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生猪产业发展和价格调控的经验与启示

2021-01-02成敦杰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0期
关键词:猪肉生猪经营

成敦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牲畜业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进行日本生猪产业的自身调整。目前,日本生猪产业开始向现代化、产业化、组织化转变,也在不断完善符合市场基本需求的高效流通机制,制定一系列日本生猪产业的保护制度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两个市场,稳定日本猪肉价格,进而更好的调节日本猪肉的价格。和日本生猪产业相比较,我们国家的猪肉生产和猪肉消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借鉴日本生猪产业发展和价格调控的经验,从而得到相应的启示。

一、日本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生猪品种是在很早以前从中国的大陆地区引进的,从而开始了养猪行业。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日本生猪产业进入到经营阶段,也就是总饲养生猪头数和户均饲养头数不断增加,饲养的户数也在不断的减少。直至进入到21世纪之后,日本生猪产业开始向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日本生猪产业在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中小规模契约型经营阶段、规模化直营型经营阶段、产业一体化初级阶段、生产专业化以及标准化阶段、大型化、标准化、一体化经营阶段。

1.1960年~1968年的中小规模契约型经营阶段

在经历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实施经济自立政策。在1052年,颁布了畜产品的五年战略发展规划;在1954年,日本制定了《畜产品价格稳定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带动了生猪等畜牧业的小规模发展;在1960年,主要是以小规模饲养为主,大型、中型的日本生猪产业目前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1960年之后,国际化程度在不断地增强,掌握进口猪饲料的相关企业也纷纷涌入产业化经营之中,促使日本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1]。在1960年~1968年的中小规模契约型经营阶段,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为日本生猪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直接促进了日本生猪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但是主要的日本生猪产业经营方式还是以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为基础,从而实现日本生猪产业的小规模产业化经营发展,对于大规模的日本生猪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

2.1969年~1973年的规模化直营型经营阶段

以契约型为中心的日本肉猪产业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在1969年之后,日本生猪产业开始加强了生猪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模式。自从1969年开始,日本有很多企业投入到日本生猪产业之中,比如三菱商社、日清制粉、凌和饲料、日本火腿等,经过企业之间的共同出资,建立大型日本农场,从而实施更大规模的直营农场。之后,住友商社、三井物产等大型商社也先后进入到日本生猪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并且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直营农场。部分商业资本通过不断增强市场支配力,进一步促使日本生猪产业的蓬勃发展。

3.1974年~1990年的产业一体化初级阶段

在1973年~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粮食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粮食价格上升,对日本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日本生猪产业陷入经济危机之中。生猪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下降,直接造成猪肉产量过剩、猪肉价格降低。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日本的大部分商社、企业纷纷加入生猪产业之中,将其中投入的资本进行合并,进一步转变生猪产业化经营体制,出现了区域性生猪产业的经营模式[2]。这种区域性生猪产业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的商社经营方式不太一致,在保证原本的直营式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日本生猪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4.1991年~2000年的生产专业化以及标准化阶段

日本生猪产业在开始实施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之后,大部分的小规模散养农户也渐渐退出了生猪产业领域,使得生猪产业的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2000年,日本生猪产业的生猪饲养总头数从过去的1181.7万头减少到987.9万头,饲养生猪的人员也从43400人减少到12500人,平均每人饲养生猪的头数从272头增加至790头,这样的转变,表明了生猪产业已经朝着大型养殖户开始转变。除此之外,精肉的生产量也减少16%,生猪产业养殖区域也从关东地区转移到东北地区以及九州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规模经营,但是却意外的促成了中小型规模的生猪产业的经营,比如:都市近郊饲养为中心的生猪产业规模化不断发展。在此期间,国民肉食品消费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生产量增长幅度较慢。随着生猪产业的大型化、专业化增长,繁育猪的产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比如:1990年繁育猪的养殖人员总数是11000人,但是在1999年,减少到10100人,平均每人繁育猪的头数也从75头增长至85头。

5.2001年~2021年的大型化、标准化、一体化经营阶段

在2000年,因为口蹄疫病毒的爆发,使得生猪产业遭到很严重的重创,养殖生猪的人员也因此减少到12500人,在此之后,生猪产业开始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00年,日本平均每户饲养生猪为838.1头,到2009年,慢慢上升到1436.7头,但是生猪的总饲养头数也在持续下降。自2001年之后,生猪产业开始朝着大型化、标准化、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和日本实施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新农业基本法》有很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二、日本猪肉供应情况分析

1.日本猪肉市场供给情况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猪肉的市场供给能力开始不断下滑,直至最近10年之内,才开始慢慢恢复。在1990年之后,日本猪肉的价格开始降低,导致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也在降低,对于生猪的养殖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日本猪肉的产量也从1990年的108万吨慢慢下滑到2001年的86.90万吨。在进口市场的调节之下,1990年,日本猪肉的供给量为116万吨、日本猪肉的自给率为92.5%;到2017年,日本猪肉供给量也增长到182万吨、日本猪肉的自给率也下降为48.8%。归根结底,养殖人员的年龄偏大,其中70岁以上的养殖人员就占到47%,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日本猪肉的投资成本比较高,一头母猪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成本大概在100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60000~70000人民币[4]。

日本猪肉的市场供给具有十分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最近20年,日本猪肉的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通过使用Hodrick-Prescott过滤法,根据日本猪肉的生产销量,将其划分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日本猪肉产量振幅在10.5%;第二个周期开始下降,振幅为4.8%;第三个振幅是2.6%;第四个周期的振幅开始上升,增加至4.5%;最后一个周期的振幅是4.7%,平均周期振幅为5.4%左右。

2.日本猪肉流通体系

日本以肉类拍卖市场、食肉中心以及猪肉的屠宰场为基本主体,从而建立冷鲜肉流通渠道。政府制定了《批发市场法》,严格规定日本猪肉市场的最低批发价格。在日本,一共有27个肉类拍卖市场,其中东京、大板2处猪肉的市场价格可以为全国提供相应的参考,大概72个食肉流通中心负责屠宰、分切、流通、交易,最后参照猪肉市场价格。将生猪屠宰之后,送到食肉拍卖市场进行拍卖,或者直接卖给8100多个批发商以及2100多个食品加工厂,猪肉拍卖市场、食品加工中心、屠宰场的流通量分别是17%、54%、29%,一般的猪肉拍卖市场在消费区附近,以胴体拍卖的形式形成最后的价格,而且也能实现物流的快速配送[5]。

三、日本生猪产业发展和价格调控的经验以及启示

日本借助本国资源条件、市场供需、生猪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立法管理生猪的生产、屠宰以及猪肉的市场销售,从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用来调控日本猪肉产业的价格干预、生产补贴、融资支持、贸易调控政策,促使日本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小,进一步推动日本生猪产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生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通过组织化水平的提升,促使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提升

日本生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明确有效的分工、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生产服务体系,对于日本生猪产业的生产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的保证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日本农业协同组合自建的饲料加工厂、物流体系为养殖户提供质量上乘、价格实惠的饲料原料,协助生猪的销售、猪肉的加工,有利于日本生猪产业养殖成本的减少,有效的增强日本生猪产业的附加效益[6]。除此之外,日本养猪协会、国产纯种猪的改良协会可以为日本生猪产业提供相应的改良服务,日本食肉评级协会负责生猪的屠宰评级,批发协会为其提供参考的价格,全国食肉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负责猪肉流通设施的改造。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猪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养殖人员和协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即使是“企业+协会+养殖人员”的有效合作模式,养殖人员也仅仅是发挥“代养”的作用。对此,加强日本生猪产业不同产业链环节的生猪合作组织机制,提高日本生猪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良好的市场服务能力,能够从根本上考虑养殖人员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保证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

2.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日本生猪产业的生产

在发展日本生猪产业的过程中,日本为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包括生产能力支持、收入补贴,同时还能兼顾政府对于猪肉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日本政府部门建立长久的生猪产业保护机制,同时也出台了猪肉储存、储备、生猪保险、养殖人员的收入等,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由日本农畜产业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在相关政策的作用之下,日本生猪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虽然我们国家也建立冻猪肉储存以及生猪价格、收入保险的相关政策,但是因为冻猪肉储存机制也涉及到了不同的工作部门,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对于生猪市场的价格调控、以及执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生猪的价格保险一般都是以政府部门的补贴为主,缺少固定的保险保障,如果猪肉太高,那么养殖人员的养猪积极性也因此会降低;但是如果猪肉价格太低的话,保险公司承受的风险会比较大[7]。冻猪肉的储存以及投放最好是以农业部门为基本实施主体,进一步增强生猪产业的市场反应速度;生猪保险需要政府联合保险企业,保险的费用也是以养殖人员为主,再加上政府的适度补贴,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在借助保险企业对市场进行调控,能够有效的推动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中等规模户为重点的生猪产业竞争力改良政策

为了加快发展生猪产业,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日本生猪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此来扶持中小规模的养殖户。我们国家和日本比较相似,养殖的主体也都是以中小规模养殖户为主,比较适合更大规模的生猪产业养殖。虽然通过土地确权以及企业的担保形式,为养殖户提供更多的贷款、融资渠道,但是因为贷款的利息比较高,融资渠道又十分有限,导致我们国家的生猪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2015年,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的环保的投入力度,在2018年,猪肉的市场价格在不断下滑,下滑至有史以来的最低价格,而且生猪产业的养殖也体现出中度的亏损,中小规模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为养殖人员提供更多的免息融资渠道,对中小规模的养殖人员提供一定的补贴,保证养殖人员能够达到法律规定的粪便排放以及处理标准,有效地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4.采用以产地屠宰加工为核心的供应链运营体系

日本生猪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屠宰场为基本核心的供应链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能够保证物流速度加快,进一步保证猪肉的质量更加安全化。日本的食肉中心和屠宰场一般都是在产区附近安置,屠宰之后的猪肉全程冷链运送到产地的食肉中心以及猪肉的批发、零售中心,通过市场的加工、包装,在通过肉摊等终端销售渠道,慢慢流入到家庭餐桌之中,有效地减少运输成本,还能降低疾病风险的发生程度,最终保证猪肉的品质安全。在日本,有很多比较大型的肉类拍卖市场,进一步形成比较权威的猪肉价格标准,及时地反映猪肉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养殖生猪的数量明显增加,食用的饲料也与此增多,但是猪肉的加工力度较小,与此同时,热鲜肉的消费偏好,导致以活猪调运为主,对猪肉的品质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同时也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市场稳定,对于生猪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值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对此,在产能有效转移的背景之下,积极引导冷鲜肉和深加工肉制品消费,增强主产区屠宰深加工能力,加强猪肉品牌以及冷链建设,提高生猪产业的附加效益,还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日本生猪产业发展和价格调控进行充分的分析,经营化、市场化的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日本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通过借鉴日本生猪产业发展和猪肉的价格调控的相关经验,能够给我们国家一定的启示。因为我们国家是猪肉市场的生产、消费大国,政府部门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及良好的宏观调控职能,进促使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国家还应该正确引导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推动生猪产业的平稳发展。

猜你喜欢

猪肉生猪经营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