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凝胶贴膏工艺进展研究

2021-01-03郑毅陆子璇李毅翔王晨张林炤周天龙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进展中药工艺

郑毅 陆子璇 李毅翔 王晨 张林炤 周天龙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是对中药凝胶贴膏的研究,中药凝胶贴膏相比其他的贴膏剂来说,拥有更加突出的效果及其独特优势。不但载药量能得以保证,其与皮肤接触感舒适,改进了对皮肤的刺激性,其优点多,如贴敷舒适,不粘汗毛,重复使用,易吸收,低过敏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凝胶贴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医疗领域中,对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效果显著,未来发展和普及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药;凝胶贴膏;工艺;影响因素;进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041200023);

中药凝胶贴膏(原中药巴布剂或中药凝胶膏剂)是中药与合适的亲水性基质均匀混合后涂布于背衬材料而制成的贴膏剂。与传统中药贴膏相比,其具有较好的亲和性、渗透性、耐汗性、重复粘贴性等特点,同时具有对皮肤无明显的致敏性和刺激性,贴着舒适,水合程度较高、保湿性能好,有利于促进所含药物的渗透和吸收,生产中不使用有機溶媒,环境污染小,无“三废”排放等优点,有利于保障生产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国内凝胶膏剂发展历史

凝胶膏剂起源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医药化工原料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以传统泥罨剂为基础,开发出了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基质的凝胶青剂,并于20世纪80年代打入欧美市场,同期被引入我国始称巴布剂。由于当时设备、基质材料短缺,相关文献资料缺乏交流,加之制剂普遍存在黏弹性不够、稳定性差等问题,国内凝胶膏剂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1995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承担的中药巴布剂剂型研究,解决了巴布剂技术上的难题,这是国内最早由国家立项对中药巴布剂进行系统研究的课题。1999年国内第一个药准字凝胶膏剂外用膏药复方紫荆消伤膏上市,开启了国内凝胶膏剂的先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中正式收录巴布膏剂,并规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将巴布膏剂更改为凝胶膏剂,并增加了微生物限度检查项。

国内目前批准上市的产品有几十个,已有一些获国药准字号,如复方紫荆消伤膏、祛风骨痛巴布膏等,多数目前还是以中药药械类产品或保健品形式销售,如通痹骨保康巴布剂。

1.工艺基本流程

中药凝胶贴膏剂制作过程中,为保持物料混合均匀通常粉碎后使用,制备过程需水相和油相,水相以增黏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浸泡水中溶解,油相以聚丙烯酸钠等骨架材料溶于保湿剂如甘油等中,水相与油相混合软化后加入药物或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加入水相或油相混合,控制混合时间可得黏附性适宜凝胶贴膏。

王玉巧等研究了复方伤痛宁凝胶贴膏制备工艺,将处方中的重楼、乳香、山柰等9味药材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聚丙烯酸钠(按4%比例)分散浸泡在蒸馏水中18 h作为A相,并分散于甘油中,再将混匀的药粉均匀加入作为B相,取六水三氯化铝、柠檬酸加入蒸馏水搅拌溶解,作为C相,将C相加入B相搅拌均匀,再将A相加入C相中强力搅拌均匀制得药膏,涂布于无纺布上,在相对湿度为30% ~40%条件下交联陈化24 h,得到复方伤痛宁凝胶贴膏。

为提高单位面积药物含量,中药材原料采用提取后浸膏或浸膏粉的方式加入。姜旭等[2]优选了复方青风藤巴布剂的基质处方,将青风藤、追风伞等药材粗粉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以NP-700、甘羟铝、EDTA-2Na、氮酮加入甘油搅拌均匀作为A相,以酒石酸于水中水浴60℃溶解作为B相,将提取后复方青风藤提取液加入A相,将B相缓慢一次性加入A相,搅拌均匀后涂布于无纺布,50℃干燥2 h成型固化,即得复方青风藤巴布剂。

2.基质研究

凝胶膏剂的基质原料,主要是亲水性物质。一般多采用不同分子量的多种聚合物复配,以期形成具有良好假塑性和黏性的胶质。从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来看,一般的基质配方包含6~12种辅料。按作用不同凝胶膏剂基质主要分为骨架材料、粘合剂、保湿剂和填充剂等。见表1。《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制剂通则中要求:凝胶膏剂的常用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甲基纤维素纳、明胶、甘油、微粉硅胶等。

近年来国内外新型高分子材料快速发展,为凝胶膏剂的研究提供了活力。Carbopol-980NF、Carbopol-U10、Visco-mateNP-700、7S、PVA等一批新材料的应用解决了长期困扰凝胶膏剂制备内聚力不强、黏弹性不够、保湿性差等问题。菅原晋仁等[10]研究的丙烯酸酯聚合物(由丙烯酸酯和不同比例的球形二氧化硅聚合而成)还可制成具有长效黏性的凝胶膏剂。崔玮等以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体系为原料,通过戊二醛化学交联得到水凝胶,用于凝胶膏剂基质的制备,该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膏剂对皮肤不过敏、性能优良。需要注意的是,基质原料的不同品种、规格、产地、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均对凝胶膏剂基质的成型影响很大,其原因可能与聚合物分子量和立体构型等不同有关。

3.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是任何一项产品均不可或缺的流程,而产品质量的优良是中药凝胶贴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国内凝胶贴膏质量评价的准则主要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3个方面。

3.1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是指将已制备的中药凝胶贴膏贴于受试者身体某一部位,观察机体对凝胶贴膏和所含药物的感觉以及敷贴后皮肤的应激反应来判断其质量的优劣,如凝胶贴膏的外形、对皮肤的黏附性、刺激性、亲和性及对关节活动的追随性等。朱文翔等通过安全性实验研究发现,麻芥平喘巴布剂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毒性反应,对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无任何刺激性反应,且对豚鼠完整皮肤无明显致敏作用,可作为安全剂型于临床推广应用。揭晶等以外观、刺激性等为主要考察指标发现,经优化处方制成的丹皮酚巴布剂外观良好、黏附性强,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满足合格产品的多项要求。这些研究或指标对凝胶贴膏质量评价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均偏于主观,存在影响因素较多、个体间差异大等问题,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往往需配合其他客观指标来共同评价。

3.2 理化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将凝胶贴膏(原巴布膏剂或凝胶膏剂)与橡胶贴膏统一归类为贴膏剂,并规定其理化指标主要包括黏着性、赋形性、稳定性、药物释放度等。李文逸等对咳喘灵凝胶膏剂的黏着力和赋形性进行考察发现,该指标既能反映凝胶膏剂的黏性大小,也能从多方面考察贴剂的外观性状及多次揭贴后的完整性。张燕通过对六神巴布剂中的胆酸含量释放进行测定发现,胆酸含量的测定可作为六神巴布剂定性、定量鉴别方法,且该方法稳定、可靠,能起到控制本品质量稳定的作用。

3.3 生化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凝胶贴膏的相关检测方法更加科学化,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等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对凝胶贴膏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李倩等通过药理研究证实,细芥化痰平喘巴布贴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这为其在临床治疗儿童过敏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提供了药效学依据。韩毅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敷胸巴布贴中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有效含量,结果表明该法精确度高且重复性好,适于敷胸巴布贴的质量控制。

因此,中药凝胶贴膏产品的质量评价是一个多维体系,不能简单以单个指标或单层次进行评价,需要针对中药凝胶贴膏的不同作用展开全面分析,选取不同方法、多指标、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4.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药凝胶膏剂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尽管凝胶膏剂技术正在制药领域得以快速普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技术研究,目前中药凝胶膏剂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占有率方面远未形成规模,也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交流,其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凝胶膏剂基质品种和规格相对单一,药用规格品种较少,是制约凝胶膏剂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药用高分子材料和相关辅料,积极引入国内外高分子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凝胶膏剂基质辅料品种和规格,加速凝胶膏剂的基质发展。

中药凝胶膏剂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因此需要开展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开发,从中药中寻找新的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及辅料,加强促渗剂与被促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及增进作用、作用机理研究。

目前凝胶膏剂生产技术还不成熟,不同厂家辅料配比和工艺千差万别,无一种公认的基质制备工艺,科研单位对于这一新兴技术还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各科研机构应积极加强相关文献交流,学习国外,尤其是日本先进经验,加大对工艺基础研究的投入,进行系统和深层次的技术研究,尽快掌握凝胶膏剂制备关键技术。

5.展望

目前对药物与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是确保凝胶贴膏发挥疗效的途径之一,引进和开发适用于中药凝胶贴膏的高分子材料同样刻不容缓。确定公认科学的指标参数、制订完善的制备工艺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凝胶贴膏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积极吸纳皮肤病学和外用贴膏剂、贴剂相关研究进展,开发透皮促进新技术与新辅料,重视细胞毒性的评价同样必不可少。

此外,还应选用先进的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使基质处方中的中药提取物富集有效成分并减少重量与体积;引进和制造更加自动化、一体化、规范化的制剂硬件设备,通过使用正确的方法与软件,得出便于成型又能保持药效的最优基质处方,并逐步实现贴膏的质量可控。

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剂学的迅速发展,中药凝胶贴膏的临床疗效日益凸显,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作为新型外用制剂,中药凝胶贴膏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降解的影响,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稳定,具有易携带、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随着国内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相关研究已从主观评价过渡到客观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强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另外,我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外治疗法历史和丰富的中药凝胶贴膏应用经验。因此,更深入地开展中药凝胶贴膏相关研究及拓展其应用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可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指导下,将辨证组方和药物归经等理念貫穿始终,针对基质原料和透皮促进剂的不同作用,制订统一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在逐步解决中药凝胶贴膏存在的问题和增强临床疗效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符合患者需求及高质量的中药凝胶贴膏新剂型,以为其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2.

高红,王东凯,邱志斌,等.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述[J].中国药剂学杂志,2005,3(2):71-75.

杨基森.巴布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169.

刘淑芝.中药巴布剂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3-5.

王玉巧,周本宏,张 进,等.复方伤痛宁凝胶贴膏制备工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32-33.

汪小根,邹玉繁,陈瑜珍.均匀设计法筛选广藿香有效部位巴布剂的基质处方[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6):638-641.

王军.双氯芬酸钠巴布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研究[J].中国药师,2009,12(5):573-575.

何海珍.浅谈影响中药巴布剂质量的几个因素[J].中成药,2007,29(8):附24-26.

朱文翔,刘原君,程发峰,等.麻芥平喘巴布剂皮肤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372-375.

揭晶,周静,李威,等.丹皮酚巴布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07-408.

李文逸,杜松云,杨艾玲,等.咳喘灵凝胶膏剂基质配比研究[J].山东化工,2017,46(2):5-6.

张燕.六神巴布剂中胆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793-1795,1797.

李倩,史竞懿,姜之炎,等.细芥化痰平喘巴布贴止咳、祛痰、平喘药效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2):82-85.

韩毅,于艳,王雪峰,等.HPLC测定敷胸巴布贴中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J].辽宁中医杂志,2017,26(1):120-122.

潘林梅,郭立玮,袁铸人,等.中药巴布剂产业化问题探讨[J].中国药房,2007,18(30):2394-2396

李伟泽,赵 宁,师湘月,等.胶束增溶技术在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草药,2013,44(19):2677-2682.

彭伟文,王珠强,吴 飞.相关药物巴布剂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近况[J].中国药房,2016,27(19):2711-2714.

作者简介:郑毅(1987-),男(汉族),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皮肤病,

猜你喜欢

进展中药工艺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