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易经理念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12-27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易经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孙 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习近平在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并逐渐成为国际共识。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再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习近平阐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推动国际社会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方向。

人类具有社会属性,自从猿类进化到人类那一刻起,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问题,也造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诸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人类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共同命运体之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也是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的中国方案。

《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创性智慧,它以自己原发的立场、观点、规矩、准绳和方法,为中国人创建了本民族的安身立命之道, “持经达变”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文化传统。尽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人对《易经》存在着误读甚至是误解,但是,通过对中国几千年来“革故鼎新”的历史进程就可以看出,《易经》首先就是一部关于治国理政的政治书籍,它对今天的国际政治也能提供一定的启示。传承文明道统,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元典《易经》全面引入到我国的外交领域研究中,不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也是可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易经》所提出的要“返本开新”“自强不息”的观念,引导我们以中国新理念、中国新思维,超越陈旧的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革故鼎新”推动生成世界新文化秩序,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以文明的多样性而精彩纷呈。可以说,没有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没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多样性,推动各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易经》是一种辩证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思想内涵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与气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加强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和谐,也是当今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各种文明和文化应当在长期的共存共生中相互取长补短、自我更新,人们要以世界的眼光和胸襟承继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而不是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9日青岛的上合峰会上引用了一句“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协和”就是要我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既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各种文明在比较和竞争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共同发展。虽然文明的差异性有时也会带来冲突甚至战争,但是不同文明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意蕴,都彰显着人类的进步。因此,文明的差异性不仅不应当成为制造矛盾与冲突的借口,成为阻止人类社会进步的障碍。恰恰相反,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必须摒弃傲慢与偏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交流对话,在相互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易经》的整体观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网络,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系。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生生不息的,个体与整体是“一多不分”关系。即个体发生于整体,最后又归于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即是“不二”的关系。《易经》以“生生为贵”的态度来赞颂生命的伟大,一切都是生命运动的情态;“一阴一阳之谓道”,都是阴阳消长的情态。用“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及“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来体现着生命现象的活力。《易经》的这种“生生”思想指出,人类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到自然界的人类是一个大生命网络和体系,这个大生命过程对全人类来说是相似的。人类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就是把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目光转到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一多不分、生生不息关系。人类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共同体,必须考虑到人类生死是在同一条船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就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与“整体观”的不可分割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观念给《易经》古老的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到一个人类历史走向新启蒙和新哲学的转折点,人类要自救,世界政治必须“革故鼎新”。《易经》的第49卦“革”卦讲的“革故鼎新”,就是追求生生不息、求生存求发展的思想,而不是西方讲的“revolution”只是“变”的意思。革卦具有朝向有利于生命体系健康生存生活的明确含义,是“一多不分”生生为贵的健康的人与人关系,是朝向全人类之间和平共处、天下为公,发展出最适合全体人类大生命体生存生活的状态。

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体现了中国应该有的“大国担当”,表明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兼顾各国正当利益的前提下,构想了不断完善中的新型“世界秩序观”,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

猜你喜欢

易经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我所认识的《易经》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