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临床应用

2020-12-27程雪华赵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0期
关键词:脏腑恶心经络

程雪华,赵华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1 揿针的发展

揿针,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是皮部理论和经络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可通过皮部影响经络脏腑,从而治愈疾病[1]。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皮部相关理论进行收集整理,把皮部理论第一次走向系统化。元明时期通过《标幽赋》、《金针赋》、《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等对浅刺理论的发展,开始使皮部理论走向成熟。如窦汉卿《标幽赋》云:“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徐凤《金针赋》云:“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2]。”杨继洲《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云:“百病所起,皆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明清时期《针灸大成》提出,皮部浅刺也可起到补泻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承淡安先生在皮内针的基础上发明了使用更为便捷的揿针[3]。通过揿针持续刺激穴位达到针灸治疗效果,具有留针候气的持续治疗特点[4]。在传统针法中,属于浮刺或浅刺,即是通过调节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系统,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2 揿针治疗脾胃系疾病

2.1 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最早在内经中已经体现出了脾胃的重要性,《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胃充盛,五脏安和;脾胃受损,则五脏不安”。《灵枢·玉版》言:“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5]。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独创了《脾胃论》,为后来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阐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6]。《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又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6]。”张介宾对脾胃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中所言:“盖以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是赖者。”[7]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强健,各司其属,气血生化有源,五脏气血得以濡养,百病不生[8]。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6],而造成脾胃衰的原因不外乎饮食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情志不畅等,致使脾胃损伤,脾胃不和,百病乃生。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大肠失去气血濡养,无力推动糟粕下行,导致糟粕留滞于肠道而发为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不降反升,气逆动隔,发为呃逆;金创、外邪伤及机体,气血伤于内,脏腑气血亏虚,脾胃运化、气机调节功能失调,胃气上逆导致恶心呕吐。总体治疗原则调和脾胃,使脏腑功能各行其职。

2.2 揿针在脾胃疾病的临床应用

2.2.1 便秘

白君霞[9]通过对习惯性便秘的青年人进行研究,发现揿针选穴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比西药治疗更加有效,皮内针组总有效率达到92.86%,而对照组仅有6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杨倩颖等[10]人通过研究功能性便秘,把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口服润肠通便药物,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情况下加上揿针,主要取穴为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穴,疗程同对照组;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邹燕等[11]人研究揿针对阿片类药物所致顽固性便秘的临床疗效,选取因癌性疼痛需服用阿片类药物的病人,对照组使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揿针,通过研究发现:治疗组在生活质量、粪便性状评分、排便难度评分量均优于对照组。

2.2.2 呃逆

刘红春[12]在研究顽固性呃逆的过程中,把西药与揿针结合耳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揿针加耳穴组的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且有更少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与揿针长时间埋针不停刺激穴位有关。赵琰等人[13]通过观察揿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把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给予揿针配合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然后根据治疗后第1、3、6天变化情况来进行呃逆症状评分,在治疗后第6天呃逆症状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揿针长时间刺激更有疗效。这与沈凤英[14]的研究有相似之处,通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得出结论,治疗组每次呃逆症状发作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呃逆症状发作的频率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的疗效大于对照组。

2.2.3 化疗后恶心呕吐

化疗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唐倩等[15]人通过提前干预的方式,在西医治疗的基础,配合皮内针埋针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穴,结果表明: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徐静岚等[16]人通过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通过在内关穴处埋针配合耳穴埋豆,发现埋针对化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效果更佳,而且取穴方便,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旭刚[17]取50例肿瘤化疗治疗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基础西药观察组,皮内针联合西药治疗组,结果表明:治疗组可大幅度降低血清中的 5- 羟色胺 (5-Hydroxy Tryptamine,5-HT),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均低于观察组。

2.2.4 术后恶心呕吐

刘春亮等[18]人观察揿针配合雷莫司琼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术前给予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贴揿针配合雷莫司琼,对照组只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第1天相比对照组可降低PONV发生率约20%,同时能减轻其恶心、呕吐程度。李小红[19]通过设立穴位按压组和揿针组来观察术后PONV的疗效,结果揿针组有效率为91.1%,穴位按压组有效率为75.6%。张敏[20]通过研究防治58例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情况,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单纯给予揿针埋针治疗,通过在双侧合谷穴和内关穴持续刺激穴位,达到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总结

揿针治疗疾病的范围十分广泛,可涉及到内外妇儿,在治疗胃肠道方面的机制可能是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投影,是人体第一道屏障,与经络气血相通,与内在脏腑相连,构成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系统,因此既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又是针灸治疗的场所[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它通过对腧穴长时间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并运行气血的良好效果[22]。揿针治疗结合了传统针刺与埋线的优点,疼痛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以持续刺激穴位起到治疗效果。但揿针对于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乏样本量支撑,仍需要研究者不断努力进行临床研究和探索。其次关于揿针的研究缺乏统一标准,在日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弥补以上不足,扩大揿针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揿针,使更多患者能够获益。

猜你喜欢

脏腑恶心经络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脏腑疏通术
《易经》养生法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