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诗歌的“本真性”建构

2020-12-30邹建军

星星·散文诗 2020年23期
关键词:真性诗人诗歌

邹建军

新时代诗歌作为一个新的命题,是指当代诗人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作品,推动中国诗歌的进步和发展。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对于“本真性”的追求,确是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所谓诗歌的本真性,是指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本意,并且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他人的、外在的或虚假的内容。本真性是诗歌的生命力之所在,是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也是诗歌的本质之所在。而之所以如此,是由诗歌文体的本真性所决定的,戏剧可以表演,小说可以叙述,影视可以客观化呈现,可以有宏大的框架,多种多样的角度,各式各样的手段,而诗歌特别是抒情性的诗歌,似乎不能,同时亦未必能。在比较短小的篇幅中,诗歌可以容纳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诗是最不能离开诗人的自我,最不能藏拙的文体,这也是似乎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评论诗歌,进而评价诗人的原因。

新时代诗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本真性,这是由时代特点和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的发展,由否定十年动乱而进入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后来又随着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到来,而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世纪,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被推进,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的国家发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如生态环境的问题、国民素质的问题、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问题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代的诗人,也不得不全面地、真实地、具体地面对与表现这些问题,并且以自我的角度和方面来面对和表现。在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孤立地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隐居山林而完全不问世事。如何面对与表现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每一个诗人都要做出选择,是逃避这样的问题,还是面对这样的问题,是随大流而无所事事,还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如果选择了后者,就拥了本真性,如果选择了前者,往往就会失去本真性,也就让诗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让诗人失去了在历史上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新时代诗歌如何构建丰富而深厚的本真性,是值得所有诗人思考与探索的重要甚至重大的问题。

作为一位诗人,如何在新时代的诗歌创作中,追求本真性的实现,建构起更加丰富的、多样的和深厚的本真性美学特质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以开阔的视野观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之所以新,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进行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改革开放,并且会涉及到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从科学到技术、从军事到外交等所有的方面,这种改革与开放实践的广度、强度和幅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诗人不可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全方位的、不间断的观察,为诗歌创作积累素材,提供内容,刷新屏幕。一个方面是以开阔的眼光进行捕捉,一个方面这种观察也会反过来补充和丰富诗人的视野。据我有限的了解,无论是新时期的诗人,还是新世纪的诗人,视野还有些狭小,视域也比较平面,这些诗人如还是停留在过去,就不能适应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各种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丰富,有所发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与认识还是人类的基本能力,诗人更不可能缺失或弱化这种能力,相反必须要加强这种能力。新时期诗人观察能力强,经过了十年动乱的考验,一批诗人已相当成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提升了观测社会和人生的能力,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本真性。而新世纪以来的诗坛,随着青年诗人的加入,由于多半面向自我,面向内心,逃避时代责任,淡化历史意识,在本真性建构方面则有所减弱。

第二,以敏锐的触觉感知新时代的每一个变化。诗人和小说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小说家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发现在于观察,而诗人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感知,无论是社会感知还是历史感知,是自然感知还是地理感知,是生命感知还是美学感知,总之是要有以敏锐的触觉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感知,及其强大的感知能力。首先是全方位的观察,同时是全息相的感知,深切的、丰厚的、原始的感知能力。小说家以观察为主,而诗人以感知为主。小说家的目标在于讲好故事,可以没有感知能力;而诗人的目标在于透视生活,表达生命,所以不得不强调感知的过程和感知的结果。诗人具有五种感官之外的第六感观:耳、眼、鼻、口、手之外,还可以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可以对所有对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如果说全面的观察是诗歌本真性的素材来源,那么敏锐的感知则是诗歌本真性的影像来源。诗歌之“本”主要来自于观察,而诗歌之“真”则主要来自于感知。新时代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并且是涉及本质的变化,有可能渐变,也有可能是骤变,而无论是哪种变化,具体的变化,抽象的变化,微小的变化,巨大的变化,诗人都需要感知,并最大限度地保存在自己的作品中。

第三,以超越性的眼光反思新时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新时代的中国,肯定是处于历史大变动最剧烈、最复杂的时期,也许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科学发展的新世纪,虽然已经奠定了相当厚实的国力,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世纪,也有诸多的后遗症,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前两个时期发展的基础上,攻坚克难,让国家事业和国民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更大提高,而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该改的就必须改,当强化的就必须强化,当抛弃的就要抛弃。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晴雨表,作为新时代的见证人和先驱者,必须以超越性的眼光,反思历史进程中的种种变动,并为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所谓超越性的眼光,就是指诗人的独立性,不附着于现实,不粘着于时政,也不与小人庸众为伍,而是对所面对的所有现象进行反思,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为国家的新发展献计献策,也将这种反思写进作品。诗人的思维和眼光,往往具有超越性,但也不尽然。在新时期和新世纪诗人群中,真正具有超越性的诗人也是不多的,而对历史变动具有超越性反思的诗人,则更其稀少。新的时代要求一批伟大的诗人,而不关注新时代历史变动的诗人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反思是与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否定联系在一起的。与主流意识形态拉开一些距离,有利于诗人对历史变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以诗的方式参与和推进新时代符合正义的历史变动。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具有本真性的特质。艾青的作品总是以表现忧郁的情绪为主,其主色调也是土色的或原色的,其背后则隐藏尖锐的批判锋芒。台湾诗人洛夫和纪弦的许多作品,也同样如此。因此,反思和批判现实与历史,是诗歌本真性的基本要求。

第四,以强大的人格批判新时代的阴暗面向。首先我们要承认在新时代也有阴暗面向的存在,既有阴暗的现实,也有阴暗的人格。而新时代的诗人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诗人要有所作为,就是要以强大的人格精神,对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诗人本来就是具有超越性的人,具有主观战斗精神,具有祟高的精神境界,具有对现实、对生活和对精神的突击能力。同时,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根本性的写作姿态。承认任何时候都有阴暗面向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步的前提。同时,批判是诗人的天职,是诗人的责任,也是诗人的思想武器。有无这样的武器是不一样的,郭小川和贺敬之是同一时代的诗人,而前者超越后者的地方,就在于怀疑、反思和批判。因此,怀疑、反思和批判,正是新时代诗歌本真性建构的基本态度。

第五,以时代的参与者突出诗人自我的个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诗人必须作为参与者并且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而不能作为观看者或回避者而出现,在这一伟大的时代变动中,需要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需要许许多多的英雄,而作为时代晴雨表和社会精英分子的诗人,当然就是这一批历史人物中的一个。然而,诗人不是一般的社会庸众,也不是社会底层的被忽略者,而是社会历史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思考者或思想家。诗人还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家,而是具有个性和气质的思想家,是以诗歌写作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思想家。并且新时代也会允许这样的思想家,海纳百川是新时代所特有的气象。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周作人等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时代的思考者,都是以自我的方式而参与和思考的。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首先是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而实现的。诗人的本真才能造就诗歌的本真,在新时代的种种变动中,才可以获得这种属于这个时代的本真。本真性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存在,特别在诗作中全部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的、丰厚的存在。

第六,以崭新的美学精神追求诗歌艺术上的突破。新时代诗歌的本真性建构,也要求诗歌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并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美学精神。本真性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也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思想上,也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和技巧上。如果只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新瓶装旧酒,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离我的对本真性的要求相去甚远。作为新时代的诗人,要有不愧于这个时代的气魄,以一种全新的气象,在文体上、形式上和技巧上创造出新的格局,新的气韵。就中国传统诗词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体式,其标志就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就百年中国新诗而言,虽然未能如历代那么清楚的文体分别,但也有诸多的体式。所有这些,都可以为新时代诗歌所借鉴。作为一个历史时段,新时代到底有多长,由于并未经历,我们并不清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若干年长期的努力和奋斗。诗人们如果有强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在诗歌文体和形式上,创造出只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东西,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本真性。

新时代诗歌的本真性建构是一个新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精神和美学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诗人和批评家认真思考,重新探讨。新时代不是一个权宜之计,也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是对未来一个重要历史时段的高度概括,对一个民族传统精神的重新揭示。本真性是新时代诗歌必具的精神特征和美学风范,历代伟大的诗人如屈原、陶潜、李白、苏轼、陆游等的诗作,都具有这种特征并正是因此而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真性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建筑原真性探微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