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Vlog在主流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28关欣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短视频

关欣

摘  要  媒介生态深度融合的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积极探索传播新样态重塑品牌,在守正创新坚持舆论导向的同时,布局场景化、人格化、灵活化的主流话语传播路径。Vlog的应用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智媒时代技术发展驱使下破圈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分析了Vlog与短视频和第一人称纪录片的重合属性,研究其在主流话语传播中的应用路径,即主要表现在内容策略、叙事模式、传播路径方面的创新,继而提出Vlog在为主流媒体传播赋能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反思与前瞻。

关键词  Vlog;主流媒体;短视频;第一人称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4-0013-02

1  Vlog的发展衍变与本质特征

1.1  视觉文化驱动的发展逻辑

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又称视频日志,兴起于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它具有原图文网络日志中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双向互动的社交性质,用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事件。可将Vlog视为传统日记的自我传播形态从纸质的物理媒介逐渐转移到电子化媒介之上。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私人文本与公共领域的边界逐渐消解,大众倾向于利用视觉叙述形式来公开表露自我,公开分享的视觉博客提供了创作者构建社交关系的媒介,可以将个体情绪和自身经历感知等内在社会化产物嵌套进公共影像中。这种主动式的人际互动,使视频博客成为个体需求与公共需求的公约数,具有了公共传播的功能。

1.2  外在属性:短视频形态的外延

短视频与Vlog的关系可以视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基于时间维度、内容維度和价值维度分析,Vlog是为短视频的分支和外延。在时间维度上,短视频一般以秒计时,“抖音”15秒,“微信小视频”15秒,数秒内以期达到受众视觉刺激阈值,而Vlog在一定范围内拉伸了短视频的时长,多为四到十分钟左右,对于时间的补偿使视频日志内容呈现更多的思想性;在内容上,Vlog注重分享性和叙事性,降低了短视频的表演意味,内容窄化并深耕于擅长的垂直领域;在价值维度上,由于Vlog从短视频中泛滥的低俗化、审丑化内容偏好转向注重个人精神气质、叙事生活化的传播语态,使Vlog延伸了短视频的媒体属性发展向强社交属性。受众在观看视频中寻求自己情绪状态、个人想法与创作者的共情归属,从而引发拟社会关系中的良性互动。

1.3  内在属性: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特征

第一人称纪录片又被称作“私纪录片”或“日记电影”。第一人称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叙事过程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声音,并以第一人称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中,是一种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Vlog的形式与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特质高度重合:具有明显的私人化倾向,影像表达往往含有创作者外化的主观思想、自我诉求和情感表露,通过碎片化、生活化的叙事,口语化的视听语言,成为了创作者的思维展示媒介。但对于第一人称纪录片中自我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相对宽容许多,同时允许含有更暴露的个人存在和精准地传递个体思想,但内容未经筛选整合的,未去“人格化”的Vlog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在这种形似主观的非正式纪录片的Vlog中私人领域和公共区域的界限被模糊,其内在属性与第一人称纪录片特征高度重合。

2  主流话语的传播新形式

2.1  内容策略:严肃内容的软着陆

受到新媒体技术不断冲击和重塑着媒介生态格局的影响,主流媒体话语传播面对传播权分散和内容影响力式微的困境,主流媒体vlog的应用试水是作为传统专业内容生产机构“跨界”的重要举措。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向社会化新闻生产转型”[2],“Vlog+新闻”的独特社交属性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固有的刻板印象,同时拓宽了传播内容,不同于严肃的语态和叙事风格,填充了传统新闻报道中不可见的“后台”元素部分。例如在康辉拍摄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更加丰富多元,从会前准备的行李箱必备品、公务护照到卫兵穿着,采用康辉的亲历视角,和普通vlogger一样边拍边聊的对话式语态,创新表达语态的网络化和亲民化,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受众与现场新闻的距离感。

2.2  叙事模式:体验型视角的共情效果

全民影像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Vlog的本意即记录和分享个人生活,是个体意识表达和社会参与的空间场域,第一人称“我叙事”营造体验感与沉浸感,产生的在场效应的真实效果具有强视觉说服力。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梅罗维茨进一步提出网络环境提供了名人展演的“中区系统”。在极少数人能接触进入到的两会现场,通过记者拍摄Vlog的形式展示真实两会工作状态,受众可以跟随创作者营造的“中区地带”参观直播厅,记者会前准备、围观开选题会等以往“前台展示”中见不到的“后台”部分,营造了与新闻人物“平视”的状态,两会报道在视频中显得更加亲民。

2.3  传播路径:创作主体多元聚合与跨平台协同传播矩阵

传统主流和权威媒体发挥对资源的整合力与信息的把控力优势,提出公共议题,新媒体捕捉到热点话题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直接记录新闻现场的不同散点切面。传统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联动,在信息传播的黄金时间点,以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高信息处理效率整合了碎片化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素材。如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展示真实武汉情况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创作者正是由传统媒体与社会个体共同组成的。主流媒体携手商业视听平台和自媒体,全景式书写人民共同战“疫”的历程,聚合了平民化碎片化的影像。

传播渠道的相融,有利于构建有效的协同传播矩阵,战“疫”Vlog以“台网联动”的形式,借助各新闻客户端以及抖音等第三方视频平台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多级裂变式传播。同时在Vlog社交属性的加持下,扩大了信息到达率与影响力。在“人人都是传声筒”并且社交平台为受众提供互动空间的作用下,战“疫”Vlog传播效果长尾化,用户的转发和评价等方式延长了传播节奏,产生共情反应的用户持续下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vlogger进行相关主题的创作。

3  视频博客在主流话语传播中的思考

清晰关注焦点回归新闻重心,构建全媒体团队协同发展。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新闻生产机构,在报道中加入Vlog形式,打破了新闻的传统模式,本身重大时政新闻的属性是理性庄重的,但在同类时政报道Vlog纷纷出现之后,呈现出了作品之间同质化的傾向,内容重点偏向“花絮”的性质,跟随记者的视角模糊了新闻事件原本的焦点。亟待构建全媒体团队协调Vlog与专业报道之间的平衡,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更迅速的优势,在自建新媒体平台或联动传播的平台展示新闻第一现场,完善报道链条,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和报道品质。

引导受众自我议程设置,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的网络意见领袖。在这种凝缩了公共空间的视频博客中,一旦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粉丝规模积累达到质变时,创作者经过群体赋权成为该群体的意见领袖。当意见领袖设置某一议题后,群体会自发选择追随、支持和强化,形成热点。而媒介融合语境下议程设置逐渐由自上而下的传统媒体主导的议程设置演变为自下而上的网民自我设置和选择[3]。移动媒介的便携性使人人都可能担任“前线记者”的角色,例如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很多第一信息源需要依赖身处第一现场的受众,UGC成为Vlog拍摄的主力军,因此,基于意见领袖角色的重要性要求,应该培养正向价值导向的网络意见领袖。

4  结语

主流话语传播中的Vlog应用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编码尝试,多维度视角立体化的传递主流话语,同时传播渠道多元化,MCN机构使vlogger们进一步获得了从自我传播到影片人际传播的自由,丰富了用户的互动程度和话题的多元程度。主流媒体在使用Vlog作为载体进行话语传播时运用议程设置引导热点话题,凝聚了社会共识,促进了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融建设。

参考文献

[1]钱艺.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6(2):185.

[2]马雯.论融媒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再构建[J].中国报业,2018(9):65.

[3]刘烨.探析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新变化[J].传媒论坛,2019(15):85.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