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

2020-12-29马战平阴智敏魏耕树白丽君刘素香弓显凤杨璞叶李天浩张金虎刘乾生谢晓丽张敏涛王惠琴司东波呼延东陈书存0孙鲁英李红阁柳慧明王志梅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症方药中医医院

马战平,阴智敏,魏耕树,白丽君,李 猛△,刘素香,弓显凤,杨璞叶,李天浩,张金虎,刘乾生,谢晓丽,张敏涛,王惠琴,司东波,呼延东,陈书存0,唐 甦,王 昱,孙鲁英,李红阁,庞 莉,柳慧明,王志梅

1.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3.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21);4.西安市胸科医院(西安710100);5.陕西省传染病医院(西安710068);6.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7.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3);8.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721000);9.陕西省延安市中医医院(延安716000);10.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商洛726000);11.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安康725000);12.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安710006);13.陕西省铜川市中医医院(铜川727000);14.陕西省渭南市中医医院(渭南714000);15.陕西省汉中市中医医院(汉中723000);16.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719000)

本次中医诊疗方案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1]”精神,按照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基于《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的临床验证结果,反复征询全国名中医杨震,国家级师承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曹利平、高洁等专家意见,并经多次电询我省西安、咸阳、延安、安康、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榆林等地市级中医医院部分基层医生,会议讨论,制订本治疗方案。本次治疗方案内容主要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治疗及预防,可供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医师及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的其它医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 V)感染的肺炎是新发现的呼吸系统急性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2]、家族聚集性[3],已在我国湖北省及多个省区流行。关于本病的医学定义、诊断、鉴别诊断等问题,可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4]执行,在此不作赘述。本病属于中医“风瘟”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结合我省气候寒冷干燥及近期观察到的病症特点,制定本方案,各地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本方案不可用于预防)。此方案经“陕西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省级中医药救治专家组”修订,2020年1月31日完成。

1 医学观察期

1.1 无症状

1.1.1 推荐处方:玉屏风散合银翘散加减。

1.1.2 基本方药:生黄芪15 g、炒白术10 g、防风6 g、炙百合30 g、石斛10 g、金银花10 g、连翘30 g、白茅根30 g、桔梗10 g、芦根30 g、生甘草6 g。

1.1.3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 min,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 min,煎煮两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建议连服7~14 d。

1.2 有症状

1.2.1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为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软胶囊)。

1.2.2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为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2 临床治疗期

2.1 轻 症

2.1.1 寒湿束表,热郁津伤

2.1.1.1 主症:发病初期,干咳,低热或高热,乏力,胃脘痞满,或恶寒,或头痛,或呕恶,或咽干咽痛,口微干;舌质淡红,苔薄白略腻,脉浮紧或浮缓。

2.1.1.2 治法:解表化湿,宣肺透热。

2.1.1.3 推荐处方: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2.1.1.4 基本方药:藿香15 g(后下)、苏叶12 g、桔梗15 g、薄荷12 g(后下)、连翘15 g、芦根3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10 g、厚朴10 g、滑石18 g(布包煎)、生甘草10 g。

2.1.1.5 加减:便溏加炒扁豆30 g,炒薏米30 g。

2.1.1.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

2.1.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散、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

2.1.2 风寒袭表,气虚湿滞

2.1.2.1 主症:憎寒壮热、无汗,头项不舒、肢体酸痛,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身困乏力,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

2.1.2.2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1.2.3 推荐处方:人参败毒散加减。

2.1.2.4 基本方药:羌活10 g、独活10 g、柴胡16 g、前胡10 g、川芎10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党参15 g、薄荷12 g(后下)、生姜10 g、粳米30 g、甘草6 g。

2.1.2.5 加减:头项强痛者加葛根10 g。

2.1.2.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

2.1.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热炎宁合剂、四季抗病毒合剂等。

2.1.3 热毒袭肺

2.1.3.1 主症:发热头痛,热势较高,口干咳嗽,咽痛目赤,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2.1.3.2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2.1.3.3 推荐处方: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加减。

2.1.3.4 基本方药:连翘30 g,金银花15 g,桔梗10 g,薄荷9 g(后下),牛蒡子10 g,竹叶10 g,芦根30 g,淡豆豉10 g,麻黄10 g,生石膏30 g(先煎),杏仁10 g,柴胡16 g,生甘草6 g。

2.1.3.5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10 g(后下),芒硝6 g(烊化)。持续高热加丹皮10 g、赤芍15 g。

2.1.3.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2次/d。

2.1.3.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四季抗病毒合剂、热炎宁合剂、银芩胶囊等。

2.1.4 外寒内热

2.1.4.1 主症:高热烦躁,恶寒怕风,身痛无汗,咽痛口干,咯黄黏痰或咳痰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而少津,脉滑数。

2.1.4.2 治法:发汗解表,清肺化痰。

2.1.4.3 推荐处方:大青龙汤合千金苇茎汤[5]加减。

2.1.4.4 基本方药:麻黄10 g、桂枝6 g、杏仁10 g、生石膏45 g(先煎)、芦根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生姜6 g、生薏苡仁30 g、大枣10 g、生甘草6 g。

2.1.4.5 加减:黄黏痰较多加鱼腥草30 g、金荞麦30 g。大便秘结重加生大黄10 g(后下)、芒硝8g(烊化)。

2.1.4.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2次/d。

2.1.4.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热炎宁合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2.2 重 症

2.2.1 热毒壅肺

2.2.1.1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明显,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2.2.1.2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2.2.1.3 推荐处方:麻杏甘石汤合宣白承气汤[6]加减。

2.2.1.4 基本方药:生石膏45 g(先煎)、杏仁9 g、生大黄6 g(后下)、全瓜蒌30 g、炙麻黄6 g、知母10 g、黄芩10 g、芦根30 g、生甘草6 g。

2.2.1.5 加减:持续高热加羚羊角粉0.6 g(分冲)、安宫牛黄丸1丸。腹胀便秘加枳实10 g、厚朴15 g、芒硝6 g(烊化)。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0 g、麦冬30 g、五味子6 g。

2.2.1.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 ml。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2.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热炎宁合剂、四季抗病毒合剂等。

2.2.2 内闭外脱

2.2.2.1 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痰,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2.2.2.2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2.2.2.3 推荐处方:参附汤加减。

2.2.2.4 基本方药:生晒参15 g(先煎另炖)、制附片10 g(先煎)、天冬15 g、麦冬30 g、金银花30 g、生大黄8 g(后下)、水牛角30 g(先煎)、山萸肉15 g、五味子15 g、芦根30 g、生甘草6 g。

2.2.2.5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 ml。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2.2.6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2.3 恢复期

2.3.1 余热未清

2.3.1.1 主症:身热多汗,或有微渴,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虚数。

2.3.1.2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2.3.1.3 推荐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2.3.1.4 基本方药:竹叶10 g、生石膏30 g、姜半夏10 g、麦冬15 g、粳米30 g、太子参10 g、生甘草6g。

2.3.1.5 加减:低热、口渴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青蒿15 g、炙鳖甲30 g(先煎)。

2.3.1.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 ml。

2.3.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生脉冲剂、生脉口服液、参麦饮等。

2.3.2 气阴两虚

2.3.2.1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沉细。

2.3.2.2 治法:益气养阴。

2.3.2.3 推荐处方:麦味补中益气汤[7]加减。

2.3.2.4 基本方药:太子参15 g、麦冬30 g、五味子6 g、生黄芪15 g、炒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北沙参15 g、杏仁10 g、炙枇杷叶15 g、炙百合30 g、炙甘草6 g。

2.3.2.5 加减:低热、口渴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2.3.2.6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2次/d;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 ml。

2.3.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生脉散冲剂、生脉口服液、参麦饮等。

猜你喜欢

主症方药中医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