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建议

2020-12-30内丘县第二中学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资源

■ 内丘县第二中学

近几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活动开展还是具有碎片化、零散性等特点,极大地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如果不能突破这种瓶颈,就无法真正实现研学旅行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作用。

我国现代研学旅行的发展与政策支持

从民间到官方的探索。我国最早对研学旅行的关注来自旅游界。2003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国首个“研学旅行中心”,该中心组织编写的《研学旅行手册》一书,倡议江苏、浙江等地区联合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黄金路线。2008年,广东省将研学旅行写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2012年,国家在全国选取了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同时确定了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验区。在此期间,各地各单位也策划开展了特色研学旅行活动。

相关政策推出。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首次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对研学旅行的开展提出了要求。随后,各省市积极响应号召,纷纷颁布关于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如山东省于2017年7月发布了《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旅行”。

近几年,得益于各级研学旅行政策的密集出台,研学旅行不再以虚幻的素质教育载体形式呈现,而是切实以实践的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内核,日益扎根于众多的中小学中。

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研学旅行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当前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无论在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主体缺失的困境。一方面,在研学旅行主题选择和研学旅行课题研究中,受制于旅行社或者研学旅行基地,尊重师生意见的做法多数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全程听研学教师或者导游的讲解,进行的是讲授式的传统教育,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权利,他们的学习自主性遭到忽视。

活动目标发生了偏离。研学旅行的理想状态应是以学为主、以游为辅,做到学与游的结合,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把握不好研学和旅行之间的平衡,使这种活动要么变成只游不学的集体旅行,要么变成只学不游的校外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校、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常有两种偏向:一种是只侧重活动性体验的目标,学生参与这个活动只是一种纯粹的游玩,学不到任何系统知识;另一种是只侧重知识传授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依然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校外课堂,学生无法得到一些技能的提升和情感的满足。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环节存在片面化困境,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方法单一、内容单一和评价主体单一。在评价方法方面,集中于纸质化评价与质性的评价,质性的评价具有天然的主观性,难以避免随意性与主观性的弊端;评价内容需要根据研学旅行主题的变动而变动,不能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模板套用;评价内容偏重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比重较小。

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思考与建议

力求“研行一致”。想要避免研的乏味、游的肤浅,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也需要开展相关培训,并在实践中完善基地建设、线路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加强监督管理。当前,研学旅行产品的监管主要由工商和旅游等部门负责,这是导致“只旅不学”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细化,形成监督合力。同时,学生和家长也要对研学旅行有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选择,不能被纯学或纯玩的极端思想左右。其次,开展相关培训。“研行不一致”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研学旅行认识与操作不到位。因此,开展研学旅行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旅行机构,尤需补上教育理论这一课;对于学校的教师,则要强化户外实践这一课。再次,发挥示范的作用。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更好体现教育功能,是解决“研行不一致”的关键。应树立一批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的标杆,让一些先建设起来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学有成效的项目成为模仿对象。

注重挖掘和利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课程与课程资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两类,本文据此分类法,介绍校内和校外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研学旅行并非无本之木,它可以在学校以往的活动经验、选修课程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校外课程资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在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中,尤其要避免出现不顾学生知识背景,将校外研学基地的资源一揽子打包之后抛给学生的行为。例如,小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时,如果仅从馆藏资源角度给学生介绍矿物、岩石,学生势必会感到抽象、乏味。

完善总结评价体系,提高活动教育意义。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研学旅行活动也是如此,只有做好活动评价和反思,才能使这一类课程得到长足发展。例如,在活动结束之后,通过撰写研学报告、举行专题知识竞赛、小组成果分享与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总结,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旅行过程中拍摄的美景、得到的感悟、发现的兴趣点和疑问,教师也可以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遇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教育。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并促进学生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和满足感。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资源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