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及区域差异

2020-12-28辛大楞李建萍吴传琦

商业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城市信息化

辛大楞 李建萍 吴传琦

内容提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信息化的减贫效应机制,进而采用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信息化农村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显著降低了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但是这种减贫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具体来看,信息化对东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并不明显,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较为显著,对中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最为强烈。因此,要加大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产业的创新支持,尤其注重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支持信息化发展方面应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的减贫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减贫效应;城市;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10-0127-07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适应性措施逐步颁布实施,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有效发挥信息化的减贫作用、助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信息化为研究切入点,以减少农村贫困为研究重点和落脚点,采用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信息化、贫困水平等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探讨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分析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农村贫困的影响,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性。

一、信息化减贫效应的机制分析

信息化的提升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首先,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减少了农村贫困[1-4]。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会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进而带动农村的减贫。其次,信息化可以通过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企业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和贫困水平。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其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提升了农村的全要素生产率[5],从而带动农业发展并减少农村贫困。第三,信息化可以带动普惠金融发展,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农民的信贷约束、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等多种途径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6]。即信息化可以通过影响农村金融结构进而影响到农村贫困水平。第四,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减少农村的贫困水平。具体来说,农村地区国际互联网的接入、移动电话等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有助于农村居民通过浏览互联网、APP平台等方式来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付诸实践,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最终提高了人力资本价值和收入水平,减少了贫困。第五,信息化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并助推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电商、跨境电商迅猛发展,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减贫。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等现代信息设备的使用来与外界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劳动供求信息,从而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自然可以带来工作的转换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7]。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提升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减少了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H1:信息化水平与农村贫困有着密切关联,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

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8],这种发展差异很可能导致信息化的减贫效应存在着區域异质性。相关的研究也发现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异质性[9-10]。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较为发达、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中部、西部地区。就贫困率而言,东部地区的总体贫困率远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提升所带来减贫的边际效应可能相对较为弱。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发展较为落后、农村的贫困率也较高,通过提升信息化所带来的减贫效应可能会较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H2: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相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更为明显。

二、实证策略及结果分析

(一)实证策略

1.计量模型。为了实证检验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本文将计量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

Povertyit=β0+β1ICTit+γ′Xit+μi+ξit

其中,i为个体即城市,t为时间年份。Poverty为农村贫困水平变量。参照赵磊等(2018)[11]的研究,并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了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即用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贫困水平。该系数取值越大说明农村居民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大,则其贫困水平就越高。μ为不随时间发生改变的个体(城市)固定效应,ξ为方程的随机误差项。此外,信息化(ICT)的衡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参照张敏和马泽昊(2013)[12]的做法,本文分别采用了移动电话普及(Mobile)和互联网用户普及(Internet)来衡量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其中,移动电话普及采用移动电话用户数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互联网用户普及采用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除此之外,参照以往的研究,本文还控制了可能会影响农村贫困水平的其他变量(包含在了模型中的变量集合X中),这些变量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持(Gov),用财政涉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率(Urban),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13],所以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也控制了这个变量;教育水平(Educ),度量了地区的人力资本发展程度,用每万人拥有的高校教师数来衡量;基础设施(Infras),用每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来表示;农业发展水平(AgriDev),用每万人拥有的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来表示。

从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中不难看出结论与中部地区类似,信息化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减少贫困,如表6所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贫困的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重点服务对象。从回归结果中不难看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能够显著降低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但这种减贫效应比中部地区略低。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本水平也较低,甚至处在三个地区的最低水平,当地农村居民在衣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加之信息化的固有普及率较低,其信息化的减贫效应要低于中部地区。控制变量方面,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因而政府涉农支出、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水平均对农村贫困产生了显著的降低效应。总之,信息化的减贫效应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减贫效应尤为明显,这样验证了研究假设H2。

四、稳健性分析

通过GMM估计方法和2SLS方法重新进行估计,以检验前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使用一步系统GMM和两步系统GMM进行了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Mobile的系数显著为负,而从模型3和模型4中可以看到,Internet的系数也显著为负值。因此,移动电话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农村的贫困水平。

参考孙早和刘李华(2018)[16]的做法,本文采用了滞后一期的Mobile和Internet变量作为当期Mobile变量和Internet变量的工具变量,并采用2SLS重新进行了估计。同时,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衡量金融危机的虚拟变量FinCrisis,该变量在2008年及以后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到,在模型1中,Mobile的系数为负,而且非常显著。这说明移动电话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农村地区贫困。控制更多因素之后,Mobile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值,如模型2所示。模型3中的结果也显示国际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显著地减少了农村的贫困。模型4中控制了更多变量后虽然Internet的系数并不显著,但是仍然为负值。

总之,通过采用GMM估计方法,以及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和使用2SLS方法重新进行估计后,实证结果仍然显示信息化的提升显著减少了农村地区的贫困水平,這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信息化减贫效应的地区异质性。从理论机制上来看,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企业技术进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及扩大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等多种途径减少农村地区的减贫。来自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的实证结果也表明,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即随着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贫困得到了显著降低。而分区域来看,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存在明显地区异质性。信息化对于中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最强,其次为西部地区,但是信息化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并不明显。此外,政府涉农财政资金支持、城镇化率的提升、教育水平等因素对于减少农村贫困也有着显著作用。通过采用GMM估计方法和2SLS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大信息和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创新支持,尤其注重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将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宣传推广到农村地区。在产业层面,应加大信息通讯产业的研发投入,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产业当中,并进一步带到农村地区,比如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技术,并在家家户户安装电脑设备、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等。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应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并随之投入到农业生产和设备更新当中,使得信息化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在支持信息化发展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支持。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信息化的农村减贫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东部地区则并不显著。鉴于此,在促进信息化减贫效应的同时,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减贫效应。

再者,加快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从本文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减贫效应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区域间城乡融合发展便成为必然要求,应将城镇先进信息技术带到农村地区,同时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和农村“互通互联”,使城乡共享现代科技成果,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减少农村贫困。

最后,从实证结果来看,地方政府涉农支出的增加、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以及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减少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因此,地方政府还应加大涉农支出的财政支持力度,包括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补贴支持。此外,加强农村地区培训力度、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现代社会严重不匹配。加之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农村地区留守的基本是自身素质较低的劳动力群体。因而信息化进入农村就需要农村居民逐渐适应并接受。因此,农村地区应适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让农村居民了解更多现代技术和信息知识。在提升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同时,使其能够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此外,加速推进城市化,从微观层面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素质水平,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总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因此,政府还应加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并着重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进而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本文划分的东部地区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省份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省份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

参考文献:

[1] Gao Y Y., Zang L Z., Sun J. Does Computer Penetration Increase Farmers Lncome?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in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8, 42(5):345-360.

[2] Colecchia A., Schreyer P. I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 Is the United States a Unique Ca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ne OEC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2, 5(2):408-442.

[3] Niebel, T. ICT and Economic Growth - Comparing Developing, Emerg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 2014, 104: 197-211.

[4] Cheng C Y., Chien M S., Lee C C. ICT Diffus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Cross-country Analysis[J].Economic Modelling, 2020.

[5] 朱秋博,白軍飞,彭超,等. 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9(4):22-40.

[6] 刘宏霞,汪慧玲,谢宗棠. 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与西部地区减贫效应分析——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51-57.

[7] 刘月娜, 王静. 信息化对农村家庭经济的正负效应[J].人民论坛, 2018(31):54-55.

[8] 丁疆辉,刘卫东,吴建民.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态势及其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0(10):1693-1699.

[9] 王铮,庞丽,腾丽,等. 信息化与省域经济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35-39.

[10]姜涛,任荣明,袁象. 我国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区域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6):120-125.

[11]赵磊, 方成, 毛聪玲. 旅游业与贫困减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 2018(5):13-25.

[12]张敏,马泽昊. 信息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政研究,2013(8):39-42.

[13]Xin, D L., Zhang Y Y. Threshold Effect of OFDI on Chinas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258.

[14]蔡昉, 王美艳, 曲玥. 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9(8):5-16.

[15]李梅, 柳士昌.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 2012(1):21-32,66.

[16]孙早,刘李华. 信息化提高了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中国1979-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5):5-18.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ata of 273 Prefectural-level Cities in China

XIN Da-leng1, LI Jian-ping1, WU Chuan-q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China; 2. Social and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e 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the paper. Then, the paper tests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by using unbalanced panel data of 273 prefecture-level cities,and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z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poverty levels in rural area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Specifically,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zation is not obvious in the eastern region,i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western region,while is the strong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novation support in industries such a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upport for rural areas; certain policies suppor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so as to maximiz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urban; regional difference

(责任编辑:关立新)

收稿日期:2020-06-30

作者简介:辛大楞(1986-),男,山东安丘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李建萍(197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国际贸易;吴传琦(1992-),男,山东潍坊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就业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 18CJL037;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团队(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9RWE015。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城市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