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识别防范研究

2020-12-28金贇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金贇

摘要:财务信息作为分析判断企业质量的最重要途径,是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投资价值的几乎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对财务进行粉饰造假的风险,本文通过对财务粉饰造假现状、危害、原因及手段的分析,对识别、防范此类风险的方法做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投行业务;风险管理;识别研究

一、财务粉饰与造假的现状及危害

财务粉饰与造假的危害。

财务粉饰与造假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失真,严重的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判断和使用,并最终妨碍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有效决策,因此对投资者、企业本身和资本市场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危害。

1.投资者

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在决策时对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依赖度高,而虚假的报表会误导投资者。

2.企业自身

財务粉饰与造假会绑架企业正常经营,使其陷入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企业自身的发展、生存岌岌可危,信誉沦丧,甚至因被监管部门惩处,最终面临退市、破产等局面。

3.投行和资本市场

财务粉饰与造假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丧失信心。投行因失去公信力、遭受处罚、惩戒遭受损失。同时,资本市场的地位降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大大削弱,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鉴于上述种种财务粉饰与造假造成的危害,识别、防范财务粉饰与造假迫在眉睫,而识别、防范的前提就是先分析其成因。

二、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

1.利用公开资料

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直接、及时地获取详尽的一手资料、数据,但是可以通过查阅企业年报等公开资料并辅以一定的分析来发现蛛丝马迹。因此,利用公开资料是一项非常有效、也是最基本的识别方法。下面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利用公开资料识别造假的方法。

(1)案例一——H集团分步投资实现合并

通过查询公开披露的年报,H公司2015年到2017年利润逐年攀升,在2015年、2016年进行了一项特殊交易。通过梳理特殊交易事项的时点及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可以判断存在操纵利润的较大可能。

据公开信息,H集团于2015年8月将旗下的D业务以近乎为零的低价出售给S公司,并于2015年12月收购S公司30%的股权,之后又于2016年7月购S公司40%的股权。

由于两次收购S公司股权的对价差异交叉,S公司的估值在在短短7个月内从5?000万元飙升到15?000万元,H集团于2016年对第一次投资按第二次投资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额外确认了1?200万投资收益,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0%以上。

通过网络媒体等工具进一步查询到如下几条关键信息:

媒体报道H集团投资S公司的时点为2015年7月;

S公司2015年财报几乎没有收入和利润;

D业务是H集团中为数不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D业务在并入S公司后独立运营,其员工数量及对收入、利润的贡献占S公司的绝大多数。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将D业务并入S公司的目的是给抬高S的估值提供空间,在收购S公司过程中,利用隐藏的关联方关系,通过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获取在两次投资间标的公司估值增长带来的投资收益。如果H集团实际投资S公司的时点是2015年7月(媒体报导),早于公司披露日期(12月),则S公司不能排除其早已为H集团实质控制的嫌疑,H集团收购S公司可能被认定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无法通过对S公司的分步投资来获得投资增值带来的投资收益。而通过隐藏此关联方关系,H集团才能在短短一年内轻易地提升S公司的估值。

S公司在合并后的2017年亏损额达到12000万元,人员和办公面积几乎减半,从侧面反映了S公司高估值的不合理。

H集团的这一项交易是非常典型的借助特定实体(关联方)并利用分步投资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政策来达到操纵利润的案例。股权投资的会计准则提供了一种操纵投资收益的手段,如果想要提高利润,可以先收购一家企业的少部分股权,之后再以更高的价格追加投资,从而确认早期投资的价值变动收益。而通过公开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出其收购不具备商业实质,粉饰、造假的目的不言而喻。

(2)案例二——W公司售后回购

据公开信息,W公司2016年8月将G业务出售给Q公司,交易对价是优先股,并在2016年的财报中确认了税前收益30?000万元,占2016年全年税前利润50%以上。

2017年12月,以Q公司认为该业务不再符合其战略规划,W公司宣告以同样价格购回G业务。此次回购不涉及任何现金交易,只是注销此前发行的股份,而W公司无需撤销之前确认的30?000万元收益。

通过进一步搜集资料,发现G业务在出售前后一直处于W公司的控制中,并未实际转让(证据包括W公司一直在支付G业务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租金、G业务的员工对公司的出售回购事项不知情等)。

结论:W公司在短期内出售、回购同一业务,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未发生改变,而在报表上确认了投资收益30?000万。虽然不能就此认定其会计处理违反了法律法规。但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下,这一交易事项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则需要更多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识别、防范风险的思路,对于没有现金流和实物交换的交易,判断其商业实质非常重要,以此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来制造利润的可能性。

(3)案例三——收购存续期极短的Z公司

根据公开信息的披露,为了扩大业务,Z公司于2016年收购了位于中国西北的一家公司K。K公司成为Z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为Z公司2016年的财报收入贡献了47%的份额,毛利率高达97.50%,净利率超过70.50%。Z公司称K公司高额的毛利是源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通过查询K公司的信息,发现K公司于2016年12月成立,存续不到10天。而在10天内创造几千万的收入,实在匪夷所思,存在极大的造假可能。

(4)案例四——X公司虚减成本

X公司系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为变电站和电力变压器,主要原材料是硅钢。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201X年硅钢的采购平均单价约为15?000元/吨,采购总价为9?400万。根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的公开信息,硅钢当年的采购价格在17?000—21?000元/吨之间,远高于公司采购价格。采购成本低估额在1?300萬到3?800万之间。

通过比对公开信息可得出结论:X公司存在虚减采购成本、虚增利润的造假行为。通过上述几个案例,可以发现有些造假的识别不需要过多企业的内部信息,只需要具备仅仅凭借公开信息的查询、对比,再利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矛盾点,关键是要保持求证与探索的态度,在有限的资料中对疑点进行深入的挖掘。

2.业务数据和行业数据的佐证

业务数据与行业数据对财务数据的印证是非常有效的识别造假的方法。如果部分财务指标与业务或行业数据相矛盾,则预示着财务造假的可能。例如:采购价格与行业背离、辅料用量与应收增长不匹配、工资薪酬远低于同行业等。当出现财务指标与业务或行业数据不匹配的情形时,建议采取如下的方法做进一步调查。(1)调查客户。调查客户的方式包括网络调查、电话询问、实地访谈等。尤其要比对客户的主营业务、采购量、采购价格等重要信息。如果发现客户的采购量、采购价格与公司提供的数据大相径庭,或者根本联系不到客户时,就需要引起警惕。(2)调查供应商?。对公司供应商的调查也同样可以印证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重要的数据如供应商的产能、销量和销售价格等可以直接用作公司采购数据合理性的判断。此外,询问供应商对企业的评价也可以判断企业的议价能力。

(3)调查竞争对手。了解公司竞争对手的经营和财务情况,不仅有助于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还可以为财报造假识别提供佐证。对竞争对手的了解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比对毛利率,如果公司的毛利率与其竞争对手差异过大,则能确定其盈利水平与整个行业背离。此外,倾听竞争对手对公司的评价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4)借助专家

借助业内专家的专业知识可加深对特定行业的了解,例如生产工艺、特定型号设备的价格、毛利率的大致范围等。结合专家提供的更为准确、可靠的信息来分析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可以提高对粉饰造假判断的精准度。

三、业务数据和行业数据的佐证

业务数据与行业数据对财务数据的印证是非常有效的识别造假的方法。如果部分财务指标与业务或行业数据相矛盾,则预示着财务造假的可能。

1.当出现财务指标与业务或行业数据不匹配的情形时采取的方法

(1)实地探访;(2)调查客户;(3)调查供应商;(4)调查竞争对手;(5)借助专家。

2.排查负面清单

通常来说,财务造假往往伴随着如下一项或多项异常的事项或情况,所以负面清单的筛查也是识别造假有效的工具之一。(1)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2)频繁更换中介机构(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3)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4)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5)大量的关联交易;(6)复杂的架构;(7)连续的资本运作;(8)大额的非现金交易;(9)高额的负债;(10)大额未决诉讼;(11)盈利但长期不分红;(12)盈利的来源为非经常性损益;(13)客户集中度高,单一客户毛利贡献超过50%;(14)人员大幅减少。

当上述这些特定或异常的事项发生时,虽然不能就此判定与财务粉饰、造假直接相关,但却为我们的风险识别提供了信号,也指明了进一步分析的方向和领域。■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于长期照护患者跌倒预防的探讨
新版GMP中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