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价值与策略

2020-12-30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评价

■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修学旅行”一词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修养,谓之“修学旅行”。进入20世纪后,以杜威为首的一批教育学者建构的体验学习模型充实了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并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体验教育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这种经验也能与未来的学习发生反应”的论断。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等新教育理念的席卷,国内许多学者亦认为这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户外旅游与探究活动所生成的经验知识(学习经验)已经超越了传统学校中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它不仅能促进个体的积极成长,还能帮助参与者形成一种开放式、综合式的学习习惯。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价值

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研学旅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首先,立足于学生层面,研学旅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由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建立健全研学旅行统筹机制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立足于学校层面,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革新传统的课堂形态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重结论、轻过程,重抽象概念、轻具体实际”,但“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相应的也要发生变化,这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来落实,而研学旅行正是迈出传统教育束缚的重要一步。最后,立足于社会层面,“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系统教学,以道德说教、论证说理等形式,实现德育知识的灌输;而研学旅行强调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立足于“道德+情感”的教育主题,主张学生在自然、社会、文化及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开展德育。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

针对研学旅行具体运行中出现的实施类型单一、组织实施主体相对封闭等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

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认识研学旅行的内涵。一是正确认识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当前我国关于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已经基本明了,即把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范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学旅行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性,鼓励学生走出固定的教学空间,将学科综合化、学习内容实践化。二是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目的。李树培说:“探究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更为关注的是通过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所进行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学生对社会、自然与个体之和谐整体的体验思考。”可见,研学旅行要培养的是身心两健、理智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自然人”,这种自然人并非要脱离现实,而是在观察、体验、发现中学习。

依托本土资源,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整合。一是秉持整体论取向,遵循整体性原则,将研学旅行看成是由社会、个人、自然、文化有机融合的整体性存在。针对当前研学旅行还只是单一地集中在语文、地理等某一学科,尚未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资源的现状,应积极寻找地方研学资源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个人生活等多方面选择研学旅行主题。二是根据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组织实施的主体、活动开展的范围以及研学旅行的目的,构建研学旅行的多重模式。从自然类、地理类、历史类、人文类等多个主题出发,基于学生需求,在课程实施中设计综合性、探究性问题,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实现同类型教育资源的有序整合。

强调具身体验,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规范。一是加强具身认知,调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多种感官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的完整的人,给学生提供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张华曾提到,“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二是正确处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研学旅行重实践和体验的独特性质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生成模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师生相互合作建构学习共同体。无论是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活动内容的设计,还是评价方式的选择,都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要处理好学校主导与旅行社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关系,包括社会旅行机构、学校、校外专门的研学旅行的第三方机构。需要指出的是,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还应关注家长、课程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紧扣研学目标,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研学旅行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研学旅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建立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从学校、学生和研学基地多重视角出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二是研学旅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应根据不同的评价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研学表现、参与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具体表现。三是研学旅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总结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口头答辩等方式进行考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夏日旅行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