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

2020-12-28马加名

关键词:大众化延安时期

马加名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中之重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大众化。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回答好这一系列时代之问,我们得向历史寻求参考和借鉴。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深入、成效最为卓越的重要阶段,自然成为关键的参考系。

一、历史溯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微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阐释

概念的界定是一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学理基础。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首先要厘清“延安时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在时间维度上,关于“延安时期”学界看法不尽一致,本文采用学术界较为集中认同的界定,即“延安时期”指的是“从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至1948年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13年”。在空间维度上,为了能深入研究,避免泛泛而论,笔者将其确定在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在国统区、沦陷区以及海外产生的诸多直接影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包含“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即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要“化”大众,即让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1]。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界定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普罗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从而将人民大众的情感、思想、意志和信仰联合起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方位

古人云:“辨方位而正则”,意为要根据历史的方位来确定事物的去向。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对于系统梳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共产国际后期发挥的积极影响是我们必须认清的基本方位。一是共产国际在支持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环境;二是共产国际后期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也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延安时期,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科学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缺乏理性思辨,中国共产党急需马克思主义普遍教育等等,都是我们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方位。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意蕴

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来看,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意蕴。在理论上,延安时期我党比较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实质、基本原则、实现路径、检验标准等系列问题,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框架,引领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马克思主义成为夺取抗战乃至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巨大力量。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掀起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向前发展[2]。

二、内在逻辑: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之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二者都具有相似的时代使命、历史任务和理论品质。

(一)在理论谱系上一脉相承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回到原点去追问元问题。十月革命架起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让马克思主义从掌握先进知识分子进展到掌握先进群众,从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先进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从一种新思想上升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其具有现实角度的时代性、发展视角的创新性,也具有其历史维度的继承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谱系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在目的性上高度契合

恩格斯认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活动中追求的目的性是内在统一的[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初期的行动指南,目的在于夺取新民主主义胜利,让人民大众安居乐业,根本出发点在于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理论品格。这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民性,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针,回应着人民的新期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谋事创业的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终指向还是人民大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渴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目的性上高度契合。

(三)在实践意蕴上高度趋近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同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与其他革命运动一起,以叠加方式、复合方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动力强劲、氛围浓郁,关键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进而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生活、引导生活、反映生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当下推动和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就是要善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理论与要求融会贯通于各项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生动的实践不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由抽象转化为具体,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指导之下的实践推进工作,推动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均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且大众化的成效检验标准都坚持实践导向,即判断二者大众化实现与否的标准,其最重要的是看“社会实践的结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如何,最主要就是看人民大众是否自觉地投身于革命实践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大众化的成效评判关键在于人民大众是否将其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是否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二者在实践意蕴上高度趋同。

(四)在现实需求上高度吻合

每个理论都有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在理论创立之初,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新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科学探索和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对象、道路、任务、动力、目标、前途等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驱动,另一方面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现实任务以及所产生的理论需求,这构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依据[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审视自身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历史反差,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让大批的新党员在思想上入党,如何以正确的态度从容应对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党内外局势,这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更为普遍、深入的推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但如何进行伟大斗争,依靠什么力量建设伟大工程,按照什么样的方案推进伟大事业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社会制度设计和思想理论支撑,其核心就是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选择。正是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下,唯有牢牢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方能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唯有推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方能进一步引导和解决全国人民的思想信念问题,引领和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丰富和强化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都是时代所需和现实所求。

三、经验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方略

(一)注重层次性,分阶段持续推进

延安前期主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延安中期则是推动新民主主义理论大众化,延安后期重点在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一是内容的层次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不同路径选择上亦有不同。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宣传与学习,主要是通过理论工作者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广泛刊发。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则更多的是依靠报刊杂志的宣传推介。二是主体的层次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众多,有工人及其先锋队队伍共产党员,有工人的同盟军农民,还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这些对象既有同质性又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的对象,甚至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都不一样,因此延安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宣传方式。

(二)注重协同性,多载体联合推进

传播载体和平台是沟通传播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延安时期虽然物质资源匮乏,但信息传播载体和平台却涵盖声音传播、直观传播、文字传播等多种手段及其综合形式[6]。1943年11月,中共为了提高边区军民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特大困难的信心,在延安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生产展览。大众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展品,不知不觉地受到传播内容的感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再比如,我党通过充分发动文艺团体纷纷下乡巡回演出《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二流子变英雄》等十几个剧目,极大地激励了千百万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并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鼓舞和教育作用。

(三)注重实践性,系统化精准推进

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民大众,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延安时期,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三大法宝”的实践相结合,即坚持面向统一战线的实践并与之相结合,坚持面向武装斗争的实践并与之相结合,坚持面向党的建设实践并与之相结合。在当时的中国,这一“世界”的改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观点武装全党全国人民,使之合力奋斗,进而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建立一个新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流。

四、现代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深入大众之路径

1934年1月,毛泽东在阐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时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推动和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深入大众也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即路径选择问题。

(一)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的,但作为科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却是历史形成的。概括地说,这一科学思想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大众过程中,需要从时代、理论、历史、现实等维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依据,从开始形成、初步形成、基本形成、正式确立等阶段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想了解其核心要旨,需从主题、目标、中心、动力等角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轴主线;从政治保障、法治保障、思想保障、环境保障等方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支撑;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文明价值等维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考量[8]。

(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贯方式

理论武装离不开宣传教育活动,理论宣传教育活动是思想深入人心的主渠道。一段时期以来,我党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实践证明,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作用,编写好理论读物,用生动清新的语言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9]。

(三)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载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必将作用于实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大众,其根本要旨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应用统一起来,才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坚持和发展[10]。自觉对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以及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工作定位;自觉对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自觉对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工作内涵,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自觉对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研究推出更多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自觉对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猜你喜欢

大众化延安时期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