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能力和情怀相统一的一轮复习策略
——以人民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

2020-12-30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外交历史

四川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应以时序为轴,将同一短时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科技等进行融会贯通,进行整体复习,以体现时空观念的复习观。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数不胜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将相关历史知识主干构建成新的必备知识体系,将概括、分析、归纳和创新能力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中,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同其他四个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于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复习要点。

人民版教材用3 课的篇幅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发展历程,分3 个时期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第一课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5 年万隆会议,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从实行“一边倒”到独立自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第二课以中美关系的解冻来阐述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介绍20 世纪70 年代的三件外交大事;第三课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外交,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的对外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多边外交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如果一轮复习不能在立足本位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就可能沦为“炒冷饭”,使复习教学索然无味,最终事倍功半。从何处入手复习可以有新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立足《课程标准》和高考真题,适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在本专题中,1956—1970 年的外交是教材中的一段空白,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应该将其补充完整呢?笔者认为,答案应该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高考真题中寻找,追求每段历史的大而全对历史研究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无疑是超过了其载重能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内容要求是: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内容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的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的努力。

从内容要求上看,其与1956—1970 年的外交好像并无直接关系。但是,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并未绕开这段历史,因为通过考查这段教材中空白时期的中国外交史,更能考查学生不同层次的历史核心素养,如2018 年全国卷Ⅲ第41 题中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表格中的“话剧《黑奴恨》(1961 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等内容看似与中苏关系无关,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思想在文艺中的表现。另外,2010 年全国卷Ⅰ第17 题和2016 年全国卷Ⅰ第31 题也间接考查了中苏关系的历史,2020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借中德关系变化考查中苏关系变化,因此,教师应在一轮复习中对其进行适度重组和重视。

补充“完整”后的新中国对外关系史可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间基本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第二阶段,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后期,中国政府采取“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大力发展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推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有一些历史学者依照内容和目的将新中国的外交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如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美“乒乓外交”属于革命外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的目的是加强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协同与合作,属于发展外交;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符合和谐外交内容。

还有学者把新中国外交分为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确立了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结盟以获得外交依靠,一方面不断打开外交局面;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在守势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实现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谋划外交舞台,呈现外交新局面。

这些分类方式从不同的视角把新中国的外交分析得更加透彻,这正是一轮复习中拓展复习广度、深度和温度的要求。

二、立足历史概念,厘清易错易混知识

本专题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与政治术语关系密切,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突破之法是从历史概念本原出发,厘清易错易混知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一)教材主要概念中的3 个易错易混点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于1972 年,标志是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从此结束了长达20 多年的对抗,但此时双方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中美虽然建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中日关系正常化是 1972 年,标志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中日建交符合双方的利益。

(二)主要隐性概念的3 个易错易混点

1.新中国建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一个国家要与新中国正式建交,外交词语必定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今天的国际共识,也是反击“台独”言行重要的国际法理依据,但在建交程序上,我国可以照顾对方实际,采取灵活态度。

2.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认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便于共同对抗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全面发展了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条约也并没有废除,直到1980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才通过决议,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 年期满后不再延长。正因如此,在20 世纪60 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时,我国还是一个结盟国(与苏联),不能参加这一运动。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之一便为不结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处理,还具有开放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三)可以适当补充的2 个历史概念

1.“两个拳头打人”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末,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中国把20 世纪50 年代的“一边倒”调整为“反帝反修”,即既反美又反苏,“两个拳头打人”。中国顶住了美苏两国的压力,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他们的政治、经济合作。

2.“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

20 世纪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毛泽东提出的“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的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东到西建立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这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018 年全国卷Ⅲ第41 题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三、立足史料实证,将历史能力和核心素养融合于一体

史料实证既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研究历史和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抓手,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思想、技巧和方法,但寻找权威史料,甄别历史真伪却是很多师生亟待提高的板块,一些中国和前苏联解密的官方历史档案和中央电视台的相关纪录片则是多角度审视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而对于如《赫鲁晓夫回忆录》等一般史料则需要甄别真伪,如果不存在价值取向和重大史实问题,也可作为复习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不仅可以将历史板块补充完整,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材料1953 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定》。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从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53 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从国家利益出发,审时度势,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背景是: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创造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朝鲜停战,国际关系缓和。经过这样的分析,师生就能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理解调整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更深入理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伟大之处。

总之,当教师恰到好处地把“遗失”的内容补好后,学生便可比较容易地拓展这一时代的相关信息,对于新中国的阶段特征也能理解得更加深入、仔细,从而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外交历史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新历史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