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2020-12-27李瑞勇秦杨白花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职业

李瑞勇,秦杨,白花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成才观,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1]。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应重视并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教育托起学生的青春梦想。

1 高职劳动教育理论分析

马克思人类劳动基本价值分析主要表现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和创造人类三大主张。一是劳动创造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劳动创造世界的关键要素在于人的劳动,且此种劳动并非抽象劳动,而是实际生活中人类感性物质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开展中的基本“生产劳动”。二是劳动创造历史,只有人类生产劳动构成历史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主要观点,强调生活教育密切关联,要让大众能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生活学习作为教育一部分,能够教会学生将所掌握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日常劳动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密切联系学生劳动教育,并作为劳动教育关键载体。

循序渐进方法论最早老子也有所提及,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说天下困难之事都是一步一步做成的,天下之事都需要细微处开始,世界间所有事也都讲究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所以加强高职生的劳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起深远影响。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

2.1 教育脱离劳动

受我国传统教育大环境及教育机制影响,将教学侧重点置于教书忽视育人,重视智力培育忽视德育、体育、劳动、美术教育。尽管我国已经从国家层面提高劳动教育整体高度,也对“五育”内容加以明确。但是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仍然存在劳动教育边缘化,且至今仍然未能获得充分重视,教育工作者也尚未形成较强的劳动意识认知。再加上在日常劳动教育中也尚未扩大劳动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未组织搭接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所致实际劳动教育两者脱离[2]。

2.2 缺乏劳动教育载体

大学劳动教育关键载体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来实现,课堂是高职院校劳动教学的关键载体,但是如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尚未赋予专门的劳动教育重要组成,所致劳动方面教育源头缺失、载体缺失。教学活动同样作为展开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劳动教育中无论是新生入学、寝室文明建设等,都作为关键教育形式。但是第一、第二课堂在教育时间、区域等各方面尚未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所致目前高职劳动教育载体缺失。

2.3 劳动教育成果无法量化

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劳动力,提升整体劳动水平,并形成良好的热爱劳动能力品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最终培养形成良好劳动品质,最终的教学成果在现有教学中是无法量化的。

3 高职劳动教育改进建议

3.1 加强劳动的内涵教育,树立劳动意识

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劳动观念薄弱。加强劳动教育,首先应该从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入手。

3.1.1 寻访优秀学子进行榜样教育

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特色,借助学校网站宣传杰出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的优秀劳动事迹,邀请事业有成的学长学姐回校宣讲,用他们的成长历程与艰辛劳动,给学弟学妹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明白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最光荣”。

3.1.2 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宣讲

借助“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等活动,向广大师生大力宣传、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启迪、引导同学们培养新时代劳动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担当,提高职业劳动技能,养成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精神[3]。

3.1.3 选拔培养“辅导员助理”

高职院校可每年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择能吃苦、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的“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新生军训、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帮学助困等工作,学校可有意识提供教育管理岗位,让同学们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让同学们通过岗位劳动锻炼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助理辅导员”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改变学生工作的固有模式,搭建又一条师生交流的桥梁,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情怀,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也必将有效的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劳动精神

3.2.1 文明创建活动

通过“寝室文化设计大赛”和“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督促学生通过打扫寝室,营造文明、整洁、安全的寝室环境,养成热爱劳动、文明修身良好生活习惯。高职院校可严格执行每天巡查、每周检查、每月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中。

3.2.2 开展“建设美好校园”主题系列活动

如爱护公共设施,对教学楼的桌椅进行清洁整理;清洁白色污染,对校园草坪、操场残留的垃圾进行清除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温馨、干净、清洁的校园生活环境,同时也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精神。

3.2.3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高职院校可融合专业特色,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劳动意识、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3.2.4 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体验劳动,实践内容多涉及情暖童心、乡村振兴调查、脱贫攻坚助力、依法治国宣传、垃圾分类宣传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 长才干、作贡献。

此外,高职院校可依托各个学生党支部成立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社区三无老人”、义务清洁社区环境、义诊、为社居委整理资料等。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百姓,明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3.3 提升职业劳动技能,夯实职业学生的立身之本

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的最主要的因素。

3.3.1 以赛促学检验职业劳动技能的培养效果

高职院校可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此激励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创新的目的。

3.3.2 借助工学交替和毕业实习提升职业劳动技能

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最为重要的环节,工学交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采用“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自开展以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在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4]。

3.3.3 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虽是学校,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不可或缺,只有三个维度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加强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养成。如何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合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4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作为热爱劳动的民族,劳动也作为新时期高校青年能够传承优良传统的关键,在劳动中充分体现价值理念,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高职院校形成统一重视劳动教育思想认知基础之上,不断将理论劳动教育落实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多教学环节,才能够真正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