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肺隔离症1例

2020-12-25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弹簧圈明胶肺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科,沈阳 110032)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组织发育畸形,约占所有肺部畸形的0.2%~6.4%[1],目前病因不明。PS的特点为部分肺组织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不具有呼吸功能,由体循环动脉供血,主要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2]。DSA主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其异常的迷走供血动脉,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间断咯血1个月”入院。患者平日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既往体健。行肺部增强CT显示左下肺门增大,可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为血管影,提示PS可能性大,见图1。

图1 胸主动脉发出异常迷走供血动脉,供血于左肺下叶

患者入院查体正常。于入院第3天行经皮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送5F动脉短鞘,引入5F胃左动脉导管与导丝,使之相互配合,插管至隔离肺叶迷走供血动脉,造影见胸主动脉发出 1 支粗大、迂曲且远端多分支的异常迷走供血动脉,供血于左肺下叶,明确诊断为PS,见图2。引入微导管至迷走动脉远端各分支,透视下注入明胶海绵碎片,后逐个放入金属弹簧圈10枚(型 号:Boston Scientific VortXTM -18,6~6.5 mm),栓塞迷走供血动脉,造影示栓塞良好,造影剂无法通过。迷走供血动脉主干保留,见图3。

图2 胸主动脉发出 1 支粗大、迂曲且远端多分支的异常迷走供血动脉

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左侧胸部剧烈疼痛,对症给予抗炎、止痛治疗后,胸部疼痛症状逐渐缓解,咯血症状逐渐消失,分别于术后第1、2、7、14天复查肺部CT平扫(图4)。提示左肺下叶于术后第1、2、7、14天逐渐实变。术后第14天患者无不适出院。

图3 栓塞迷走动脉,迷走供血动脉主干保留

2 讨论

PS分为叶内型(intralobar sequestration,ILS )和叶外型(extralobar sequestration,ELS ),分型依据是判断隔离肺叶与正常肺叶是否被同一层脏层胸膜所包绕[4]。ILS临床多见,约占83.95%,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5]。异常的迷走动脉大多起源于主动脉,其压力高于正常的肺动脉,容易导致隔离肺叶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反复咯血[6]。ELS临床上罕见,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不相通,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因体检发现肺部占位而就诊。

图4 术后1、2、7、14 d肺部CT平扫提示左肺下叶逐渐实变

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在控制咯血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介入栓塞治疗的原理是经皮血管栓塞阻断其隔离肺叶异常的迷走供血动脉,使隔离的肺叶缺血、实变,乃至机化而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所选的栓塞材料有很多种,包括明胶海绵、无水乙醇、PVA颗粒和弹簧圈等[7-9]。本例患者选择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隔离肺叶异常的迷走供血动脉,并通过微导管超选择至供血动脉远端,注入明胶海绵碎片进行栓塞,再释放弹簧圈,给予“加盖”,以达到“填井式”栓塞。虽残留一段具有血供的分支动脉,但栓塞部位后方未见血流通过,达到了满意的栓塞效果。

PS介入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异位栓塞、急性肺栓塞等[10]。其中,急性肺栓塞最为危险,应高度重视,若出现急性肺栓塞相关症状,必须积极给予处理。本例患者术后出现剧烈胸痛,复查肺部CT平扫,考虑为肺部组织急性缺血坏死所致,排除了急性肺栓塞,对症治疗后好转。

目前,PS的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上虽已开展却未广泛应用,相信随着介入科以及介入手术的发展,介入栓塞治疗将会成为PS的首选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弹簧圈明胶肺叶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明胶空心胶囊中EO和ECH的残留量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TG酶与单宁酸对鱼明胶凝胶强度的影响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