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道德与法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2021-01-02吴志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与法治儿童

吴志勇

(公安县杨家厂小学 湖北·荆州 434300)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主阵地。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定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努力体现其“生活性”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找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由此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巧设平台,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应用检验效果,达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素养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品德即生活”,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实际生活,使其真正融入现实社会,提高实效性,切实解决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难题。

1 立足生活需要,寓“学”于“玩”,确定教学目标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当老师把寻找的一个个真实案例,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呈现给学生们时;当老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地教学、侃侃而谈时,总能看到听讲的学生那一张张茫然或无精打采的小脸。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贴近学生心理,寓“学”于“玩”,多角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采用画德育漫画、手工制作、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等,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时,笔者请每个孩子自己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并在贺卡上写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父母所付出的无私的爱的感恩。这样既通过手工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孩子们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心灵的洗礼。而教《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特点,笔者以中国独特而悠久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采用“猜谜语”的游戏,体会节日饮食的特殊含义。如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糕表示“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高”。一个“猜谜语”的小环节,既让孩子们感受到猜出谜底,成功的喜悦,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触动学生真情

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的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成学生内在的东西,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会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情感具有交互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情感上回归生活,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笔者认为,巧用探问可以有效地触动学生真情。何为探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层层推进中,使学生们的理解更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更强烈。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组地球环境危害数据材料和相关图片,学生们被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据、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惊呆了,课堂一阵嘘声。笔者随即提出问题:图片上都有那些垃圾?它们从哪儿来?都是谁制造了它们?所有的孩子都陷入深深地思考中。笔者通过不断的有效探问再现生活真实,引导孩子们进入真实世界,触动他们内心体验,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有的孩子含着泪花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还有的孩子提出了简单易行的环保妙法……

3 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使课堂有相对适度的“空白”,给学生们一个思考、品味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在空白处放飞心绪,发展思维。《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品德,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智慧和价值观,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健全的、完整的人格。如在《学会和谐相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在化解朋友间矛盾时,会有“互相扯平”“吃了亏要找回来”的思想。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笔者并不直接评价这部分学生的对错与否,而是请同学们对此展开讨论、评价。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说出自己的真是独特的感受,但并不硬性要求统一的标准答案。一时间,学生们各抒己见、引经据典,而正是在这种激烈的辩论、民主的氛围、情感的碰撞中,孩子们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引导。

4 植根本土文化,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丰富学习体验

尽管我们的课程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材也力求贴近儿童生活,但课程、教材文本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同步,完全一致的。所以品德教学不能是简单生活的引入和交流,应依托本土文化资源,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调动孩子们的经验和体验,让课堂与生活对接,促其内化,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感悟生活,提高修养,激发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如《告别贫困奔小康》一课的教学,鉴于学生不能很好定义“贫困”和“小康”,笔者没有照本宣科,空洞的教学。而是通过课前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搜集家乡的“老照片”,并尝试从街道、交通、生活等多个角度,用图说的方式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是怎样一步步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欣赏一幅幅“老照片”,讲述每幅“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品味三十年的巨大变迁,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静静体验“家乡”带来的无穷活力、美好希望和强烈骄傲。进而,让学生体味到整个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正在告别贫困奔小康的大道上奋进。由此可见,只有设身处地的开展教学,将教学实例烙上深深的本土痕迹,并以情感体验式的方式呈现,才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5 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教学的结合点

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供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1)擂台竞赛。如上二年级《我们长大了》这一课时,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如果进行一次“动手能力大比拼”比赛,让学生自己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系列比赛,使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如《男生和女生》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掰手腕、辩论赛、我来夸夸你、“知心话语”信箱、好男孩好女孩形象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体验感受,从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知心话语”信箱教学环节,我先让同学们不记名写下自己男女生交往中经历的困惑与烦恼,投进“知心话语”信箱,然后每生给一个机会,从信箱中随意抽取一份,在全班大声读出所写内容,大家探讨解决办法。由于活动设计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所以孩子们参与积极,敞开心扉“述说”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男女生交往遇到的困惑和烦恼。

(2)模仿表演。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供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多媒体参与。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听听他们想说什么,看看他们想做什么,指导他们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解决遇到的困难,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三年级的《换个角度想一想》,《分享的快乐》谈谈自己如何化解矛盾,建立友谊及分享的快乐。例如:《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请出”了孙悟空,于是同学们各个瞪大眼睛,迫切地等待着下一个环节的出现。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我吊了一下同学们的胃口:“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勇敢、机智……)今天谁能向孙悟空一样勇敢机智就可以到花果山摘个仙桃”出示花果山的背景。同学用鼠标摘仙桃的同时还能听到孙大圣一句鼓励的话。整堂课以“摘仙桃”为明线,以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为暗线,上得是有声有色、同学们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品德、运用品德的“大教材”,这样品德课堂就会绽放新的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与法治儿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留守儿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