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行文脉络,悟文章主旨
——例谈如何揣摩散文的主题

2020-12-30广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徽墨根河主旨

广西 张 群

分析2015—2019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只有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散文(林徽因《窗子以外》);而在自主命题的省份中,北京卷连续五年考查了散文阅读;天津卷仅有2019年未考查散文阅读;其他省份诸如浙江省、山东省则间歇性地考查散文。2020年高考全国卷会不会考查散文阅读呢?笔者不得而知。但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只有掌握散文这一文体形式的特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文章的内容,中学教材中的散文可分为三类:①写人叙事类散文,如鲁迅的写人散文《藤野先生》,梁实秋的叙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茅盾的状物散文《白杨礼赞》;③议论说理类散文,如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但相对而言,中学教材里的散文内容比较浅显,抒发的情感比较单一,所以学生容易体会并概括主旨。而高考时现代文阅读中的散文内容往往比较繁杂,表达的情感也不再单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内准确地体会并概括散文的主旨并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景、真物,作者借此表达的是真观点,抒发的是真感情。因此,凡是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语句,都能帮助读者体会散文的主旨,而概括散文的主旨也是有不少窍门的。下面,笔者试以高考语文真题为例,浅谈揣摩散文主旨的方法。

一、抓住散文所叙事件的结局,在文中挖掘事因,就能找到主旨

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叙事散文。比如,2016年上海卷考查的熊久红《湖殇》。一般而言,文章标题即是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该散文标题中的“殇”,原指非正常死亡,在文中则指干涸、消失;“湖殇”即湖泊干涸消失。标题交代了湖泊的结局。文章正是记叙了以艾比湖为代表的众多湖泊干涸、消失的事件。那么,湖泊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如果能通过阅读文本找到原因,也就把握了散文的主旨。该文第段有如下语句:“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作者于此处运用假设的口吻,清楚地揭示出湖泊干涸、消失的人为原因。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因此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文章记叙了以艾比湖为代表的众多湖泊干涸、消失的事件,揭示出破坏性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湖泊的干涸、消失,呼吁人们保护并珍爱湖泊,与自然和谐相处。

又如2018年天津卷考查的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首段的末句“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寻找虹关的徽墨。但是“我”为什么要寻找虹关的徽墨?文章在第段直接交代了原因:“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由此可以概括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记叙到虹关寻找徽墨一事,赞美了虹关徽墨历史悠久,是浸润心灵、照耀国学的文化瑰宝;借寻找虹关徽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呼吁人们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

二、抓住标题,有助于把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旨

如果散文的标题直接抒发了情感,那么抓住标题就抓住了主旨。比如2017年北京卷考查的叶梅《根河之恋》。这篇文章对爱恋根河的人物进行了速写,文中有群体(如过去与现在的鄂温克人),有个体(如玛丽亚·索和乌热尔图),记叙了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根河的爱恋。在文中,群像描绘的是鄂温克人过去固守根河进行狩猎生活,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告别山林,在山下新建家园,与根河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情况;而塑造个体人物形象时先描绘了老人玛丽亚·索留在山上与驯鹿生活,不愿离开根河,后描绘了乌热尔图辞去京官重返根河进行文化寻根,用文学著作与摄影作品抒发对根河的爱恋。文章的标题意为“对根河的爱恋”,这正是文章主要抒发的情感。如此看来,标题就是文章中心。

如果散文的标题只是蕴含情感,没有直接表达情感,那么这样的散文往往运用了象征手法,言此喻彼。因此,如果只抓住标题,那么我们抓住的只是散文表层抒发的情感;只有抓住了象征的对象,才能进一步了解散文的深意。比如2017年天津卷考查的朱以撒《挺拔之姿》。文章的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竹子的特质,褒义词“挺拔”则蕴含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而文章也紧紧围绕“挺拔”而写,从不同的角度叙写了竹子的特点:倔强、从容优雅、清俊、孤高、清简、坚韧、争先向上,抒发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但这只是文章的表层情感。文章第④段则直接议论,表明了“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这一看法,由此可以推断文中所描述的竹子的特点就是人的精神象征,可见这篇文章还借竹子来赞美具有竹子般特质的人们。这就是文章的深层旨意。

又如2019年北京卷考查的赵园《北京的“大”与“深”》,文章标题已经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出了北京地域的两大特点,蕴含着对北京城的赞美。但是,这只是表层旨意。文章末段写道:“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那么,北京城还有什么值得访者“期待”的呢?原来北京地域的“大”展现了北京人的安详宁静、大气和包容;北京地域的“深”彰显了北京人安分平和的人生境界以及北京人创造的历史悠久的“京味”文化;北京地域的“与时俱进”正是因为北京人的与时俱进。只有读到这里,读者才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深意!文章用北京城来象征“北京人”,赞美了北京城,更赞美了北京人。

三、抓住过渡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总结前文,“启下”是启迪下文。抓住对上下文具有总结作用的段落,就能迅速厘清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2015年天津卷考查的张抗抗《云和梯田》,文章的第段写道:“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这是对前文描述的春夏秋冬的云和梯田的概括,是总结前文的句子;“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则开启了下文,同时又是下文的总领句。因此,抓住这个过渡段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美了云和梯田一年四季迥然相异又神奇美妙的色彩与风景,更赞美了云和梯田在千年中积淀的农耕文明。

四、抓住散文的总结性语段,有助于概括散文的主旨

总结性语段的位置不外乎文首、文末、文中三个位置。比如2018年北京卷考查的苏童《水缸里的文学》,开篇就表明了文章的主旨:“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这句话表明水缸使“我”产生了文学梦想。文章第②~⑧段,则详尽地讲述了水缸一次次促使“我”产生好奇与想象,最终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又如2015年北京卷考查的苏菲《说起梅花》,文章在末段总结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抓住此段,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在中国人心里,梅花具有骨清魂香的美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在世界上焕发出独异的魅力。

又如2015年福建卷考查的邓琴《纸上故乡》,首段“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和尾段“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两段既互相照应,又点明了主旨:故乡给了“我”特有的温暖,所以“我”思念故乡、热爱故乡、依恋故乡。

再如2015年重庆卷考查的甘建华《甘森的西红柿》,文章第段写道:“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这段文字对全文起到了总结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文章从甘森热泵站联想到柴达木油田的建设,由甘森热泵站的宋代勇、郭光元、甘述文等建设者们联想到造就柴达木油田的三代英雄们,讴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

五、抓住散文运用的对比等重要手法,有助于概括散文的主旨

此方法比较适用于议论说理类散文。比如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的林徽因《窗子以外》就是一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窗外人”与“窗内人”进行对比。其中第②④⑤段重点写“窗外人”——在赶路中停下休息的乡下人、在城市中生活的下层人等,他们过着“周折”“热闹”“紧张”,却有“颜色”、有“声音”、充满了“生的滋味”的生活。第⑥⑦段重点写“窗内人”——“我”与许多时髦的学者,过着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即使走到窗外,也不能深入看到、听到、体会到有“颜色”、有“声音”、充满了“生的滋味”的生活。窗内人已经走到窗外,为什么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呢?因为“我们”仍然活在一个无形的窗子里。如果说“铁纱窗”“玻璃窗”是有形的窗子,能阻碍你深入地去看、去听、去体会窗外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这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那么无形的窗子,则是“窗内人”用“一个提梁的小世界”(意即“窗内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属于人为的自我限定。文章正是通过内容上的层层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窗子内外不同的生活,呼吁知识分子要挣脱人为的自我限定,走进窗外的生活,才能认识、体会到生活的实质!

其实,高考考查的散文一般难以按照内容分类法进行简单的归类。一篇散文的主旨也不见得只集中于某个段落表述。散文的主旨像一件华服上镶嵌的珠片,会随着行文的需要适时散现于某些文段内,比如2016年天津卷考查的彭程《在母语的屋檐下》,文章从第③段起,就陆续针对“母语”进行议论或抒情。在文章的第③段直接点明中心:母语能让我们感知到它的微妙和玄奥;第④⑤⑥⑨段则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母语”的功用,照应第③段的“微妙和玄奥”;第⑩段抒发热爱母语的情感,呼吁人们热爱母语,并指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加深交流。

猜你喜欢

徽墨根河主旨
根河之歌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坠星
我骄傲,我是根河人
主旨演讲
根河知秋
虹关何处落徽墨
潘悦艺术作品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