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儒家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研究

2020-12-26吕娜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企业文化建设

吕娜

【摘 要】当今时代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我国现代企业只有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竞争中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儒家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儒家文化有效地融入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文章在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中国企业文化构建亟需儒家文化的内因和外因,并提出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儒家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7-0224-04

0 引言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仅要有经济的硬实力,更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养分。企业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将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能为中国企业树立文化自信、引领创新、战胜困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1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才能发现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预测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重构企业文化的路径和方法。本文将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探讨。

1.1 探索阶段(1949—1978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探索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大部分企业引入苏联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专家治厂、科层管理、经济核算和劳动竞赛等。1960年,苏联突然宣布召回全部驻华专家,苏联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重创。对此,根据毛主席指示,初步形成“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思想,“鞍钢宪法”应运而生。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不再是一味模仿苏联模式,而是转变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企业文化更加本土化、科学化、民主化。探索阶段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一味模仿苏联转变为自我探索创新;二是聚焦企业内部并关注执行型文化;三是重视基层劳模的示范作用;四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紧密[2]。

1.2 西方模式引入与学习应用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政府充分意识到,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企业文化需要更为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加以引导,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于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即企业文化管理“四重奏”,这使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生存基础和环境。此外,很多机构及科研院所也开始研究企业文化。在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沿海地区的私营经济开始起步。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政策,孕育了“上海宝钢”“青岛海尔”“深圳万科”“深圳华为”等一批优秀企业。

1.3 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企业文化的字眼,这标志着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999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国有企业成为追逐市场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独立体,为更好地营造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将私营经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内,使私营经济获得了相应的地位和权利,推动了私营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企业文化建设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并且开始追求一种特别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如海尔集团的“世界的海尔”、长虹集团的“产业报国”、华为集团的“狼性企业文化”、TCL的“鹰文化”等。

1.4 逐步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经济正式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标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植入“中国梦”元素并挖掘提升,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固化到员工和企业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中国梦·企业梦·我的梦”一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热点,幸福企业成为企业追逐的终极目标和美好愿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建设适应“走出去”战略,在文化融合和跨文化管理方面取得了实践经验。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企业文化建设进入全媒体、融媒体时代。

2 新时代企业文化构建亟需儒家文化的内因和外因

2.1 企業文化构建亟需儒家文化的外因

外因是指国际环境。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构建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不仅是创造经济利益的组织,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的使者。品牌文化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企业管理者都已经开始挖掘并利用品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例如,法国香水中散发出的浪漫气息,可乐罐中迸发出的自由不羁。不同国家的企业家们通过自己的产品把不同的文化推向世界各地。虽然我国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企业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国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建立独特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已经着手挖掘自身的文化根基,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品牌和文化。马云曾提到“几乎每个国家企业都有强大的文化作为背景。未来的企业拼的一定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当中,知识很重要,但是文化变得更重要”。因此,在快速变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走得稳且走得远,就必须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找到自己的根基,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2.2 企业文化构建亟需儒家文化的内因

内因指的是国内层面。改革开放的深刻发展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世界也随之丰富,但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却无所适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的法则使得一些人追逐金钱至上,急功近利,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因此,尽管我们实现了物质发达和经济繁荣,但与我们的富裕程度和文化程度形成了较大的距离。究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物质生产者,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五个全面”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指导“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原因就在于我国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要融入全世界,首先自己必须回到传统文化的根上,去重新发现自己。传统是精神之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3]。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

从企业自身情况来看,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忽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由于缺乏对本企业发展历史、行业定位及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一些企业领导将大量精力放在资金、技术、市场的投入和开发上,一味宣传企业外部形象,而忽视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重形式而轻实质,结果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其次,对西方企业文化不切实际的照搬。由于缺乏本土化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一些企业在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直接照抄照搬,而没有认真研究这些理论和经验与本企业文化的融合度,反而导致企业原有的秩序和文化氛围遭到破坏。最后,没有与时俱进行创新。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进行创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华锐指出“不能创新的企业文化将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继承进步传统,创造新的传统[4]。因此,企业要与时俱进,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适度的创新改革。将企业从学习型企业转变为思考型企业,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说,企业文化建设都已经摆在迫在眉睫的位置。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自觉反省,要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忠诚、奉献、和谐等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3 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构建的路径

文化是企业第一软实力。文化不彰,企业就无法提升经营品味,就难以国际化、难以创一流[5]。虽然中国现代企业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起步较晚,但博大精深的中國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养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只有3家企业上榜,而2019年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29家,首次超越美国(121家),远超日本(52家)。中国企业在构建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将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融入其中。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企业凝聚

以人为本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关于人,儒家思想中有大量的论述,其核心就是“仁”。孔子很重视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即管理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其客体主要也是人,强调要富有仁爱之心、尊重人性,积极挖掘人的潜力。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企业兴衰的根本。在企业文化中建设以人为本、尊重人、肯定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仁爱精神,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助于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企业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实现,有利于增进企业凝聚力。人是有情感和价值需求的,企业必须在满足员工的薪酬等基本需求外,努力满足员工情感和实现价值的高级需求,从而使其获得生活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幸福。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人不再作为工具而存在,人,是最终的、根本的目的,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体验,是唯一值得关注并且被持续关怀的。这里的“人”,不仅指企业内部员工,也包括企业所服务的客户。用户的情感和体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存亡。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反馈给企业,甚至直接按照自己的个性下订单。企业与用户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为彼此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新时代,企业必须与自己的员工、客户、社会乃至全人类一起,去追求共同价值实现,才能真正做到实现自我价值。

3.2 坚持诚信至上,树立良好形象

关于诚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与人交往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行,是实施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追寻诚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没有诚信的社会,终将止步不前,没有诚信的企业,终将无法长久立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诚信已经成为塑造个人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邹广文指出“全球化时代的儒商文化,核心是诚信。这也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底色”。诚信是现代企业必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实现诚信为本,才能够创造有利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新时代,企业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对待客户与竞争对手,不仅要严格遵守成文的契约,更要遵守不成文的道德准则;对待企业成员,要坦诚相待,遵守承诺和信用;对待社会,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伤害。诚信度是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基础,管理者必须重视诚信度的建设。企业的诚信度表现为企业用人诚信、为人诚信、质量诚信、价格诚信等[6]。企业只有坚守诚信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把企业做强做大。

3.3 坚持义利统一,承担社会责任

在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企业若想长久地获得利益,就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即在义利观上,孔子一方面认为追逐利益是人的正常需求,但又强调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告诫人们要“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利己”,又要“利他”。不仅要以合法、合理、合情的手段进行商业活动,还要改善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虽然这种竞争环境有利于经济繁荣,但是只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恶性竞争往往会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互相促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最终实现共赢。

一个企业只有弘扬正气,行大义,才能顺天道而行之,集聚发展的正能量。企业要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来谋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之道。

武汉首富阎志就是带领企业“扎根民族,发展民族,奉献民族”的企业家形象代表。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封城,阎志代表卓尔集团当即捐款1 000万元人民币,此后利用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不惜一切人力、物力为抗击疫情做最大努力。截至2月27日共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不是靠经济实力就能办到的,靠的是一种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将公司利益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担当。除了回报社会,一些优秀企业也注重保护生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努力。例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APEC峰会上与奥巴马就政府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气候暖化和环境问题提到,“2010年开始就把阿里巴巴集团千分之三的收入捐出来,鼓励、帮助年轻人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模式”,并且希望以这样的举动来唤醒所有人的意识。一个真正体现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是坚持义利统一的企业,现代企业应该以社会责任感理念为统帅,报效祖国,造福民众,回馈社会。

3.4 坚持以和为贵,促进文化融合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儒家思想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总是把和谐放在首位。《论语》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说“和乃生,不和不生”,這些思想都强调了和谐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儒家思想将“天人合一”作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做任何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敬天爱地,与大自然协调发展,不破坏自然环境,与人和睦相处,不伤害他人,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以和为贵的道德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质是重视群体的合作与和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及与其他企业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企业内部要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及员工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员工之间要团结互助,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合作能力和竞争力;在企业外部,对待客户和供应商要诚信有礼、合作共赢,这样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才会彼此尊重,互惠互利。

儒家的“和”思想也包含了人与天下和合为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就是我们要树立全球观念。21世纪是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时不仅要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和冲突,也要看到由此带来的优势互补。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首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他国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只有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进一步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发现和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才能使“走出去”的企业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大大增强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讲好中国企业故事。

4 结语

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力量,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此发展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坚守中华文化底色,坚持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企业要把儒家思想精髓部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企业凝聚;坚持诚信至上,树立良好形象;坚持义利统一,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以和为贵,促进文化融合。中国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软实力,才能真正做强做大,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唐任伍,马宁.中国企业文化自信与企业发展[J].企业文明,2018(8):29.

[2]刘刚,殷建瓴,刘静.中国企业文化70年:实践发展与理论构建[J].经济管理,2019(10):195-200.

[3]张桂平,林锋,王作言.21世纪儒商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231.

[4]华锐.新时代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实现路径[J].当代电力文化,2019:43.

[5]孟凡驰.改革开放40年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J].企业文明,2019(1):39.

[6]张更庆,张怀鹏,彭飞.儒家五常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3.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企业文化建设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路径及对策
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电力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