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型思路

2020-12-28黄龙俊江肖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3期

黄龙俊江 肖慧

摘要 现阶段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其独有的学科特征影响下,学科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例如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理矛盾、二级学科设置与农业部门结构划分相矛盾、体系划分与研究对象区分相矛盾等。该研究在充分分析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提出了对应的转型思路和3种调整方案。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结构性矛盾;转型思路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27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72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Disciplinar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HUANG Long-junjiang1, XIAO Hu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disciplin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s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uniqu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example,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basic science and theory of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setting, between the second-level discipline setting and the structure divi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between the divis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s.Therefore,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ideas and three adjustment scheme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Discipline system;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Transformation thinking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扎实有效的学科建设及务实高效的研究工作密不可分。這一时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也指导了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的实践,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农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正逐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学科体系的调整,克服结构性矛盾,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已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问题。

1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在教育部门设置的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中,1980—1990年期间农林经济管理分属于经济学和农学两大学科门类以及三个一级学科,其中农业经济归属经济学、农业经济及管理归属农学、林业经济归属林学。1990—1997年略有调整,只是将“林业经济”改为“林业经济及管理”。1997年以后,“农林经济管理”独立为一级学科,直属于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二级学科有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1]。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正式确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编号,这一学科体系也保持至今(表1)。资料来源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当前本科教育阶段,国内所有农林类高校基本上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如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另外很多具有农业经管人才培养背景的行业性高校也设置了该专业,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截至2014年7月,国内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共有60余所,在此基础上,国内众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科体系中对应设置了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国内设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53所,硕士生培养体系日趋成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招生点涵盖众多高校或科研机构,其中以“农林经济管理”为博士招生专业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14所,例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另外,设有“农业经济管理”博士招生专业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13所,例如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设有“林业经济管理”博士招生专业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6所,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整个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快速发展。

2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特点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林业、农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林区发展进行经济、社会和制度分析与系统管理的学科[2]。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农林经济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涵盖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规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2.1 研究领域宽泛

农林经济研究涵盖范围较广,其重点研究领域包含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管理、粮食安全、农民问题等多个方面[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领域日益拓宽,向纵深发展。过去的农林经济管理受农林经济这一产业自身发展的制约,一般只注重产中环节的经营和管理;现在,农林经济产业逐渐向产前、产后领域拓宽,产业本身更加讲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而使这一学科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区域范围扩大,研究的产业链条加长,研究的服务面增大。

这无疑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研究面过于广泛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而研究集中于一点可能导致研究者忽略重要的研究议题,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调整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将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区分和细化,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和指导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实践。对比参照美国USDA网站中关于农业经济学研究话题的划分(表2),研究领域专业,划分清晰。

2.2 多学科交叉突出

农林经济管理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学科交叉非常普遍[4]。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的农业、林业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市场运作、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种综合技能,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储备和复合技能必不可少[5]。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培养的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也不断进入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为该学科发展助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思考。知识结构的过度交叉使得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外部学科环境的变化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中也时常遇到难以划分学科边界的情况,这给优化学科结构增加了难度。

2.3 研究对象相互关联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高度关联。农业活动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农业活动的地域载体是农村地区,农业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是农民,研究农业必然绕不开对农村载体的剖析和对农民主体行为的分析。农户及其行为研究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动向,农民的行为选择不能认定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由于农民角色的多重性以及面临多重风险的影响,农民的行为目标涉及经济目标、安全目标、社区目标等,考虑农民的组织行为时,甚至还会涉及政治目标,抛开农业和农村单纯讨论农民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农村是以农为生的农民的聚集地,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区域概念,又是产业概念、职业概念,还是一类社会概念,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村是农村居民的自治单位,乡是农村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乡村是我国农村区域的主体,解读农业和农民问题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重要议题之间高度关联,“三农”问题共同构成了農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研究对象既有所区分又融为一体,三者研究缺一不可,对于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划分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对关联度的认知应当是多方面的,关注关联度高的问题可以体现为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全面的研究角度,因研究对象关联性强而弱化学科内部分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前形势下,各方面研究不断深入,要求人们必须去打破现有的内部平衡,构建新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再是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体系下研究内容“一箩筐”,破解现有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研究无序进行的状况,以研究对象为切入点区分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强化科研管理促进学科发展。

2.4 高度重视政策研究

农业政策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传统研究方向和领域,也是重点内容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恰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三农”政策的变化会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6]。由于对政策研究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很多议题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时效性,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集群等问题,属于出现时间早但正在被学术界逐渐淡化或被边缘化的研究议题。

与此同时很多涉农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例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土地确权与农地流转、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绿色农业等。高度重视政策研究的特性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主题,也要求学科体系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优化,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3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由于原有学科分类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学理上的内在矛盾,现实中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认知出现了明显分歧和显著差异。在学科体系的设置上,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内部的区分不足或认知不够全面以及该学科本身独有特性的影响,导致结构性矛盾的存在。

3.1 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理与其他一级学科存在矛盾

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设置为例(表3),经济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学科区分的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侧重方向,理论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构建,应用经济学主要针对社会发展具体实践中的经济问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重合领域和交叉部分,设置上存在矛盾之处,例如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常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相重叠,导致科研管理上无序性增强,容易形成重复研究,不利于学科良性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依据是农业或林业相关的经济与管理问题,这一划分的基础是行业,即第一产业,这样的划分有利于管理涉农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必须认识到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理与其他一级学科不同,造成了结构性矛盾,这种学科体系的划分促使了学科过度交叉、研究内容难以区分等问题的进一步延续。表3数据来源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我们也应当充分、全面地认识这种矛盾,现阶段单独划分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具有历史意义,不能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就否定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认识到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和克服,甚至是利用这样一种矛盾构建更高维度的涉农领域学科群,都是更为合理的应对措施。当前形势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研究“三农”问题的“桥头堡”,应当坚持其一级学科的地位,积极调整学科内部,克服结构性矛盾。

3.2 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的设置与农业部门结构的划分相矛盾

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有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而农业部门结构的划分一般为农、林、牧、渔,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很显然畜牧业和渔业的经济管理研究从这个角度上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具体研究内容里会有涉及,但是在整体学科体系构建上是被忽视的。畜牧业、渔业以及部分特色农业的研究游离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之外,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学科整体的构建和完善。

由于这种学科划分上的缺失,造成了部分专业设置上的混乱,国内很多高校都具有畜牧业、渔业以及部分特色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并设置有相关的招生专业,例如在博士培养阶段,宁波大学具有“渔业经济管理”的博士点,上海海洋大学设置有“渔业经济与管理”这一博士招生专业(表4),这些并没有被纳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

在此基础上,仅仅将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的划分形式受到一定的质疑,在学科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和畜牧业、渔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增畜牧业经济管理和渔业经济管理的合理性在增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名称也有待商榷。将畜牧业经济管理和渔业经济管理等纳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体系中,有助于完善学科体系,扩大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影响力,也有利于规范畜牧业和渔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和各部门协调发展。

3.3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划分与研究对象的区分相矛盾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在学科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独有的特性和重要的历史使命,“三农”问题是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内部划分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尝试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进行学科体系的内部划分,农业经济是针对于农业领域各部门或各环节的经济研究,农村管理侧重于研究农村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等问题,农民发展以农民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各类研究协调发展也为学科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3.4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与外延扩展之间的矛盾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学科融合,外延也在不断扩展。部分高校参与农业经济领域教学和研究时,并没有设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而是纳入在别的学科体系中。例如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设置有“农业经济学”博士点,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到“三农”问题研究(表5)。这可以看作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外延的一种体现,其与现有学科体系的矛盾点在于是将外延部分纳入学科体系整体发展规划中,还是保持现有的模式,或是鼓励外延的扩展,甚至是以学科外延发展为改革突破口,将部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职能分化出去精简学科体系。

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下常常出现学生就业难度大、市场适应能力弱的现象,学生就业率问题成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7]。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生投身于“农林行业”的意愿不强,这也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受到了影响,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科良性发展。利用学科外延,在其他学科体系中培养农经人才,摒弃固有思维,调整学科设置,或许可以成为解决农经领域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研究中来。

4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转型思路

4.1 明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归属与定位

改革開放30年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家专业目录和学科分类中发生了多次变动,这在其他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到目前为止其学科的归属与定位仍然不够清晰,这必然影响了该学科的良性发展与研究创新。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自身发展特征和演变规律,要求学科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体系逐渐完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归属与定位如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2 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抓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学科创优,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农村企业管理等研究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经济与资源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扶贫开发、农户风险管理、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提高等研究领域,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地位和影响力[8]。

4.3 跟踪国际农经领域研究,参考国外学科体系划分的方法

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CIP-2000)值得借鉴。CIP-2000将学科专业分为三个级别:学科群(共38个)、学科(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共362个)以及专业(二级学科)。其中,“农业经济与管理”作为一级学科被置于“农学与农业经营”学科群。在该设置中,“农业经济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与管理(综合)、农业经济与经营、农业经济学、农场和牧场管理、农业供应销售、农业经济技术、农业经济与管理(其他)。此外,“农业生产经营”“农业公共服务”是与“农业经济与管理”并列的一级学科[9]。参考国外学科体系划分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科体系调整的科学性和可行性[10]。

4.4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围绕涉农政策调整农经学科

学科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科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从分散到融合,再到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今后的趋势是学科内涵的凝练和外延的扩展,未来不排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分化和消失,这一切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高度重视涉农政策的研究,以政策趋势作为学科调整的重要参考有助于理论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更好地指导实践。

4.5 理性看待学科融合趋势,学科内外部协调发展

学科融合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农林经济管理本身更是具有学科高度融合的特点,应当理性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增强学科的外部关联,分化和剥离部分研究内容和学科构成,吸纳涉农专业的并入;另一方面调整学科内部结构,区分研究方向,深化理解认识,实现协调发展。

5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优化

5.1 调整方案(1):基于简单的部门区分

以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为主体,将畜牧业经济管理和渔业经济管理等纳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体系中,基于简单的农业部门的划分,以农、林、牧、渔的部门结构作为二级学科的分类依据(表6),不对学科研究对象进行解读和细分。

5.2 调整方案(2):基于研究对象的区分

从研究对象的视角出发,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调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结构,区分内部研究方向。打破农业部门间的界限,将农业视作一个整体,不再对农、林、牧、渔各农业部门进行区分,而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出发进行学科体系的重新划分,重新构造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将二级学科设置为农业经济、农村管理和农民发展(表7),形成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新格局。

5.3 调整方案(3):两类方案的整合,并重新认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在前2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表8),既体现农业部门的区分,也强调研究对象的影响,并且重新理解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农林经济管理的存在和延续基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尤为关注,这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根本,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仍待解决,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持这一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增強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学科的发展,过于融合的研究内容不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因此学科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加法”,而且要做“减法”,一味地强调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包容性并不可取,分化研究内容和剥离部分学科构成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当凝练学科内涵和扩展学科外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

6 讨论

学科体系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实践的发展需要,学科体系的开放性要求结构的调整保持常态化,不断地更新以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不应被长期忽视。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未来伴随着GDP中农业所占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可能会就此消失,分解为多个其他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基于这一学科演变趋势的预测,现阶段凝练学科内涵和扩展学科外延,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保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鹏.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与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7-94.

[2] 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等.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36(9):123-128.

[3] 张俊飚,颜廷武.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1,164.

[4] 祁春节,李崇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

[5]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等.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40-42.

[6] 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56-58.

[7] 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9-61.

[8] 王雅鹏.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8-83.

[9] 罗必良,欧百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7(1):74-80,112.

[10] 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62-165.

基金项目 2020 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攀登计划”专项)(pdjh2020b0283);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创新专项(JG2019002)。

作者简介 黄龙俊江(1996—),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 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