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优化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7王书丽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史中国梦党史

王书丽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文件精神,重点开发了“中共党史教育”“图说国史”两门特色课程,系统优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目前形成了由“必修+选修”五门思政课构成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课程协同育人作用。

1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的初衷

1.1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国史重要指示精神的迫切需要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2020年6月27日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总书记再次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因此,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党史国史教育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是高校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1.2 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在新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塑造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不屈不挠、排除万难的斗争精神,勇往直前、善于自我修复和净化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作风,依靠这些我们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成就。学习党史国史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党和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必然性,自觉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

1.3 学院思政课教学倒逼的实践需要

学院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思政课需要丰富的党史、国史知识作铺垫。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理论性、政治性强,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较大,教师教学宜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但高职生党史国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现状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为补齐高职学生历史知识的短板,自2013年以来,学院积极推进党史国史教育工作,逐步开发了“中共党史教育”“图说国史”两门课程,把党史国史教育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同时,不断深化对原有三门课程的改革,旨在发挥思政课程体系的协同育人作用。

2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2.1 课程优化的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学院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广大学生自觉将实现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开设“中共党史教育”的目的是用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百年历程中凝聚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来强健学生的思想筋骨;开设“图说国史”的目的是用新中国七十年的来取得的历史成就来充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两门特色课程都是从历史角度讲述中国人的追梦历程,给学生补充历史精神之钙的。高职院校统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也围绕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进行了教学专题的侧重设计。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设计了侧重分析实现中国梦的道路、理论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侧重设计了高职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增长本领,承担未来建设主力军责任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设计了分析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所面临的当前形势、最新发展动态的内容。通过以上系统设计,构建起贯穿中国梦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并通过对五门课程各有侧重的内容重组与改革,形成了特色思政课课程体系。

2.2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的思路

各有侧重:“概论”课侧重梳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独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解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巩固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中共党史教育”重点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各种精神,解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搭建起支撑学生奋斗前行的精神长城;“图说国史”重点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借助于以图说史的方式,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以趣味性、可视性、故事性来增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形势与政策”侧重阐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我国的应对政策与策略,解决高职学生如何观察世界、认识中国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是非观与明辨力;“基础”课侧重阐述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及职业精神,解决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问题,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有机统一:根据各门课程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遵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一般认知规律,构建起“两史”是基础、“概论”是重点、“基础”是落脚点、“形势与政策”是拓展的立体多维的高职思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史论结合、主次搭配、纵横相连,形成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

多角度切入:在教学上,为防止内容的重复,学院思政部组织教师统一备课,要求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两史”着重阐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历史及其精神凝结,“概论”着重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丰富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等,“基础”着重阐述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慧眼”来认识、分析、判断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势与政策”着重拓展学生视野,比较分析国家、民族、社会、不同意识形态等。这样对不同课程的重复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各有侧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挖掘出应有的深度,体现出本门课程的新意。

3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的举措及效果

3.1 新增两门课程

“中共党史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党情”,通过系统讲解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系列精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苦难辉煌,展现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勇气、民族智慧、民族追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知史爱党,同时解决高职生缺乏信仰、信心、动力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找到人生航标。

“图说国史”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过程,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课程通过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以图说史、以史育人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优化原有课程

依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条主线,明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同时结合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从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肩负历史责任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确定了“12345”的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个结合、四个模块、五观培养”。其具体内容是:“一条主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课堂”:教室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个结合”:与学生专业特点结合,与学生认知特点结合,与社会热点结合;“四个模块”:导航引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教育、法治观念教育;“五观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形势与政策”从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出发,根据课程的知识、应用和素质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强国之路、大国博弈、统一大业、中国民生、道德情操、全球视野、热议问题等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要求根据选题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能力训练任务,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围绕这七个模块和相应情景,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为依据,每学期开设四个专题(国际和国内各两个),专题内容随时事政治变化及时调整;能力训练任务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项目训练更加立体,实现“不断拓宽高职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强化大学生自身人文修养提升”的目标。

3.3 丰富课程资源

首先,建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共党史教育”和“图说国史”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使五门课程全部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其次,将聊城本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孔繁森精神、聊城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我院独特的课程资源;再次,利用校内鲁西革命史馆、图书馆红色书库、红色书屋等,校外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作为实践教学场地,使其成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资源。

3.4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一是引进党国史相关专业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访学,三是邀请国内知名党史、国史专家担任名誉教授,开设专家讲座,以尽快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党国史教育能力。

通过以上综合配套改革,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大为增强。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感召下,学生要求入党的多了起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充分彰显出来,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40多家媒体先后进行过相关事迹的宣传报道。这些宣传报道在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3]

猜你喜欢

国史中国梦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中国关工委138个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
国史新记
铭记——山东省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荟萃 前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