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历史教材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2020-12-30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考查教材教师

安徽

历年全国卷的历史试题一直在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体现了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时代特色,试题虽灵活性强,却仍根植于现行教材。所以,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教材理应是备考的重要媒介和最好范本。教师需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整合教材,并运用现有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前后贯通——构建时空体系

除使用统编新教材的六省市外,目前多数地区仍使用专题架构式的旧教材,这很容易割裂某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限于篇幅,教材对一定阶段的某些史实缺少足够的说明,这都使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难以得到培育。因此,教师要善于给教材“补白”和“嫁接”,如复习现代中国外交时,教材对新中国成立初期、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都有详尽叙述,但对20 世纪60 年代的外交却并没有进行具体说明;在复习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学生所知道的仅限于国民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等内容,教师若不能拾漏补遗,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便难以呈现在学生脑海之中。

例1.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旨在( )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20 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美国多次在台湾海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我国所面临的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教师在复习中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上史实。在经济方面,与此相呼应的正是“三线建设”,它是自1964 年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它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又如,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时,教师应注意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力求做到古今贯通。除了介绍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的建立、经济大危机时的崩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当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旧体系的瓦解和新体系的建立也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当下国际货币体系仍为牙买加体系,2015 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被称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也直接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二、求同存异——深化历史认识

(一)立足唯物史观

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都明确指出:“(高考)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唯物史观常被视为一种抽象理论,教师在复习中对它的关注远远不够。教材中描述了各类各样的历史现象,大部分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某一范畴才得以发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唯物史观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此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应当被囊括其中。

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例,第一,教师先要阐释清楚其具体内涵,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教材中与此相关的历史现象都列举出来,在笔者的协助下,学生搜集到的知识点有: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的调整、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 世纪70 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和之后的“混合经济”。第三,教师应对各类现象予以具体解释,即说明它们是如何体现唯物史观的。

例2.(2019·全国卷Ⅲ·35)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 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推行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而1981 年推行的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答案为A 项。

又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全国卷试题对前者考查较多,教师需指引学生列举相关的知识点:商鞅变法中的政治制度变革、两宋和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等级观念的松动、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1832 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分析它们各自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

(二)做好历史解释

历年高考真题所呈现的都是新情境、新材料,所以,高考复习虽依赖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例如,在复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时,教材中只提到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其他措施一概没有提及。回顾历史,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刺史制度、制定酌金律、左官律和附益法等。这些措施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其实施的目的相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以上措施,更要说明它们都是服务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例3.(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试题所展示的材料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但材料中朝廷的做法与笔者在复习中所强调的举措有异曲同工之妙。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视角考虑,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属于从经济方面对诸侯国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本题选C 项。

再如,在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兴修、小农经济的发展,还需认识到它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科技、文化的发展等。2018 年全国卷Ⅲ第26 题考查《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2019 年全国卷Ⅱ考查郑国渠、都江堰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两道试题虽然切入点不同,但考查的方向一致,由此可见,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基于教材进行适当补充,做好历史的解释工作。

三、关照现实——渗透核心价值

姜钢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质和核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这表明,当下的高考命题十分重视价值观立意,具体包含制度创新、改革、民主与法制、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家国情怀、“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勤政廉洁、公民担当、契约精神等内容。在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并提出适切性的问题。例如,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笔者向学生提问:

(1)中国共产党所走的是哪一条道路?这说明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之路的?这些体现了怎样的核心价值?

例4.(2019·全国卷Ⅰ·30)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B 项。事实上,毛泽东在该文中所指的内容正是关乎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道路自信”正是其立意所在。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重视训练学生价值观立意的意识。正如孙澱元所言,“价值观立意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意识到,答案也就明朗了”。此处,学生若能联系到“道路自信”这一核心价值,便很容易选出C 项。

又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9 题,题干材料为: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学生若能结合时间信息,判断出该题凸显的核心价值是“理论自信”,便可选出A 项,即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总之,历史教材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要打破教材的体系和逻辑次序以构建立体的时空体系,还要学会整合、补充教材的内容以强化历史认识,更要深挖教材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以渗透国家意志。如此,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夯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必将得到培育。

猜你喜欢

考查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