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颜功能下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呈现

2020-12-31高溢钒韩宇新蔺芳苑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颜群体社交

高溢钒,韩宇新,蔺芳苑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04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美颜功能使用规模

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调查公布的《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提到平台功能的发展促进了使用量持续加强,全球用户一直在加大图片和视频制作与分享的力度。在国内,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美颜拍摄类APP用户营销价值洞察报告》,截止2019年12月,美颜拍摄类APP月活跃用户数达到近3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1.2 自我认知与自我呈现理论

本文的自我认知的理论依据,采用了自我形象是一个人对自己整体的印象,是个体基于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方面综合认知。

自我呈现部分采用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阐述的:“人生就像一场戏剧,有导演、舞台和观众,而我们就是其中的演员。表演者所在的舞台,有前台与后台之分。”本文将其定义为积极的自我呈现与真实的自我呈现。

1.3 “灵魂级美颜”的现实意义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的占比最多。而修图这类“再加工”的过程被巨量引擎营销创意负责人称作是“灵魂级美颜”,甚至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本研究洞察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将研究对象的范围限定在北京市大学生群体,基于被试者美颜功能的使用情况,收集被试者的自我认知现状及其在社交媒体使用中自我呈现策略等数据,对课题进行探究。

问卷调查为三个部分:大学生美颜功能使用情况调查、自我认知现状、自我呈现策略。根据配额抽样的方式共回收4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0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67%。

后续根据问卷调研的结果,针对性地找到9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从行为、动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设置。

3 研究内容与成果

3.1 大学生的美颜功能使用情况

在本研究中,对“美颜功能”的定义为:在图片编辑和摄影类电脑软件或智能手机APP中,能够对电子照片或视频进行处理,将电子照片或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做主观意义上的美化的功能。

3.1.1 美颜背后的分享欲望

只有79位受访者表示,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发过美颜后的照片,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不仅会使用美颜功能,还会将美颜后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分享,可认为大学生的美颜功能使用背后,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呈现欲望。

3.1.2 满足基础的审美需求

在大学生美颜功能的偏好度调研中,皮肤美化、瘦脸瘦身、滤镜这三种较为基础的美颜功能,最容易获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远超贴纸、美妆、增高塑形等较复杂的功能。另外,有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自然大方”的美颜效果,而排在第二位的“精致美丽”占比不到两成。可以推断大学生对于复杂、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较低。

3.1.3 便利的美颜使用方式

《美图女性Plog行为研究报告》称有60.6%对图片来源为用户拍照,39.4%为导入图片而后进行修改调整的,该数据与本次调研结果相近。可见使用美颜已经成为拍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节,便利的美颜使用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3.2 “灵魂级美颜”带来的思考

3.2.1 自我掌控的权力扩张:自私的人格

前人的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发帖频率,自恋和三个自恋分量表中的每一个都与自发频率呈正相关。”[1]过度使用美颜功能,高频率地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浏览、分享,人的比较心理容易被激发,也可能更容易带来心理失衡。有受访者认为:“要是一群人的合影,我会选扮丑的特效,大家一起丑。因为我不想大家都用同一个滤镜的时候,发现我不是镜头里最好看的人了。”

“各种美颜修图利器的出现,赋予了人们自我临摹时形塑自己容颜的机会。”[2]而人们在不断塑造虚拟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掌控的权力随之也进行扩张,这也使得人们的自我开始被囚禁在其所表演的角色的牢笼中。这种权力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体的自我,也导致了人们对这种权力的贪恋,甚至形成自恋与自私的人格。

3.2.2 非虚非实间的自我:幻想与幻像

美颜功能帮助放大真实情感,容易获得满足与愉悦的体验。“美图不仅可能提升人们的存在感,也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人们描绘出心中‘理想自我‘和‘理想生活’的幻像。”[3]在深度访谈中,喜爱美颜功能的受访者平时会选择直接打开美颜相机,而不是用系统自带的相机APP进行拍照。因此,她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这也逐渐成为了她心中的“理想自我”。调研发现,其中一个关键的提升自我认同的因素为使用频率,使用美颜功能频率高的人,对自我的积极认同感更强烈。

美颜功能的出现,像面具一样掩盖住了缺陷,这是美颜功能可以提升自我认同的优势。但同样,戴面具的人有投入到另一个沉浸式的独立形象的表演中的风险。

这种对用户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一则社会新闻的产生。2019年8月,直播平台斗鱼官方发布公告称,基于美颜功能下的“萝莉变大妈”事件由主播“乔碧萝殿下”自主策划、刻意炒作,宣布永久封停她的直播间。

现实被技术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对于“乔碧萝殿下”这类的美颜功能重度使用者而言,视频中的生活也会逐渐与现实生活融合,“构成一种既非完全现实但也并非完全虚拟的生活状态。”[4]而经过美颜功能修饰过并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来的面孔,被认为是“既非真实的脸,亦非对真实脸的摹写,而是一种仅为满足自身的快感而存在的、纯粹的符号拼贴。”[5]

因此,对于跟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在其自我认知与自我呈现容易被环境和行为影响的阶段,应注重虚拟世界中的美好、积极方向的引导,或适当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令其不必仅仅沉迷于虚拟的图片、视频化生活中。同时,提供美颜功能的平台也需要关注于此。轻颜APP增加了“Hurt”妆容,对人物面容上添加伤痕的装饰,并标注出“对暴力勇敢说不”的文案;“禁止熬夜”妆容则写出“熬夜会有黑眼圈”的提醒文字,可以称得上是美颜功能下的用户基于社交虚拟网络平台创新出来的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是将虚拟生活与现实化生活相融合起来的较为乐观的新方向。

3.2.3 自我关注点偏移:不在场的自然真诚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必然》中提出“屏读”的概念,即今天的人们已经成为“屏幕之民”,创造他们的内容,建构自己的真相。由屏幕带动的视觉化信息具有快速、流动和开放的特性。

美颜功能的高速开发和用户的大幅增长,关键在于其开发平台“设计出了一套关于‘美’的体系,在模式化、广泛化、生产线式的‘造颜’中”。[2]而这种速成的数字化美颜,恰巧适应了当今的视觉化时代。“认知、表征、阐释世界的方式日益呈现出图像化或视觉化的趋势。我们今天越来越多地受到图像的支配,视觉转向助长了对脸的迷恋,暗含着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而深层的‘殖民’。”[6]

因而可推论,人们对自我的关注也随之发生了偏移。从对一个具体的“人”的认知,到对一个具有象征性意味的“面容”的认知,在视觉化时代是可以被理解的。而美颜功能则提供了一次或多次改变“面容”的机会,使得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改变。

对人脸美化的作用会帮助提升自我认同感,但同时也会产生其他问题。人们认同的或许是一张“后媒介化”[5]的脸而非真人,此时脸的媒介性在场取代了以往的身体性在场。身体性在场所能产生的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在视觉化时代形成了不在场的状态。而人们真诚地表达和交往,是互相了解的重要前题。在使用美颜功能的时,需要用户和平台共同的努力,找回人脸美化的积极价值。

4 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用户使用美颜功能制作并生成照片/视频后的分享互动愈加便捷,用户的使用量也在持续增加。作为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呈现已经在美颜功能的使用下被影响。

学生使用美颜功能的动机大多在于分享、满足基础的审美需求、美颜使用已经成为习惯。“灵魂级美颜”也使得大学生群体拥有了自我掌控的权力扩张,容易形成自私的人格。在美颜功能对其自我认知进行重新建构的同时,自我的概念也随着现实与虚拟生活的交融易发展成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幻像”。视觉化时代来临,美颜功能也促进了人们对自我关注点的偏移,人际交往中的自然真诚有时会有不在场的状态。

美颜功能下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呈现较以往发生了变化,其中不乏有较多消极的影响,这需要用户和平台共同的努力,找回美颜功能的积极价值。

猜你喜欢

美颜群体社交
量身定制的美颜霜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材料不能“美颜”——应当着笔干实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这七种水果熟吃,美颜又养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盛世美颜,谜侠情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