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与孔子人生经历比较研究

2020-12-28吴顺利

丝路视野 2020年28期
关键词:孟子比较孔子

吴顺利

摘 要:孟子和孔子在人生经历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两人同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幼年丧父、深受母亲影响,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志在圣贤,中年周游列国希望实现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却不见用,晚年回乡授徒著书传播儒家思想。两人相近的人生经历,对他们思想上的一脉相承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孟子 孔子 比较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孟子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儒家思想承上启下的人物。两人思想上的一脉相承,笔者认为,与他们在人生经历上的高度相似不无关系。

一、孟子与孔子人生经历比较

(一)出生比较——贵族之后,家道中落

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是商王的后人,姓子,孔是其氏。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相传有一年春分,简狄在郊外祈祝祷,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简狄无意中吞吃了燕卵怀孕生下契。契长大后,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因契是其母吞食玄鸟之“子”而生的,所以舜就赐予契姓“子”。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邹国是鲁国旁的一个小国,今山东邹城市。现在还有孟庙、孟府、孟林。孟子的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各种推断。据《孟子年表》记载,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周王的后人,姓姬,孟是他的氏。史料记载,周公姬旦被武王封在鲁,今曲阜。鲁国第二位国君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鲁庄公,其余三个封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就是《论语》里提到的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子就是孟孙氏这一分支的后裔。他本人出生于士阶层,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二)幼年比较——早年丧父,深受母亲影响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移居曲阜阙里,生活非常辛苦,所以他在《论语》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虽然家境不好,但孔母仍要求孔子读书识字做一个懂礼教、有学问的人。在母亲教导下,孔丘好学不倦。幼年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孔母性情温柔贤淑,对孔子形成温暖、含蓄雍容、充满生机的性格影响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很小即丧父,家境贫寒,孟母将其抚养长大。孟母刚毅果敢,同样影响了孟子的性格——炽热、刚毅果敢,充满自信。东汉的《列女传》记录了孟母断织的故事。小时候孟子跟随先生读书,一天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孟子逃学回来很生气,拿起刀将正在织的布砍断,孟子十分惶恐,一下子跪在地上问母亲什么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的学业就像我织布,一丝丝积累起来才能成寸,一寸寸积累起来才能成尺,尺寸积累不止,才能成丈匹。你现在求学做圣贤,而半途回来,正如我织布还没织成就将其砍断一样。孟子听后,很是惭愧,从此发愤勤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可见,孟母的性格不但对孟子的性格有很大影响,其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青少年比较——刻苦学习,志在圣贤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探究人生大道。《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毕生的志向是学周公制礼作乐,以重建周代的礼乐制度,通过这套制度规范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和内心。他非常好学,史料记载,孔子向老聃问礼,向苌弘访乐,向郯子问官,向师襄学琴,只要他人身上有善言善行,孔子都会向其学习。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状况,更加坚定了志向。

孟子少年时有孟母的严格教育,后来又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矣”,将孔子作为自己毕生学习的榜样。

(四)中年比较——周游列国而不见用

孔子54~68岁期间,和弟子一起周游列国,试图实现其政治理想。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在匡、宋、蒲等地,还多次遇险,几乎丧命——孔子在去楚国的路上,陈、蔡大夫害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断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在匡地被误认为是匡人的仇人阳虎,差点被杀死。但孔子始终认为自己身上有天命,这些困难是阻碍不了他的。孔子被匡人围困时说:文王已经死了,但中华文化不都还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断绝我们的文化,我就不可能继承这个文化;如果上天不让文化断绝,要让它继承下去,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认为的“天命”,就是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大道。他觉得他就是上天派来传承中国文化的,既然他是中国的文化传承人,匡人必然不能伤害他。

孟子在通晓孔道之后,45岁之前,也带着弟子去周游列国,长达二十几年。因为他当时名声很大,所以出行时声势浩大,《孟子》记载,孟子在齐,齐宣王任他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所到之处,都能受到礼遇,甚至有国君在30里外迎接他,还赠给他很多财宝。但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采用——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魏国,梁惠王不但不认同他的话,反而认为他的主张迂腐,不符合实际。其实大家之所以礼遇孟子,只是想利用孟子装点门面,一方面证明自己有实力,同时又可借此打上“仁德”的旗号,但实际上并不真正认同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有强烈的天命意识。《孟子》记载,孟子到鲁国,鲁平公想去见孟子,宠臣臧仓劝阻了他。孟子的弟子乐正子将这事告诉了孟子,孟子知道后说:“我能不能被鲁君信用,是天意。姓臧的小子怎么能使我不被鲁君信用呢?”

(五)晚年比较——回到故乡,著书授徒

孔子周游列国,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于68岁返回鲁国,73岁去世。期间,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先后去世,又经历西狩获麟等事件,精神和情感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尽管如此,他仍然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傳,三年完成了对六经的整理。同时,孔子致力于教育,授徒讲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子路、曾参等。

孟子在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后,60多岁回到家乡,和孔子一样,从事教育和著述,直到84岁去世。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赵岐《孟子注疏》列孟子弟子十五人,学于孟子者四人,凡十九人,著名的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等。孟子晚年著书立传,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并与弟子写成《孟子》一书,共11篇,现存7篇。

二、孟子与孔子经历相似性对其思想学说的影响比较

通过上述五个阶段的比较,可以看到,孟子的人生经历和孔子有高度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对他们的思想学说的一体性和承继性有很大影响。

孔子和孟子没落的贵族家庭出身,让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春秋战国乱世中人民生活的痛苦,成为他们日后构建仁爱学说、仁政思想等的重要动机来源;而这种家庭背景,也使他们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孔子和孟子的两位优秀的母亲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引导其走上圣贤之路的重要因素。

孔子和孟子青少年时期的努力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了他们扎实的思想研究基础,并使他们树立了“志在圣贤”的坚定信念。

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的经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为日后著书立说做了重要的积累。

孔子和孟子晚年授徒著书,是使自己的思想学说得以总结、继承、传播的重要经历。孔子通过这些活动,创立了儒家学派;而孟子通过这些活动,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参考文献

[1]钱穆.四书释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李学勤.孟子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孟子比较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磨刀不误砍柴工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