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两个五读”

2020-12-29陈华忠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轴对称教材内容例题

陈华忠(特级教师)

一、认真研读,读懂教材的“五个方面”

认真研读,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要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弄清教材内容体系和结构特点,领悟教材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熟练地使用教材、驾驭教材。

1.读懂主题图与插图。

主题图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目的是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图、动物图、自然景观图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读懂教材的“主题图”呢?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再次,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插图,图中画了几个小朋友在用不同的立体图形作为模具画平面图形,它的编排意图有两点:一是以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体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理念。这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我们小的时候就喜欢做这样的游戏,而且这一活动容易组织开展,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数学知识。二是内容的展开着重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平面图形是从立体图形的面上剥离下来的,真正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读透例题的地位和作用。

例题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首先,应该读懂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要读懂情境图;再次,要读懂例题中的对话;最后,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例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读出例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其实包含了两条线,即明线和暗线:明线即显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隐性知识即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节课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

3.读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

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懂教材中的习题,关键要读懂教材的内容与层次。

首先,教师要将习题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习题的功能和教学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理清习题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完全匹配,主要起巩固新知的作用;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逆思考等方面变化,起到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三是发展题,如探索实践题、发展提高题、思维开拓题等,起到促进学生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等作用。教师研读教材时要理清三类习题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如理解变式题“变”在哪里,拓展题“拓展点”是什么等,还要思考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有目的、有顺序地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再次,还要琢磨习题中蕴涵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透过习题的练习功能看到习题的学习功能,从而将习题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价值。

4.读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教学用书上对教材进行了详细说明,没有必要再花许多时间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但是,教师必须明确用教材“教”≠“教”教材。所以,解读教材时要明确重难点与把握关键点。

(1)突出重点。

确立教学重点,要注意“三看”:

①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②看教材的难易程度。

③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2)突破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难点形成的原因有: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准备不足、教材内容难以理解或过于抽象、教师教法不当。突破难点的方法:阶梯法(分散难点)、具象法(将内容具体化与形象化)、调整法。

(3)把握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过程中对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把握关键的具体方法:研读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和内在联系——理出知识的逻辑体系——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

5.读明“提示语、旁注”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中常有指明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和指明关键知识的旁注,通过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来向大家提问。如“哦,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怎样数比较快?”“还可以怎样分?”“你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提示语或旁注,有的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是对学习难点进行点拨,有的是引导学生对结论、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教材中还经常会有一些“留白”,为学生的学习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这些提示语或“留白”,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提示,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二、认真研读,读出教材的“五个什么”

研读教材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前者关于教学内容,后者关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服务于教学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目标,目标是首要的;“怎么教”是技术,技术是无穷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要解读教材,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教材呈现“有什么”。

“有什么”,是教师读懂教材的第一步,即了解“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呈现,清楚教材组织内容的基本线索”,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教什么”。如果说教材是有关知识体系的精华,编者已经把它变薄,那么研读教材时应把它读厚,要反复揣摩教材中每幅插图、每句话、每道习题,甚至每个词语或符号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力争达到读透教材。一般而言,教师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是读懂教材情境,一般教材在呈现内容时,往往是以主题图的方式呈现,教师要分析主题情境中的信息,寻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要读懂主要的知识要点,尤其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些知识点是构成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的主要线索,不要忽视对于习题的分析,要善于理解教材中习题编排的功能目标与层次,促进学生理解;最后,要基于知识点的理解,清晰教材内容的教学线索,即教材为学习提供的基本活动方式及学习方式,知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的基本流程。

2.明确教材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是指教师要从具体内容中明确数学知识的数学实质,把握内涵,服务于教学。结合教材呈现内容,一方面要读出教材呈现知识的类型及提供的现实场景;另一方面要读出数学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过程。通过这样研读,既能透过具体知识点,形成对小学数学知识整体系统的认识,又能结合素材或相关知识、经验,分析这一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在解读教材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理解数学内容的内涵与本质,不是简单地从“量”与“形”分析,而是在较为丰富的认识层面上,拓展并完善至其内涵与外延,教师的教学要立足学生认知,形成点状突破下的整体认识。

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现图形相似原理;“简易方程”体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周长、面积、体积概念”是单位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累加,等等。只有教师理清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为学生的动态生成的学习活动,提供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从而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3.理解教材编排“为什么”。

“为什么”,是教师在认真解读教材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例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呈现的内容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从学生认知学习心理的视角,分析学生在理解这个教材内容中会出现哪些障碍,学习上会有哪些困难,会在何处?这都是在清楚“为什么”之后,教师需要在备课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即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我们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密。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这样,教学就会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着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4.懂得教材立意“想什么”。

“想什么”,是指教材内容背后的思考,教材编排、教学过程要体现怎样的逻辑线索,也就是要“读”出内容素材背后所呈现的思维方式,以利于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一类问题的共同认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蹲下身来,从学生角度来思考,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与体验。

如“乘法分配律”的教材解读,表面上只有一个例题,通过两种购买方法的比较得出乘法分配律。显然,由于过程静态,学生仅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并不能真正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完整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素材(例题)所承载的除了运算律这一知识之外,在思维方式上与之前其他运算律研究路径是一致的。为此,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类比思维,在难点处指导、点拨,放手让学生在素材内容解决的基础上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建模的过程,由扶到放,在应用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将教材内容动态化,让静态的数学结果呈现,转变为学生可体验、可操作的学习活动和观察分析、类比迁移应用理解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实现内容与方法的共同建构。

5.理清教材使用“补什么”。

“补什么”,往往是教师感兴趣的,即研读教材除了关注例题外,与教材相关的素材也应纳入教材整体解读体系中。教师要关注与素材内容相关的教辅材料,这些教辅材料体现了知识要点的概念外延,有利于数学概念的拓展建构。教辅材料的阅读可以增加教师对内容素材的深入理解,了解与内容相关的现实联系与意义,从更为广阔的意义层面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认识小数”教材解读,通过阅读教学建议,理解小数即十进分数的原理,教学中就可以适度突破小数的单一形式,帮助学生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实现小数、分数、整数的整体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教师还需要借助对练习编排的分析,更为直接地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教学的指引,让学生在过程参与中解决,在思辨中发现与理解。

猜你喜欢

轴对称教材内容例题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轴对称》巩固练习
“轴对称”复习点睛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