信息不畅通导致生产与市场脱节,很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依然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做到:一是,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引导农民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并与现代文明接轨,充分肯定自身价值,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社会作出贡献。二是,落实农民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颁布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相关政策,扩大培训规模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村培养一支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生产队伍。三是,引导农民自主经营,提升农民创造力。注重从制度上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发挥农民的创造力。总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人才保障。

(三)以工促农,实现农业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3]294统筹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要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资本主义向农村农业的扩张,本质上就是对农村土地的掠夺和对农业劳动力的破坏。因此,要消除城乡不公正、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必须将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当前,我们国家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改进农业生产工具,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使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不过,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与城市的资金、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深,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吸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提供技术指导或扎根农村直接进行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的产生;发挥企业在农村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给农村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坚定不移地用科技改造农业,推动城乡产业规模化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引导城市中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补足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2019年4月,《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指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只有打破工业只能布局于城市的格局,进而对农业劳动形成新的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才能为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

(四)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无产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之后,必须消灭资本主义时期所造成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差距扩大只会让一部分城市居民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违背了每个人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追求。因此,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改变因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太大导致人们宁愿呆在城里从事其他劳动,也不愿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事实,为人们自由选择职业、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前提条件。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融合、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保证。然而,我国在城乡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差别的政策,使得大量资金用于推进城市建设而忽视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失衡,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习近平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又要注重资源配置公平。”[9]13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在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城乡发展不协调最直接的表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实现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才能促进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只有“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通信、电力、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使落后的地区、乡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0]292,才能促进资源配置均衡,争取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