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9汪爱田

医药前沿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口角熏洗面瘫

汪爱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肌瘫痪的病症,与患者自身受寒、病毒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说话漏风等,患者的味觉和听觉也可能会受到影响[1]。在临床中主要以针灸、中药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使患者恢复其神经功能,利用针灸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进而达到相关的治疗目的,刺激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较正常的面部状态,改善患者的面瘫病症,缓解其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此研究分析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为目的而展开,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针灸科在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平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 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龄为20~66 岁,平均年龄为(34.4±10.1)岁,病程为1d ~1 月,平均病程(5.2±3.2)d。观察组25 例,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为17 ~65 岁,平均年龄为(34.7±10.2)岁,病程1d ~1 月,平均病程(5.3±3.1)d。研究选择的所有患者均自愿签字同意,并自愿纳入此次实验中,同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对两组身体素质、年龄等基础资料通过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后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诊断标准,皆为周围性面瘫患者。

排出标准:(1)患者有肿瘤疾病;(2)带状疱疹、细菌感染者;(3)创伤类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主穴取合谷、太冲、翳风、阳白、攒竹、四白、下关、地仓、颊车、迎香,除合谷双侧取穴外其余穴位均取患侧,配穴随证加减。初期(发病7d 内)轻浅刺激,中后期可透刺,风寒性加灸翳风,30min/次,以上治疗1 次/日,10d 为1 个疗程。

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进行治疗。中药熏洗采用防风汤,药物组成:防风10g,羌活10g,川芎15g,地龙8g,当归15g,鸡血藤18g,艾叶10g。水煎取汁1000ml,对面部进行熏洗,早晚各1 次,10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临床疗效可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若疗效为痊愈则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其生活状态基本恢复正常,即能正常进行交谈与饮食摄入;显效则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虽仍有轻微症状,但其生活状态基本恢复正常,即能正常进行交谈与饮食摄入;有效则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且其生活状态仍会受此病症的影响,即患者不能较正常地进行交谈与饮食摄入;无效则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其生活状态仍受到较大影响,即患者不能正常地进行交谈与饮食摄入。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2)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所需的恢复时间,即统计患者经治疗后在10d 内、20d 内、20d 以上这3 个时间段中恢复正常面部状态的人数,以分析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3)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本研究通过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对比,以分析此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中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差异显著(χ2=3.94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者在10d 内共有7 例恢复,对照组有1 例恢复,观察组人数多于对照组人数,在20d 内,观察组有15 例恢复,对照组有8 例恢复。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对比[n(%)]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为(10.45±3.21)分,对照组为(16.34±3.65)分,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观察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明显比对照组恢复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18.89±6.15 10.45±3.21对照组 25 18.98±6.23 16.34±3.65 t-0.051 6.059 P-0.959 0.00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是因为风寒之邪侵犯面部,造成面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面神经缺血、水肿麻痹引起面瘫,患者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病变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有听觉改变,舌前2/3 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2],甚至可能留下面肌痉挛、倒错症等后遗症。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的差异,此病容易治愈并且年轻人的治愈率较高[3-4]。

一般情况下,此病症主要采用药物、针灸理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利用针灸治疗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使周围性面瘫患者可以使局部的血液得以循环,消除水肿以及炎症现象,恢复面神经功能,早期以祛风通络为主,针刺以轻浅刺激,针灸辅以艾灸,防止面神经受损加重[5-6]。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对患者进行治疗进一步加强了祛风通络的作用,使患者恢复的更快。其中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对患者的合谷、太冲、翳风、阳白、攒竹、四白、下关、地仓、颊车、迎香这几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合谷穴通调头面之经络,经此穴位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角歪斜之症;太冲、下关、地仓、颊车则有通络止痛、通利关窍、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之效;翳风有聪耳通窍之效;四白、阳白有祛风明目、清头明目之效;攒竹有吸热生气之效;迎香有通利鼻窍之效。经这几个穴位的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疏通其面部的经脉,帮助患者恢复较正常的面部状态。而中药熏洗则主要通过防风、羌活、川芎、地龙、当归、鸡血藤、艾叶这几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对针灸治疗行辅助治疗之效,此药方中防风、羌活、艾叶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痛、散寒止痛之效,川芎、当归、鸡血藤有活血行气、补血活血之效,地龙有通络利尿之效。在针灸治疗后通过此药方的中药熏洗治疗方式,能帮助患者保持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之效,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面部功能作用,改善其面部神经功能。本研究的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此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康复。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口角熏洗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