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情感渗透在古诗文复习备考中的有效应用

2020-12-30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王勃文本素养

安徽 徐 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精准落实语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凸显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应用导向作用。

2019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本展现了贾谊的非凡才能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忠臣良吏的形象符合当下倡导并弘扬的“真善美”这一时代主题。

2019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的是宋朝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主观题要求考生思考作者对许道宁画作的评价。该题既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又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同时也引导考生欣赏“字中画”所独具的含蓄美、淡雅美,培养考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美育的引导、促进考生全面发展,贯彻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高考命题突出情感态度,强调审美鉴赏,让考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文本的情感渗透。在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导向作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指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体悟情、感知美。

一、课内关情

文言文复习中,重要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整理是基础,此外更要关注文中之“情”。刘勰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者因情而发,读文者才会因情而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一起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产生共鸣。

对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散文,可让学生对文言文中所涉人物进行素材整理。这些文章绝大部分都是记录有着美好品德、突出才能的杰出人物,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烛之武,刚毅不屈、沉着勇敢的荆轲,忠肝义胆、骁勇善战的项羽……在系统地整理作文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在文化认同中提升自身素养。识文断字是基础,以文化人更重要。

对于山水游记类散文,除了对自然风物的描绘之外,也包含了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抒情类散文更是文体不一、感情各异。在复习中,师生可以披文入情,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志趣,寻找不同文本的古今通感。

例如,我们可以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赤壁赋》比较阅读。《滕王阁序》的情感变化脉络是:参加宴会的喜悦→兴尽悲来的感伤→穷且益坚的达观;《赤壁赋》的情感变化脉络是:观景之乐→箫声之悲→释怀之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两文之“喜”较易理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和嘉宾,如何不喜?而王勃兴尽悲来的感伤看似突兀,实也常情。“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但兴衰有数,如何不叹?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流露出的感伤也与王勃有共通之感。

王勃在文中亦提及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等人,这些人处“明时”逢“圣主”,却不被重用。王勃与之有同病相怜之叹,亦有自我宽解之意。文本所及人物,亦是素材整理的重要内容。像贾谊,联系课下注释,可了解到他曾被贬长沙,写有《吊屈原赋》;再联系李商隐的《贾生》,可感受到他被汉文帝夜半召见的“荣耀”以及“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失落。同样,冯唐、李广、梁鸿以及后文的宗悫、阮籍都可以做课外延伸。学生积累素材、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高考做知识储备。如果有课内积累,那么2019年高考,考生看到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定倍感亲切。

如果说在“喜”“悲”的交织中看出了古今共有的“人之常情”,那么由“悲”而“达”的境界就是我辈努力的方向了。王勃在明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后,更是表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慕宗悫之长风”的雄心远志;苏轼看彻“变”与“不变”的玄机,一句“而又何羡乎”,便与友人“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如果我们感悟了王勃的坚守和笃定,领略了苏轼的达观和超然,相信在面对人生的磨难和坎坷时,也会多一些从容与淡定。

以“情”为线,纵向梳理、横向比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王勃的奋进、苏轼的睿智中,我们也经历了一场关于境遇、生命的认知洗礼。这也是一种审美熏陶和精神传承的方式!由此可见,同样的文本,教师可以由不同角度切入,关注文本的情感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就呈现在点滴之中。

二、知人明情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下面,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为例,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

“诗圣”杜甫因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被我们熟知。该单元选取了《蜀相》一诗,诗中杜甫借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难成的痛苦之情。因其是诗坛名家,学生对杜甫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其一生仕途不顺、颠沛流离,却时刻保有一份忧国忧民的赤忱之心!

以2019年天津卷第14题为例: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14题第(3)问: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结合诗歌内容,再联系自己平时关于诗人的知识储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再看陶渊明。该单元选取的是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诗前小序有问:“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这是为什么?”此问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思想上矛盾的部分,即渴望有为,却望尘世而却步;想做隐士,却又心有不甘。这样的思想也呈现在高考真题中。

以2018年天津卷第14题为例: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14题第(1)问中A选项: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解析】不是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只是当时更倾向农耕生活。

第(3)问:“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诗歌复习中,应重点关注知名的诗人、词人,大致了解其生平,尤其是重要的人生分界点。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如有关于诗人的注解、介绍,也应重点关注。知人论世明情,是我们理解诗歌、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课外延情

课本之外,平常的阅读也可以渗透情感体悟。语文学习重在培养核心素养。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更要进行课本之外的阅读,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都有提升。

在二轮复习中,笔者带领学生练习过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首散曲通过感慨历史的兴衰,表达了作者看破世情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适意情怀。诗歌上阕感悟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幻梦,转瞬即逝。下阕则写归隐山中的恬淡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表面看都离现在的生活很远,然亦有共鸣之处。

关于朝代兴亡盛衰、英雄得失荣辱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比如引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过世事的沧桑变化,走过尘世的得失荣辱,有人淡然归隐,有人坦然前行……在阅读的联想和比照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观史之兴衰变迁,思己之得失忧乐;看他人之抉择,虑己身之取舍。

有学生认为轰轰烈烈是一种追求,平平淡淡也是一种选择。生活的能力,在不断满足自己、享受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如果不断地迁就,现在的简单容易可能会导致未来的步履维艰。正如有句话说,年轻时必须浓墨重彩,老去时才甘愿素衣简行。关于归隐的阅读与拓展,也是对学生生活认知的丰富。

读书习文,见他人、见众生、见天地,最终见自己。在横向比照、纵向反观中,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见人知己,用生活所感去阅读,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在文字中思考,在品鉴中提升,这是阅读的魅力,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复习过程中,往往会有大量的诗歌阅读训练,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应让学生关注诗文本身。教师可以通过文质兼美的诗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感悟生活。古诗文的学习,读、悟必不可少。遇到好句,或是有所感触的文段,更应让学生主动诵之、背之。

猜你喜欢

王勃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一字千金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